电视剧中审讯犯人的桥段,或许给您留下过比较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 美洲发生了一起案件,有两个嫌疑犯被抓,警方为了获得口供,将这两个嫌疑犯分别关押。两个嫌疑犯都知道,如果两人都坦白,那么他们将会罪证落实,从而被关押6年;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拒不坦白,则坦白者被宽大处理只关1年,不坦白者抗拒从严,会被关押7年。如果两人均不坦白,由于缺乏口供以及破案线索,这起案件将会被从轻处理,两人各关押2年(注:这些刑期仅为数学意义上的假设)。
甲犯心想:如果乙坦白了,那我最好也坦白,因为抗拒会被关7年,但坦白会被关6年;而如果乙抗拒了,那么我最好的选择应该也是坦白,因为如果我抗拒,会被关2年,而坦白只会被关1年。所以,结果是什么?不管乙是否坦白,甲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实际上,甲乙二人的处境完全一样,所以可以想象,甲和乙的选择也是一样的。最终的结果是两人都坦白,而都被关押6年。两个人都做出了理性选择,结果竟然是对他们不利的,这是为什么呢?
做这个假设,并非为了探讨犯罪问题,而是要说明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学家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囚徒困境”,用来描述一些博弈中各方理性选择却导致不利结局的现象。为什么经济学家对此非常关注呢?原因在于,这类现象十分常见,小到商业竞争,大到军备竞赛,几乎都可以说是“囚徒困境”的真实还原。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会进行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这些活动无疑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不管竞争对手如何选择,每个企业的“最佳选择”都是加大开支做促销,而最终结果常常是多败俱伤。冷战期间,美苏争霸,为了增加自身的军事实力,不管对方是否增加军事开支,本方的“最佳选择”都是增加军事开支,结果就是军备竞赛,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走出“囚徒困境”呢?第一种方式是改变奖惩力度。还举刚刚那个例子,假设那两个美洲的囚徒都属于同一黑帮组织,如果两人谁坦白了,虽然会被宽大处理,但是等出狱会被帮派处理,那么坦白的成本将急剧增加,囚徒的选择很可能也会随之改变——当然,这里只是借囚徒的例子来说明经济学问题。第二种方式是重复博弈,也就是说,如果这种“囚徒困境”倾向于无数次发生,不利的结果就会被避免。比如,当企业想到要遥遥无期地恶性竞争下去,迟早都得完蛋,那么不如一开始就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