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孟达剧照 曹魏黄初七年(226年),蜀汉叛将、魏国新城太守孟达的日子不太好过。 这一年,对他宠信有加的曹丕驾崩,之前与他关系颇佳的桓阶、夏侯尚等魏国重臣也早早去世。一时间,孟达在朝中的靠山消失殆尽。 曹丕待孟达不薄 同时,素来与孟达不和的申仪摆出一副“趁你病、要你命”的架势,不断向新皇帝上奏,告发孟达早晚要反,要求早早对其采取措施。虽然魏明帝暂时没搭理他,但在孟达看来,这不啻于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更加地惴惴不安。 就在这时,诸葛亮的一封信被送到了孟达的手中。 在这封信里,诸葛亮先是原谅了孟达之前的反叛:我知道你当初投靠魏国,是受了刘封这家伙的欺负,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要有顾虑!借着,诸葛亮又感叹道:你没有听信那些我诛杀你家人的谣言,可见咱们之间还是相互信任的嘛!最后,诸葛亮诚恳地说:我从魏国人那里听到你的消息,很想念你,所以才写了这封信给你,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啊。 高手就是高手,这封信里,一个“劝降”的字眼都没有,但却把希望孟达归蜀的意思表达的明明白白,诸葛亮手腕之高,可见一斑。 诸葛亮在权谋方面也是高手 一面是魏国朝廷的不信任,另一面是诸葛亮诚意满满的劝说,精明如孟达者,自然知道哪头炕热。 何况,孟达脚下的新城,就是他手里最大的本钱。 一、孟达的底气 在三国时期,曾经有数个地方被称为新城。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非孟达统管的这一地区莫属。 这一地区,原先是上庸、房陵、西城三郡的所在地,由于位于汉中东部,也被称为“东三郡”。这里与魏、蜀、吴三国接壤,兼之依水傍山、易守难攻,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东三郡地图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自从孟达、徐晃等人在此击败刘封之后,曹丕便将三郡合一,将这一军事要地托付给了孟达,并将他原先的人马悉数交由他自己统带。 正因如此,孟达有着充分的自信:如果他举城归降蜀国,必然会得到重用,拜将封侯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于是,从此开始,孟达便开始策划投降蜀国的事宜,在前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与诸葛亮之间屡有书信往来,关系显得颇为融洽。 但是问题来了,虽然“叛国”不是小事,但对孟达来说,这也不是头一回了,为何这一次孟达的行动如此缓慢呢?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孟达认为自己奇货可居,非得卖出一个好价钱不可。 最好的佐证就是,依据《华阳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孟达在与诸葛亮暗通款曲的同时,还与东吴勾勾搭搭、私相往来,想给自己找一条最稳妥的出路。 孟达的小算盘打的很响,然而,他忽略了一个事实:诸葛亮虽然身子骨不硬,但手腕却很硬,特别是对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诸葛亮基本抱持着“零容忍”的态度。 孟达反复无常的态度,终于惹恼了诸葛亮——跟我玩这个,你还嫩了点! 二、被诸葛亮和司马懿联手忽悠 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出兵汉中,他筹划多年的北伐大计即将得以实施。随着蜀军陆续集结,魏、蜀两国之间的空气陡然紧张了起来。 而就在此时,一个名叫郭模的蜀人出现在孟达的死对头申仪的面前。 郭模带来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孟达已经与诸葛亮达成了协议,马上就要投降蜀国,响应诸葛亮北伐! 在这种紧要关头,这一消息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得知消息的申仪马上将这个消息报告了正驻军于宛城的司马懿。 司马懿剧照 于此同时,孟达也收到了这一消息。得知计划泄露的孟达有些慌乱,本打算马上起兵,但就在这时,来自司马懿的一封信送到了他的手中。 司马懿在信里对孟达大加安抚,并向他说明了自己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如果你真要投降蜀国,那必然是非常秘密的事情,像郭模这种小人物怎么可能对此这么清楚?这肯定是诸葛亮逼你造反的手段,千万别信! 看完信之后,孟达的心放下了一大半,而当他分析了宛城与新城之间的地理位置时,他完全放心了。在写给诸葛亮的信中,孟达胸有成竹的表示:宛城离我这里一千二百里,司马懿就算前来讨伐,最快也得一个多月。再说,司马懿还不一定亲自来,如果是别人来,那就更不用担心啦! 孟达的意思很明白:你派郭模诈降的办法不好使,我这儿好着呢,价钱咱们再慢慢谈! 然而,出乎孟达意料的是,八天后,他就在城墙上见到了接天蔽日的“司马”大旗。 司马懿日夜兼程,八天便从宛城抵达新城 面对倍道而来的魏国大军,孟达一边仓猝组织防御,一边派人向蜀、吴送信,眼巴巴地盼着援军到来。 三、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乍一看,诸葛亮似乎失去了占领新城地区的最好时机,派人诈降的策略反而弄巧成拙了,然而,诸葛亮真正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在诸葛亮眼中,新城地区诚然是一块香饽饽,但孟达却是更加棘手的麻烦—— 从身份上来说,孟达本身就是刘璋旧部,又有历史污点,如果接纳他,如何处理他与手下旧将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个难题。 从孟达的反复无常个性上来说,如今正是北伐的关键时刻,像孟达这种人,无论把他放在前线和后方都让人不能放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路线 由于在敌境作战 将领的忠诚便分外重要 那么,收下新城后,剥夺孟达兵权或者干脆一刀砍了怎么样呢? 此时,孟达手下有上万亲兵,如果剥夺了他的指挥权,难保这些部队不作乱。而杀了孟达更不是什么好主意,这样做的话,以后谁还敢前来投降? 可以这样说,最初,诸葛亮劝降孟达很有可能是真心实意的,但看到孟达这些看似精明的把戏时,诸葛亮便彻底对其失去了信心。 诸葛亮非常清楚,新城的得失对蜀军并无大碍,但却是魏国绝对不可接受的。于是,此时诸葛亮最好的选择,就是借魏国之手,除去孟达,以此将魏国大军拖在新城的山地之中,既能够造成魏国内耗,也能够为北伐创造有利条件。 新城(今湖北竹山县一带)地形 从这一角度来看,诸葛亮之前派人诈降,就是这一“驱虎吞狼”之计的序幕。 能够证明诸葛亮用心的最好证据,就是当孟达派人求援时,蜀军从汉中派出的救援部队行动出奇地迟缓,直到司马懿攻下新城,蜀军还在路上慢悠悠地晃荡着。 由此可见,孟达的败亡,早已在诸葛亮的算计之中,而唯一可能出乎诸葛亮意料的,就是孟达实在太不抗揍了。 在司马懿的强攻之下,十六天之后,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孟达就此败军身亡,这场魏、蜀之间的权谋大戏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