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治疗作为心理治疗技术,它借助非言语的方式,能够抵达情感深处,大家一定要慎用,尽量接受专业的培训后再在日常咨询或治疗工作中使用,以免给来访者造成“二度创伤”。 思考与感受模式 治疗师要求来访者将生活中的五件大事分别写在五张白纸上,然后再让他们将所有的纸翻过来,在纸的背面将这件事给人的感受或体验用颜色画出来,不用强调绘画技术,只选择能代表体验的颜色或简单的图形即可。 情绪的表露 在团体中,有的成员在自我情感表露方面会有困难。这时,团体带领者将事先准备好的有各种面部表情的人像图片呈现出来,要求团体成员注视这幅图片刻,然后对这幅图作出非言语性的反馈,比如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手势作出反应。 体验个人情绪 治疗师或团体带领者要求每个人面对自己的纸和画笔,不要关注其他人在干什么。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尽可能地将颜色涂满整个纸面,对着这种颜色或画出来的团静静观察片刻,就会体验到这种颜色引发了某种心情,而这种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不要急于命名这种情绪,静静地停留在这种情绪中,试着体验它,再体验它。 但这时如果是在团体中,指导者的控制力就很重要了,如果控制不住,负向情绪泛滥开来打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会带来不良影响,对团体目标形成障碍。 负向情绪引发的问题来不及处理,就会使个案面临受伤的风险。在个体咨询中情形也是一样的。 让画中人说话 治疗师或团体带领者要求来访者或团体成员思考,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对自己的影响。想想这个人的样子,将大概的形象画出来,然后想想自己就是这个人物。 这时,治疗师可以引导个案从重要他人内在想什么,想对你说什么等问题入手,帮助个案站在“重要他人”的角色里体验并将体验说出来。 这个技术与“角色扮演”或“空椅子”技术起到的作用是同样的,可以分为“替重要他人说话”和“与重要他人对话”两种方式,帮助个案宣泄的情绪,梳理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还可以通过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来达到态度的改变;可以提高自我意识程度,即为行为改变带来可能。 表达负向情绪 治疗师请来访者对事先准备的绘画作品表达某种不喜欢、不赞同的情感。透过这样的过程,可以学习以平静而安全的方式表述自己的不愉悦体验,而不是以“发脾气”或扭曲的方式进行交流。 如,对作品或绘画作品中的人物说,“我感到我不信任你,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个案经历了当众表达自我的恐惧,学会了如何面对负向情绪的表达。 与负向情绪同在 在绘画过程中,治疗师要求个案不断识别出现的各种情绪体验,并且尝试于这种体验同在。特别是在咨询的某个特定阶段,个案可能会体验到沮丧、失望、空虚、混乱等情绪,这时,治疗时要强调说:
当防御机制起动,个案就会采取逃避或拒绝的态度。 “打包”恶劣心境 治疗师要求每个人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恶劣心境用一句话描写出来,再选一种颜色来代替这句话描述的心境。 然后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想象将所有这些不良情绪“打包”起来,时间要充分,引导个案尽可能将想象得到的所有恶劣心境都考虑到,一并处理。借助想象,可以继续将这个包裹扔到九霄云外去。 画出怨恨的人 治疗师要求来访者闭上眼睛,回忆一个曾经怨恨的人,将这个人的形象用线条或颜色表示出来,绘画技术上仅仅做到在个案本人看起来像那个怨恨的人就可以了,当然,画得像一些也不错。 然后,由治疗师引导个案对着画中的人物说出诸如这些的发泄的话:
这时,治疗师同时将这幅画撕碎或毁掉,直到个案感到将内心的怨恨释放出去。 即让那个曾痛恨的人在内心已经“死去”使个案内心的愤怒由此可以得到宣泄,再回到生活中的时候就会发现纠缠已久的旧日怨恨情绪早已消失。 画一幅有表情的面孔 治疗师或团体带领者选出一位志愿者坐在团体的中间,对着大家做出各种表情,将欣喜、愤怒、哀伤、迷茫、满足、挫败、仇视等情绪表演出来。 每种情绪保持大概一分钟左右,由大家将各种表情画出来。然后在团体中间展开讨论。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每个人轮流上场演练。 画出伤痛事件 治疗师要求来访者回忆那次令人伤痛的事件场景,继而将场景画出来。然后鼓励个案回到当时情绪中,重新体验那一刻的心境。 当个案说“当时我走在无人的街道,感到很害怕”。治疗师就引导他将这个陈述改为更具细节,如:
这些细节会使个案将过去经验带到当下。有创伤后应急适应不良、“未完成事件”、未解决冲突等背景的个案很可能正在受着某些剧烈情绪的折磨,如恐慌、困顿、挣扎等。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