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集大成者——庄子

 暗香浮动w 2019-04-12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人,一说山东曹县人,一说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惠子结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和惠施交好。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老庄”。他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对新的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他的思想是复杂的。“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庄子的哲学观是“舍是与非”。庄子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无能为力。作为这种现象的反馈,一是愤世,一是厌世,两者的统一,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思考:“齐物”。就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结论是没有的:“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他甚至连自身本体的性质也不清楚,如《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的社会观是“绝圣弃智”。在《胠箧》篇中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在庄子看来,统治者都是无耻的、狡猾的,一切“有国者”都是特号大盗,他们与一般强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但盗财物,而且盗政权,盗仁义、真理、法治和文明。无疑,这是庄子对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一切政权的深刻揭露。然而,庄子把社会看得太透,“看破红尘”,则对“红尘”产生失望的情绪,因而“绝圣弃智”,便是自然的归宿。

庄子的处世态度是“无为无用”。处世态度是受哲学观和社会观制约的,“无是非”,“绝圣弃智”的自然轨迹便是“无为无用”。庄子的《山木》体现了这一观点。“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搴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生在人世间,而感到“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他无可奈何的宣称自己只好处在“材与不材之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