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是一位老人,出生于50年代的农村,小时候经历了农村生活,长大了“学而优则仕”,做过电影放映员,工商所的负责人,再后来进入了县委政研室成为县里的一支笔,笔杆子的文章自然是写得极好的。 韩寒笔下“文思如尿崩,谁与我争锋”或许就说的这位老爷子,退休之后,他来到女儿家里,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闲暇之余,总会提起笔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老人笔下的农村生活,虽然读起来可以品出一份苦涩来,但再仔细品一品,你又能透过他的文字体会出更多趣味来,农村人喝的谷酒,那炊烟下妈妈的呼唤,那田埂边的抢水,那烫豆皮和打糍粑,那杀年猪,那“出窝”时的甜酒,那踏脚板被摔断的单车,每一样读起来都特别的富有画面感,让我这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感觉特别的亲切。相信很多看了他文章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吧。 很多的物事是回不去了,回得去的是故乡,回不去的是生活,那袅袅炊烟如今在农村也不多见了,柴火已经不是那么的金贵了,农田里“抢暴”(双抢,从暴雨下面抢收粮食)的身影少了,农村里的泥砖房也越来越少了,也没有人来记工分了,电影放映员也不再是人见人爱的工作了,老人笔下的往昔岁月,如今很多也只剩下怀念了。老人高中时候的同班同学,毕业47年,54人中走了8人,岁月模糊了面容,却勾起了无尽的回忆与遐想。 老人和我父亲是同一年代的人,如今年老的父亲也时常跟我念叨起他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有人说,当你开始怀念过去的时候,说明你已经老了,是的,这位老人和我的父亲,的确是老了,当我们都已经长大了,他们可不就都老了嘛。 这位老人喜欢喝酒,爱好是“吊二两”,用他的话说,他“偶尔也曾试过戒酒,但总是自找各种理由而泡汤。如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必不快乐点呢?由此类比,喝酒也是一天,不喝酒也是一天,何必不喝酒呢?还偏偏有那么多历史典故鞭策我们这些酒鬼……” 喜欢喝酒,当然就得有下酒菜,老人也是厨房的掌勺人,烧得一手好菜,看他拍下的饭菜图片,真为他的家人感到幸福,厨房里饭桌上,满满的都是他对生活与对家人的热爱。 我刚成家时,还不能体会厨房的乐趣,很多人就说还是要下厨,说“家里要有点烟火气,才是过日子”。用文艺点的话说,就是“家里的烟火气,才是生活最美的样子”。就这样,我也从刚开始的旁观者,慢慢地开始更加了解饭菜出锅的过程;从刚开始做的饭菜只有自己吃得下,到现在老婆也能跟着吃得香;从只会做鸡蛋系列,到现在还能做出几样小菜来。 虽然从厨房出来,身上多了几份油烟气味,但我感觉还是很舒坦,每次看到新闻里又有“餐厅黑幕”报道出来时,我就更能体会在家里做饭的温暖。 再后来,几位热爱生活的校友、乡友一起组成了团鱼微信小群,大家不定时的会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喝点小酒,发一些温暖的图片和视频,感觉生活就更加的诗意了。 读老人的文章,其实也就是在读我们的父亲母亲,老人笔下那些过去的生活,那些曾经的艰辛,那些曾经的物质匮乏,父亲母亲都经历过。 他们也都老了,但是他们对儿女的爱,却从来都没有减少。每次父亲来电话时总说“没什么事”,总是问“吃了吗,吃的什么”,是的,他们只是想我们,相隔两地的亲情,毕竟还是需要时不时的见一下,聊一下的。更何况,他们年事已高了。 谢谢老人写下这么多的文字,让我们从这些文字里更加地了解我们的父辈,了解他们的过往。他们从打谷机边走来,从茴砣地里走来,从抢暴的风雨中走来,从压水井边走来,从柴火堆后面走来,从灶弯从火塘边走来,从浸泡糍粑的水缸旁走来,他们走得那么慢,将来也必将走得越来越慢,乃至会走得步履蹒跚,而岁月的轮子又转得那么快,终于在他们的脸上,他们的手上都留下了印记。 以前,我们总是拿慈祥形容那些老人,如今我们用慈祥来形容我们的父辈。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是根,子孙是枝干,根深才能叶茂!父母在,有归处。写到这里,眼睛也湿润了,祝愿老人们都健康长寿。 谢谢老人,谢谢你把酒当歌,谢谢你文思泉涌…… 最后,用蔡琴阿姨的歌曲作为结尾,并致谢老人: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浪漫的季节, 醉人的诗篇, 唔……” 对了,我说的这位老人,就是写下了很多富有“乡土气息”或者“泥土气息”的澎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