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忠比文山,民族气节不逊于民族英雄岳飞

 标准HR 2019-04-12


一、舍身成仁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清兵10万人把福安县城团团围住。

此后4月间,驻守县城的将领刘中藻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击退了清军多次攻城,其间清廷曾多次以高官厚禄诱降于他,都被他拒绝。为要挟其投降,清军甚至将刘中藻亲生长子捕获囚禁,闻此消息,刘中藻虽然心疼儿子,却仍凛然回复:“我岂以千秋易一子?”

在弹尽粮绝、又无外援的情况下,刘中藻知道已经回天无力。他想与清兵决一死战,但他担心自己抗击清兵失利后,扬州十日之惨景会在福安重现,因为明清易代时,残暴的清军以屠杀立威。思虑良久,刘中藻决定以舍身成仁来保住福安城十余万的民众。于是他将带兵期间收入开支明细,逐一交代清楚。另一方面,他修书清军切勿屠杀城内无辜百姓。

这年四月十二日,在韩阳保卫战中坚守了四个月的刘中藻吞金屑自杀。在刘氏族谱中记载,刘中藻两次服毒,都没有死,割开动脉敷服毒药还是没有死成,最后自缢身亡。

刘中藻曾于龟湖山指挥部作绝命诗一首,中有“采薇有约休回首,正气歌成天地阴”句,表达不事二朝的心迹,

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为他穿上明朝衣冠,坐于中堂上,以示他对明朝的一片忠心。

著名抗清英雄、南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刘中藻坚持气节,不屈死难,终年45岁。

刘中藻的民族节气也影响了很多人,相传刘中藻的部下,有9700人与他一同自杀。
而刘中藻的儿子刘思沛被囚在浦城,刘中藻死后,清兵有意想放过这个忠烈之后,遂故意问其:“你是否不是刘中藻的亲生儿子?”示意其只要否认是刘中藻亲生儿子,就可放其出狱。刘思沛却不愿苟且偷生:“父为国尽忠,子当为父尽孝。怎么能因为贪生而不认父亲?”此后,也自杀身亡。

刘中藻死后,清军入城,果然无犯城中民众,福安民众安然避过了一场浩劫。

从此,刘中藻在福安百姓中的英名流传下来了。“没有刘中藻,福安人民就要生灵涂炭。”几百年过去了,福安人民依然对这位英雄表示深深的敬意。 

1995年,经福建省委宣传部等单位批准,刘中藻被定为福建省100名爱国历史名人之一,在福州左海公园的“福建爱国碑林”中,留下了他的英名。

来自西班牙的留华历史博士欧梅尼评价刘中藻的民族气节不逊于民族英雄岳飞,他曾远道专程到刘中藻的故乡福安赛岐镇苏阳村考察,还为他写下了历史专论。

二、气壮山河

刘中藻(1605-1649),字荐叔,号泂山,福安市赛岐镇苏阳村人,幼年丧父返穆阳外祖父家养育,从小在穆阳竹林下长大,穆水公园现今还留有清代明大学士刘泂山故宅碑刻。

在清朝版的福安县志记载,刘中藻3岁丧母,10岁丧父。 偏偏祸不单行,父亲去世后不久,一场大火将他们家的房屋及所有财产付之一炬,从小孤苦伶仃、三餐不济,只能为他人放牛来维生,不过苦难的童年并没有让刘中藻陷入消沉,反而磨练出他更为坚强的意志。15岁时他娶穆阳缪氏女为妻,后奋发苦读,18岁在福宁府考中秀才,于明崇祯六年(1626年)考中举人,任闽清教谕,崇祯13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行人即替朝廷行走、外出执行礼节性使命的小官。他虽职微言轻,但渴望建立功业。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刘中藻被捕。闯王要他归顺,他拒不从命。后伺机逃回福安,隐居东山读书著文度日,他苦读《周易》,这为他日后成为统帅,号令上万兵马奠定了基础。

 明皇族朱氏子孙唐王在福建登基称帝,中藻出山协助唐王抗清,从东山岭出发,刘中藻书写下了福安历史上最为壮怀激烈、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忠义篇章。据史载,刘中藻是隆武元年(1645年)下山,他倾尽家财,并组建了一只上万人的抗清劲旅,他率领的抗清义军,转战闽浙、骁勇善战,曾让清朝廷为之胆寒。

后唐王战败,不知去向,刘中藻在浙南聚众万余人,与清军血战。

这时,流亡于浙江舟山的鲁王渡海来闽,刘中藻率众迎奉,被任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中藻慷慨陈词,激励将士同心同德,奋力抗清,力挽狂澜。

刘中藻部士卒大多来自少数民族,骁勇善战,为当时抗清的一支劲旅。清军主帅曾屡次许以高官厚禄,促其投降,但刘中藻终不为所动。

“万壑通幽处,悬岩斗水开。断云随鸟云,飞瀑卷山来。难劝雷霆静,惟闻风雨哀。遐心思穴石,满种一峰梅”,每每读到此诗,福安人都会怀念这位顶天立地、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刘中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