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 一、写作目标 (一)课标目标: 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二)专题目标: 会用第一人称:自叙为主,侧叙为辅;会用第二人称:引领读者进入文本;会用第三人称:作全知全能、半知半能的作者。 二、知识概述 记叙文的写作角度本质上就是作者在写作时与写作对象的关系问题。 如果作者把自己化作文中的“我”来写,就是所谓的第一人称的视角。但是,由于“我”不能时时紧跟着所写的对象坐卧行走,因此,如果“我”对写作对象所做的事看不见者、所说的话听不到者,就需要借故事中别的次要人物来补充叙述,即所谓的侧叙。所以,第一人称视角的写作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第一种是纯粹的以“我”为标志的第一人称的写法,即“我”完全在场的写法;第二种是以“我”为主、以次要人物的叙述为辅,即“我”不完全在场的写法。 如果作者以直接与写作对象或读者对话的视角来写作,就是所谓的第二人称的写法。前者是作者直接以“你”指代文中的写作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物,但本质上作者是以“我”在场的视角来写作的;后者是作者以“你”来指代读者,以写作对象和读者中间人的身份,拉着读者的手一起走进“我”所知道的人物和故事中。因此,严格来说,并不存在所谓的第二人称的写作视角,第二人称的视角本质上就是第一人称的视角,只不过“你”的视角有更强的抒情意味而已,也因此“你”的视角极少完全地用于写记叙文(书信体除外)而主要用于写抒情散文。 如果作者在写作中完全退出故事之外或者隐藏在故事之后来写作,就是所谓的第三人称。此时,作者不再受“我”在场的写作限制,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写作自由,可以自如地写“我”不在场时“他”的言行甚至细微的心理活动。此时的作者就如同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比文中的“他”更知道“他”,因为,此时的“他”本质上就是作者的创造。在以“他”为标志的第三人称视角写作中,作者有时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或让自己全知全能,或让自己半知半能以故意卖关子、设悬念,或借故事中其他人物的所见所闻来叙述以增强故事的客观性、真实性。总的来说,以“他”为标志的第三人称的写作视角,本质上是作者“我”躲在人物和事件背后不动声色地在操纵着一切进程的写作。这种视角的写作因其全知全能的特点而自然需要作者的想象、虚拟,在小说的创作中用得最多。 三、范文示例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评:第一人称“我”的写作视角。】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评:全文的主人公是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是“我”看到的。此处写母亲“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并非“我”亲眼所见,但却是“我”的合理推测。】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评:母亲的言行全在“我”的眼中、耳中,这是典型的第一人称记叙文的写法,极真实,极自然。】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评:注意,此处母亲因病晚上不能入睡的事并非“我”所亲见,因此,只能以第三人称妹妹的视角从侧面补出。但局部的第三人称视角并这不影响全文整体上是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啦唰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评:母亲的语言,母亲的动作,母亲的神情,母亲细微的语气变化,都是以“我”在场的第一人称视角写出。】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评:“我”看到母亲吐血,看到三轮车载着母亲远去,到了医院后看到母亲艰难地呼吸,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而“我”不场时的事情只能通过侧叙的方式写出,所以要有“别人告诉我”这样的侧面补叙。】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总评】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实在是一篇极出色的记叙文。从写作的视角来看,此文典型地是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中间极个别局部穿插了第三人称的侧叙,以弥补“我”不在场时写作视角的局限。以我之手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像生活一样真实、自然、流畅、感人,这正是第一人称“我”的写作视角的艺术魅力。 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考场作文) 18年前的仲夏夜,我带着嘹亮的哭声来了。您说,这是个吉祥的开头。【评:以第二人称“你”的视角来写作,但是,“我”依然随处可见,这正是第二人称的局限。此文的第二人称视角本质上是第一人称“我”与第二人称“你”之间的不见面的对话。】 在您的牵手中,我蹒跚学步;在您的教导中,我呀呀学语;在您的期盼中,我迈入学堂;在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我逐步成长。【评:此段典型地体现了第二人称“你”与第一人称“我”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感谢您给了我生命,即使降生在贫困的家庭。妈妈,我怎能忘记上次我从学校回家,低低地和您说:“妈,好多年没吃西瓜了,我想吃西瓜……”我惴惴地看着您。您无言,叹了声气,走进灶房。我多恨自己提出这个无理的要求啊,父亲去世得早,仅靠您单薄的身体守着父亲留下的二亩薄田。这一刻,我真的恨自己残忍,怎能再给母亲施压呢?【评:注意,此文之所以可以称为第二人称视角,关键在于文中的“我”并非是当面地和妈妈“您”即时地共存,而是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在内心与妈妈“您”对话,否则,那就是像《秋天的怀念》一样是第一人称“我”的写作视角了。】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您赶集回来,肩上背着个小西瓜,篮子里还有些刚下地的青绿的菜。妈妈走进灶房操劳着一天的饭菜,我忽然有想哭的冲动。过了一会儿,您叫我吃饭,坐在那张简陋的八仙桌旁,我明显地看到菜比以前要丰富好多,还有让我垂涎的红红的西瓜。妈说:“娃要高考,给你加些菜,快吃吧。”【评:和上段的写作视角相同,本段也是以回忆、呼告的方式来写,所以才有了第二人称“您”的表达方式。】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评: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当然不知道妈妈吃的竟然只是自己吃剩下的西瓜皮。这其实正是“我”在场的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但为了增加抒情性而刻意采取了第二人称“你”的视角来写。】 妈妈,把她能给我的都给了我,我唯有学业可以回报。可是考前最后一次重要的模拟,我却考得很糟糕。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远远地发现,昏黄的残阳中,母亲佝偻着背在村口望着我归来的路。那一刻,我有向后走的冲动,可我终究不能。 和母亲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心疼着,该怎样告诉母亲我的失败呢?到家的时候,我头低着告诉母亲我考砸了。母亲望了我好久,然后用她枯槁的双手,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下次你会考好的……” 有这样的母亲,即使穷又怎么样?她疼我,爱我,相信我,给我一个充满爱的充实的成长过程,母亲给我的已经太多……【评:注意,此篇考场作文这两段的写法又回到了一般的第一人称“我”的写作视角,和前几段以第二人称“你”的写作视角没有保持一致。】 今天,我坐在考场上。我知道一定会有一个好结果。我会一直努力。最后,要告诉母亲: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总评】 本文是比较典型的以第二人称视角所写的记叙文,是作者与所写对象之间的回忆性的不见面的对话、笔谈,稍加改动,就是一封很感人的写给母亲的信。 第二人称视角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使文章的抒情意味大大增强,因为作者以直接与写作对象(当然也可以是读者)交谈的方式来叙事、达情。同时,如“知识概述”中所指出的那样,第二人称视角的记叙文本质上还是要立足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本身更主要的是渲染情感的手段。 陷阱 (考场作文) 他紧缩着眉头,背着手,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走到这头,又折回去,走到那头,又折回来。堂前的那炷香缓缓地燃烧着,烟气缭绕。在堂外,吕后派来的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 【评:这是典型的第三人称“他”的写作视角。此时的作者就是一位全知全能的神,他不动声色、如影随形地隐藏在人物身后,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一思,他都尽收眼底,了然于胸。】 韩信迟疑了。这位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处事果断头脑冷静的人迟疑了。吕后派人请他参加庆祝汉王打胜仗的宴会。隐约地,他感到有一丝危险,凭着他多年驰骋沙场的经验他感觉到了。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却没想到这厄运来得这么早。这么说,汉王已经决意要除掉自己了?尽管他早已被剥去了王权,只保留了一个大将军的虚名。 【评:韩信当年心里想些什么,且不说考场上的这个学生不知道,就是当年写《史记》的太史公司马迁也不在场、也不知道,但这就是第三人称视角合情合理地想象、还原的写法。】 他的手心渗出了汗:如果不去,该怎么向吕后交代呢?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 这句事先由吕后交代好的话似乎洞穿了韩信的心,他的眼睛豁然一亮:“萧丞相!”是的,萧丞相——他的挚友、良师。韩信望着那缭绕的烟气,陷入了沉思……【评:此段中有两个精彩的细节描写:“他的手心渗出了汗”和“他的眼睛豁然一亮”。两千年前的韩信彼时真的手心还出过汗?他的眼睛彼时真的那样“豁然一亮”?作者看见了?司马迁《史记》中写了?——这正是第三人称视角的写作特点,作者是全知全能的,作者能让所描写的对象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表现,当然,就此文而言,作者也尽可能地让文中所写符合历史上韩信的处境、性格、命运。】 同邑的人嘻嘻哈哈地笑着,要他从那个无赖的胯下爬过,韩信缓缓地弯下了腰。漂母每天给他拿来食物,尽管她自己也贫穷得靠洗衣为生。 他缓缓走出刘邦的帐下,对着皓皓明月长叹一声,心里充满着迷惘,痛苦。他随着逃亡的士兵漫无目的地走着。身后一阵马蹄响,萧何那清晰的声音如同那清冷的月色一起穿入他的心中:“韩信留步!”尔后是月下对酌,畅叙心曲。那晚,他会心地笑了,如那轮满月一样清纯。【评:这是纯粹的第三人称“他”的视角写法。无论是和逃亡的士兵在一起的韩信,还是身后月下追来的丞相萧何,作者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所不知,但读者又不能直接看到作者在文中的影子。】 “是的,萧丞相是我相交多年的知己,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日。”韩信的眉头舒展开来,重重地吁了口气,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走吧。”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评:两千年前那位使者一个“诡秘的笑”没被当时在场的韩信察觉却被今天的小作者察觉到了!神啊!这就是第三人称视角不受第一人称“我”在场的约束,便于展开丰富想象的写法特点。】 韩信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马车“嗒嗒”地响着,扬起岁月的风尘,向未央宫驶去。那天,韩信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总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以第三人称“他”的视角所写的优秀考场作文。第三人称主要有全知全能和半知半能两种写作视角,本文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写作视角。小作者神思飞扬,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地描写了韩信人生末路前的心路历程。 “我”不在场,“我”又无不在场,“我”比文中人物更了解人物,笔法灵动,无拘无束,这正是第三人称写作视角的艺术魅力。 四、 技法导引 (一)第一人称“我”独尊,“我”自感知我自写。 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以文中的“我”为核心,这个“我”或者完全等于作者自己,也可以不完全或完全不等于作者自己;这个“我”可能是文中的人或事的完全见证者,也可能是不完全见证者。 1.“我”即作者自己,“我”是完全见证者。 对中学生而言,所谓的记叙文主要是写来自于生活而且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亲心所思的真实的生活,因此,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是最常用、最实用、最管用的写作视角。而且,此时文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我”就是所写生活的完全见证者。 这类记叙文同学们从小学时期即开始写作,似乎简单平易,但它却永远是文学创作领域中最美丽、最动人的写作视角,因为它真实,因为它质朴,因为它就是生活本身。朱自清所写的《背影》,魏巍所写的《我的老师》,史铁生所写的《秋天的怀念》,他们文中的“我”就完全等于作者自己,他们笔下的老爸、老师、老妈虽然平平凡凡,却永远闪耀着动人的艺术力量,因为他们就是平凡人真实的存在,而真实就是力量。 囿于“我”的观察视角的局限性,“我”见不到的人和事,就可以通过“我”间接地读到或是从旁人那里听到的观察视角来弥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是高度真实的记叙文,但文中就有“我”因自身瘫痪而无法在医院里守在母亲身边的视角局限,因此母亲临终前的话只能以“我”听别人说的视角写出。这也是一种真实。 写作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的记叙类文章,需要的是认真地观察平凡的生活,需要的是细心地体味平凡的人生,需要的是不断地升华平凡的感动。 2.“我”不等于作者,“我”不等于见证者。 第一人称“我”有时并不等于作者,或是部分不等于作者,或是完全不等于作者。对于前者而言,主要是由于“我”受观察的时空的局限,不能时时观察到文中所写的人和事,因而此时就需要借用文中他人的观察来作补充;对于后者而言,主要是由于“我”完全是个小小说中的虚拟人物,原本就不是作者自己,只是意图通过虚构以追求真实性的一种写作视角而已。 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祝福》中的“我”就不全等于作者,虽然小说中的“我”当然有鲁迅自己的影子;而一切科幻类小说中的“我”则完全不等于作者。对于前者而言,“我”是不完全的见证者;对于后者而言,“我”完全不是见证者。 凡以“我”不等于作者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写作时,想象活动就登场了。这种视角的写作常用于小小说或准小小说式的记叙文写作中,它能产生既虚拟又真实的表达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教材中一般的做法是模糊处理了记叙文和小说的界限。事实上,如果文中的“我”不是作者自己或不全是作者自己的话,那就是叙事性的小小说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常把此类小小说看作是广义的记叙文的一种。 (二)第一人称有不足,“听说”阅读巧弥补。 如上文分析中所提及的,第一人称“我”在写作时有局限,因为“我”在生活中有时空的局限,无论此处的“我”是完全等于作者还是不完全等于作者或完全不等于作者。这就是第一人称“我”这个写作视角的逻辑规定性。如果“我”无法亲身感知的某些细节对于笔下所要写的人或事很重要、很必要的话,那该怎么办呢?有如下三种重要的写作技法。 1.“听说”补充法。 “我”虽然无法在彼时彼地亲身感知,我却可以在事后通过其他的当事人的讲述来间接地感知,这就是“听说”补充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其他在场者的感知来扩充、延展“我”的感知,从而自然而然地、合乎逻辑地推进写作。 本专题范文《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就两次运用了这种“听说”视角的写作技法。 2.阅读补充法。 有时,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的写作对象,不只为“我”所无法直接感知,而且旁的人也无法感知,比如写作对象独处某个环境时,此时就无法采取“听说”的方式来侧叙。但是,既然“我”对写作对象还有相当的了解,那当然是因为“我”还有别的感知方式。这样的方式主要就是阅读,阅读写作对象自己所留下的文字、图片或是视频。 比如,“我”通过阅读卢梭的《忏悔录》,就能了解除了卢梭本人以外没有第二个旁观者所知道的故事,但我既已读过,就可以以“我”的视角来写卢梭了。又如,“我”看了某个探险家独自深入热带雨林探险的录像后,就能了解这个探险家的故事,就可以以“我”的视角来写探险家的故事了。 3.想象补充法。 无论是“我”“听说”旁观者的侧叙来补充,还是“我”阅读写作对象本人的相关材料来补充,都无法完全地把握写作对象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此时,就需要合情合理地运用想象能力进行细节的补充。比如,妈妈骑着自行车冒着风雪到学校给你送来了一件新棉衣,你既没有看到风雪路上妈妈的艰辛,妈妈也没有给你讲述,更无旁人的侧叙,你即第一人称的“我”当然只能结合生活经验合情合理地想象、推测妈妈一路上的辛苦了。 (三)第二人称重抒情,对象读者巧沟通。 如上文所言,第二人称“你”的写作视角,本质上是第一人称“我”的写作视角的异化,此视角最大的特点是有“对话性”,因而此视角最明显的表达效果是在行文中散发着更为浓烈的抒情色彩。 第二人称“你”所指代的对象主要是两种:第一种是文中所写的对象本身,某些人或者某些物;第二种是正在阅读此文的读者,谁读就指代谁。 1.和写作对象沟通 写作对象可以是人。人,可以是古往今来各式各样的人。“你”可以是孔夫子,“你”可以是苏格拉底,“你”可以是蔡文姬,“你”可以是李清照,“你”可以是希特勒,“你”可以是朴槿惠…… 写作对象可以是物。物,可以是大千世界的一切具象或抽象的事物。“你”可以是唐诗中的青松、翠竹、鸣蝉、落霞、飞瀑、大漠、夕阳,“你”可以是宋词元曲中的小桥、流水、枯藤、瘦马、古道、西风,“你”可以是国人口中的饺子、麻花、月饼、馒头、包子、胡辣汤,“你”可以是国人心中的除夕、正月十五、清明、七夕、中秋、重阳…… 当行文中以“你”来称呼写作对象时,一定是因为有一个正在写作的“我”存在,“你”与“我”如影随形,二者以穿越时空的方式叙述着难忘的故事,进行着情感碰撞。 2.和读者沟通 写作对象可以是读者。此时的第二人称“你”有一种奇妙的表达效果,每一个读者都觉得自己在和作者交谈,不由得被作者牵引着走进文章中去,而这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作者不能预知读者是谁,“你”只是虚拟的指代,作者真正能把握的是想和“你”交谈或者想带领“你”进入的故事。在作者的想象中,“你”就如同陪伴在作者身边的沉默的好友,“你”始终在听,而作者饶有兴致地对着“你”侃侃而谈。 (四)第三人称最灵活,立足真实加想象。 第三人称的视角因为不受作者在场的约束而获得了最大的写作自由。此时的作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作者比文中的“他”更了解“他”;作者也可能故意变成了一个半知半能的神,让文中别的人物来完成那未知未能的一半。 用第三人称“他”的视角写作,能够产生一种真实、客观的表达效果。就记叙文或是小小说的写作而言,运用第三人称“他”的视角写作时,需要注意如下两个技法。 1.“他”可以是真实的人或物。 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中的“他”都是真实的人或物。 “他”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亲戚,“他”可以是战士、工人、商人、陌生人,“他”可以是一只花猫、一头老牛、一尾小鱼、一条蚯蚓,“他”可以是一棵树、一朵花、一根藤、一片叶……这些人和物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熟悉的,是作者生活中的有机组成。 作者不直接出现在文章中,而是隐藏在文章背后,讲述“他”的故事。因为受“他”的“真实”性的限制,在这类以真实性为前提的第三人称文章的写作中,作者只能以半知半能的方式写作,那未知未能的一半需要借助在场的次要人物侧叙补充,或是合情合理地有限度地想象、推测。这和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作中的情形本质是相同的。所以,一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成的记叙文都可以很容易地改写成第三人称“他”的视角。 2.“他”可以是虚拟的人或物。 小说意义上的记叙文中的“他”是虚拟的,虽然不同的文章虚拟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他”可以是真实存在的文天祥,但作者既可以通过想象细化史书上确切记载着的文天祥的故事,也可以编写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的文天祥可能发生的故事,还可以通过想象编写文天祥肯定不曾发生的故事,比如他投降了元朝或者他并没有被元人所杀。 “他”可以是完全虚拟的路人乙或者科幻世界中的太空人X,作者立足生活经验杂取种种生活原型,合成出一个作品中的路人乙,立足科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创造出一个太空人X。 当然,“他”可以是世界著名科普作家法布尔笔下的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小昆虫,“他”也可以是童话作品中的一只小蚂蚁,还可以是科幻小说中的一只变形甲虫。 在第三人称“他”的虚拟写作视角中,作者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作者在自己虚拟的文学世界中创造了一个艺术的真实。 五、 写作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莫扎特说:“有很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代价的。” 请结合这句话的含义,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那些无法选择的事物造就了你,你的家乡,你的邻里,你的亲人。 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这句话的含义,以第二人称“你”的视角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著名文学大师雨果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请结合这句话的含义,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写作导引】 1.此题训练第三人称视角的写作。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成功者都是在青春年华里拼搏奋斗,才最终取得了成功。可精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把自己隐藏在文章背后,以全知全能或半知半能的技法描写这个成功者奋斗的青春故事。 2.此题训练第二人称视角的写作。可以从“家乡”“邻里”“亲人”三个范畴选材。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邻里的叔叔阿姨,亲人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奶奶,从中精选一个最让自己动心的素材,以“我”与写作对象“你”直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写作。 3.此题训练第一人称视角的写作。可以以“我”即作者的方式来写,写自己有某种信仰,因而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幸福;也可以以“我”非作者的方式来写,写作者敬佩的某一个信仰坚定、人生幸福的人的自述故事。 六、诊断升格 (一)病文诊断 人生 武俊隆(学生习作) 秋风掠过你的脸颊,你恍然记起秋收的玉米还未晾晒,篱笆内的小鸡还没喂食,菜园里的蔬菜也没来得及采摘…… 几十年前,你也有着美丽的岁月。那时的你精明能干,善良大方,是乡邻人人夸赞的好媳妇。你有着幸福的家庭,丈夫白天出工干活,你便在家里做家务,干农活。日子虽说简单,但也过得安逸。【评:第二人称视角,简要叙述。】 可惜,好景不长,当你和丈夫唯一的儿子3岁时,丈夫因工地上出事故而不幸遇难。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让你的心伤得措手不及。【评:“让”改为“把”。“措手不及”用得也不恰当。】你整日以泪洗面,望着丈夫结婚时送给自己的红围巾睹物思人,你当时把对他的爱化为心痛的泪水整日整夜地淌着……【评:“丈夫结婚时”改为“结婚时丈夫”。】上天是不公的,在丈夫出事的一个多月后,婆婆也患病离开了人世,一夜之间这个家庭被伤得支离破碎。你那时未过三十岁,乡邻们都劝你改嫁,但你就是不同意。你看着宝儿,摸摸他的额头,流着豆大的泪水对宝儿说:“不管再苦再累,娘都要将宝儿养大!”【评: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坚强形象。】 宝儿一天天地长大,非常懂事乖巧。而你为了宝儿,也将大好年华奉送。宝儿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让宝儿有学可上,你白天便在工地上揽活,给人搬砖挑瓦,多重的活都干。汗水顺着满是伤痕的肩膀落在了你那布满老茧的手掌上。【评:“汗水顺着……肩膀”“落在……手掌上”?这个细节描写有失准确。】那一刻,你忘记了所有的伤痛,只有一个念头,让宝儿有书可读。 晚上,你并没有急着休息,而是在一盏老煤油灯下,用针针线线为他人缝补衣物挣钱,用针针线线串起了宝儿的求学之路。【评:“用针针线线串起了宝儿的求学之路”一句很生动,通过“针线”把“你”的艰辛与孩子的“求学之路”关联起来,化抽象为形象。】 宝儿终于上学了,背着你亲手给他做的布书包。你望着宝儿的身影心中隐隐地酸痛,你为自己没有给宝儿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而自责。以后的日子,宝儿专注地上学,你则更拼命地干活,希望以一己之力供宝儿读完大学,有了出息能不再受苦。【评:“有了出息”一句要加上主语“宝儿”。】 每每宝儿拿着问题询问你,你总是耐心而又认真地教他,尽管你并未上过几年学。其间,宝儿和你也吵过架,斗过嘴,可你总是表面打他、教育他,内心却是无尽的自责与伤心。【评:上述两个自然段都以概括陈述的方法来交代故事,因为没有了细节描写,所以就缺乏触动心灵的效果。】 有一天,宝儿伤心地哭着回家,泣不成声,抽噎着说:“妈,别的小孩子都笑话我,说我是个没爹的野孩子……呜呜……” 你听着宝儿的话,心酸从心底冒出,顿时泪水如雨而下,你抹了抹泪,搂着宝儿说:“是娘不好,娘知道宝儿心中的苦。宝儿要坚强啊!”【评:“顿时泪水如雨而下”一句可加工为:顿时泪如雨下。“是娘不好”一句语言描写需要推敲,是否合情合理?】 日子一天天过去。宝儿上高中了,宝儿读大学了,宝儿留在城市里工作了,宝儿有女朋友了。为了能让宝儿的婚事体面些,你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宝儿。 宝儿在城中有了着落和固定的收入,你的心也安稳了下来。以后的日子,宝儿和媳妇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你知道年轻人在外打拼不容易,就把对儿子的思念深埋心底。【评:上述两段略写,一笔带过。处理得当。但“宝儿和媳妇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一句似在指责宝儿不孝,与全文主旨不合。】 又一阵秋风袭来,你掠了掠两鬓华白的头发,迈着瘦弱的腿脚去晾晒玉米,去喂食篱笆内的小鸡,去采摘菜园里的蔬菜……【评:“瘦弱”修饰“腿脚”不当。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余味深长。】 (二)升格佳作 人生 武俊隆(学生习作) 秋风掠过你的脸颊,你恍然记起秋收的玉米还未晾晒,篱笆内的小鸡还没喂食,菜园里的蔬菜也没来得及采摘…… 几十年前,你也有着美丽的岁月。那时的你精明能干,善良大方,是乡邻人人夸赞的好媳妇。你有着幸福的家庭,丈夫白天出工干活,你便在家里做家务,干农活。日子虽说简单,但也过得安逸平和。 可惜,好景不长,在你们唯一的儿子3岁时,丈夫因工地上出事故而不幸遇难。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把你的心都击碎了。望着丈夫结婚时送给自己的红围巾,你睹物思人,整日以泪洗面。谁料上天如此不公,在丈夫出事一个多月后,婆婆也患病离开了人世。一夜之间,这个家庭被伤得支离破碎,只有你和小儿子相依为命了。你那时未过三十岁,乡邻们都劝你改嫁,但你就是不同意。看着宝儿,你抚摸着他的额头,流着泪水对宝儿说:“不管再苦再累,娘都要将宝儿养大!” 宝儿一天天地长大,非常懂事乖巧。为了宝儿,你一年年地将大好年华付出。宝儿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让宝儿有学可上,你白天便在工地上揽活挣钱,搬砖挑瓦,多重的活都干。一串串的汗水,伤痕累累的肩膀,布满老茧的双手,可你忘记了这所有的痛苦,你只有一个念头:让宝儿有书可读。 晚上,疲惫不堪的你并没有马上休息,而是在一盏老煤油灯下,用一针一线为他人缝补衣物挣钱,你要用针针线线串起宝儿的求学之路。 宝儿要上学了,背着你亲手给他做的布书包。你望着宝儿的身影心中却有隐隐的酸痛,你为自己没有给宝儿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条件而自责。以后的日子,宝儿专心地上学,你更拼命地干活,你要以一己之力供宝儿读完大学,好让宝儿长大了有出息不再受苦。 有一天,宝儿伤心地回到家,抽噎着说:“妈,别的小孩子都笑话我,说我是个没爹的野孩子……呜呜……” 听了宝儿的话,你顿时泪如雨下,心酸从心底冒出。你抹了抹泪,搂着宝儿说:“娘知道宝儿心中的苦……宝儿呀,你是个小男子汉,要坚强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宝儿上高中了,宝儿读大学了,宝儿留在城市里工作了,宝儿有女朋友了。为了能让宝儿的婚事体面些,你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宝儿。 宝儿在城中有了着落和固定的收入,你的心也安稳了下来。以后的日子,宝儿和媳妇在外开始了他们的打拼,一年难得回家看望你一次,你就把对儿子的挂念深埋在心底。 又一阵秋风袭来,你掠了掠两鬓华白的头发,迈着有些蹒跚的腿脚去晾晒玉米,去喂食篱笆内的小鸡,去采摘菜园里的蔬菜…… 【总评】 修改后的文章突出了第二人称“你”的叙事视角,故事更加集中,细节描写更加生动,详略更加得当。本文的写作符合命题写作要求。“你”可以看作是邻里中的一个为了儿子执著地付出了一辈子艰辛的平凡妇女的形象。此时的作者是以一个全知全能的身份来讲述文中“你”的故事。 3.常见误区 写作常见的误区是作者不能有效地锁定第二人称“你”的视角,行文中常不自觉地把“你”转换成了第三人称,或者把文中的次要人物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过多描写,冲淡了对第二人称“你”的描写。这种情形较多地发生在作者自己是个半知半能的写作身份定位时。 4.训练小结 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这两种写作视角相对常用,也相对容易掌握。第二人称“你”的视角在全文写作中运用得普遍较少,更多地是运用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视角行文中的局部。因此,可有意地在全文写作中以第二人称“你”的视角训练三两次,真正掌握第二人称视角所具有的抒情性、对话性的特殊表达效果。 无论以哪一种视角进行写作训练,都存在着“全知全能”与“半知半能”的问题,即都存在着作者如何定位自己与文中人物的关系问题。同时,在记人叙事类文章写作训练中,无论以哪一种视角进行写作训练,都存在着真实性与虚拟性的关系问题,即都存在着作者既立足生活现实又发挥艺术想象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写作训练中悉心体会,才能让不同的写作视角产生其应有的艺术魅力。 七、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独自在家,忽然听到很响的敲门声,同时听到门外一个陌生的声音说:“快开门!”…… 请以这句话为开头,写一篇第一人称的记叙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2.请以“ ,我想对您说”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某个具体的人名,此人名要出自于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以第二人称的视角写作;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800字。 公元2049年的一天,中国航天员杨鹏、刘冬驾驶神舟飞船降落到火星上人类第一次踏足的神秘的M区域,他们有了一次奇特的经历。 请结合上述的故事梗概,展开丰富的联想,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写作一篇小小说式的记叙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此题训练第一人称视角的写作。此题有相当大的开放度:“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很响的敲门声”,暗示着或事情紧急或情绪焦虑或无所顾忌;“陌生人”使故事必定有了某种曲折的特点;“快开门”,给“我”出了难题,开与不开,开后怎么样、怎么办,都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此题训练第二人称视角的写作。注意写作要求中的限定,“您”必须是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选定后,立意和选材相应就容易确定了。这是作者与文中人物对话的写作视角,有相当的抒情色彩。 3.此题训练第三人称视角的写作。从题意来看,这显然是一道科幻类的小小说写作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点:时间是2049年,地点是火星M区域,特点是第一次踏足、神秘,经历是奇特的。作者可以结合基本的科学常识,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全知全能或半知半能的视角描写两位宇航员在火星上奇妙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