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 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在西藏也有分布,生长于海拔3000m左右。 形态特征 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 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生境分布 半夏的生境分布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发现野生的外,全国各地广布,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杂草之一。朝鲜、日本也有。 主要成分 半夏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丁二酸,正十六碳酸-1-甘油酯,3-O-(6'-O-棕榈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豆甾-5-烯,对二羟基苯酚,羟甲基糠醛,邻二羟基苯酚及β-谷甾醇,胡萝卜苷。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毒副作用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在一般临床剂量范围内,半夏配伍川乌、草乌或附子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但临床应用时还需慎重,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半夏具有神经毒性,其水溶性成分加入乙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骼肌痉挛和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质;滤液中则含有使蛙产生中枢性及箭毒样骨骼肌松弛的物质。生半夏误服微量即可中毒,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药管理,临床需炮制后使用。此外,半夏还有对局部黏膜强烈刺激性、肾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临床应用 1.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大枣12枚,甘草9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 2.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主治梅核气。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9g,苏叶9g。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 3.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主治风痰上扰证。半夏9g,天麻、茯苓、橘红各6g,白术15g,甘草3g。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