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丽华教授:小儿围术期输液和输血管理(上)

 丛610 2019-04-13
Q

1、不同年龄段小儿的体液量是如何计算的?

A

年龄越小,体液占体重比例越大,早产儿的体液含量为85%~100%,像水袋一般,液体占大多数,仅有1%为其他成分。足月新生儿体液含量大约为80%,体液成分基本与成人相似,在出生数日内可能因液体的丢失会略有浓缩,其后恢复;各年龄组特点主要表现在新生儿及婴儿,大儿童与成人相差不大。

Q

2、不同年龄段小儿的体液分布有何特点

A

不同年龄体液分布(占体重比例%)为:体液总量:新生儿80%,1岁70%,2岁至4岁65%,成人即55~65%;细胞外液:新生儿45%,1岁30%,2岁至4岁25%,成人即15~20%;细胞内液:新生儿35%,1岁40%,2岁至4岁40%,成人即40~45%;细胞外液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细胞内液基本稳定。

Q
3、不同年龄段的小儿体液代谢特点是怎样的?
A

新生儿1:出生最初几天,水丢失至体重下降5~10%,2:水需求大,转化率高,3、心血管代偿能力很差,相对交换率高,需求量大,但是绝对值偏小,4、肾脏发育尚未完善。

婴儿期:1、对容量过多耐受性仍差,2、因肝肾功能尚未达到成人水平,因此水电解质调节能力依然较差。

幼儿期:器官功能逐步接近成人。

因此我们主张,若非急诊手术,尽量推迟到1岁后,对液体及麻醉药物的耐受均会提高。

Q

4、小儿围术期输液的目标是什么?

A

首先是补充基础代谢量,之后为补充禁食及术中损失的液体量,最终目的为维持正常电解质、水容量及器官灌注和组织氧合。

Q

5、如何从术前评估开始制定小儿补液计划?

A

术前对患儿状态进行评估。制定计划包括:术中液体输注速度及预估术中出血量。此外注重禁食时间,并且与季节相关,因夏季患儿哭闹及出汗需要更多液体。

国际禁食标准为术前2小时禁水。术前创伤、肠梗阻、胸腹水、发热、呕吐、腹泻对患儿影响较大,需加强关注。此外还应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眼球粘膜是否湿润、眼球张力、前卤是否饱满都是判断小儿是否缺水的客观指标。生化检查有助于确定脱水性质:低渗性?等渗性?高渗性?都有助于术中液体选择。

Q
6、小儿术前禁食水的国际标准是什么?
A

国际标准为:清水2小时(包括含糖清水),母乳4小时,配方奶6小时,固体食物6-8小时。

Q
7、小儿围术期的输液量包括生理需要量和补充丢失量,那么小儿的生理需要量如何计算?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况?
A

维持性输液为生理需要量:体重1~10kg为每小时4ml,10~20kg体重小儿为40ml+每小时公斤体重2ml,大于20kg为60ml+每小时公斤体重1ml

如10kg小儿每小时需要量=4*10=40ml/h,15kg小儿每小时水需要量为40+(2*5)=50ml/h,25kg小儿每小时需要量=60+(1*5)=65ml/h

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况:1、足月新生儿在出生48h内,需给予10%葡萄糖2~3ml/(kg.h) ;2、大于两公斤的早产儿,液体治疗至少5ml/(kg.h),并每日测体重及电解质 ;3、儿童出现以下情况液体需要加量:发热(体温增加1℃增加10~12%的量),多汗、呼吸急促、代谢亢进、处于温箱或光照治疗的患儿液体蒸发较多,需注意。

Q
8、小儿围术期补充输液如何计算?
A

补充性的输液:生理需要量*禁食时间,一般要求第一小时补充半量,其余在随后2小时内输完。手术过程中需要补充的输液量为小手术2ml/(kg.h),中等手术4ml/(kg.h),大手术6ml/(kg.h),腹腔大手术和大面积创伤液体损失量可高达15ml/(kg.h),但是,精确的计算往往造成容量不足。以上标准为最低补液量。

Q
9、小儿术中输液总量有没有什么简便的临床经验介绍?
A

术中输液总量=生理需要量+补充量(禁食失液+手术麻醉引起的失液量)

总结经验为:一般小手术(1h内浅表手术)10~20ml/(kg.h);中等手术(1~2h开腹手术)第1小时:15~25ml/(kg.h),第2小时15~20ml/(kg.h);大手术(2h以上开胸开腹手术)第1小时:15~25ml/(kg.h),第2小时15~20ml/(kg.h),第3小时:10~15ml/(kg.h),要注意循环监测。以上补液不包括术中出血,夏天应注意因幼儿禁饮时间,出汗和哭闹会加重脱水,注意提前补液。

Q
10、确定输液量之后的输液种类,又该怎样确定?晶体选什么?胶体选什么?
A

补充性输液可有林格氏液、生理盐水、电解质含糖溶液、胶体;但是不建议常规输注纯葡萄糖溶液如10%、5%葡萄糖溶液。

对于失血量小于10%血容量时可1:1输注平衡液及胶体;当失血量为10%~14%血容量,特殊患儿可考虑输血,对于10公斤以上(并1岁以上)小儿,如Hct在可接受范围,可输胶体,补充平衡液与失血量之比为3:1,胶体与失血量1:1;对于2小时以上手术,失血量不多也可补充胶体5~10ml/(kg.h)。

Q
11、小儿输注胶体的原则是什么?
A

最好的胶体为白蛋白,因其有强大的吸收血管外细胞间隙液体的能力,对于保持血管张力、渗透压能力较强。在瑞典,小儿术中的液体除了晶体液均为白蛋白;新生儿慎用人工胶体,除非万不得已,不要使用。

Q
12、关于含糖液体,输注原则是怎样的呢?
A

对于纯葡萄糖液,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儿,都不主张输注;可使用含糖及电解质的液体,对于低体重儿、早产儿、长时间手术患儿,可使用含葡萄糖1~2.5%的含糖液,对于早产儿、尿毒症新生儿、母亲糖尿病、全肠道外营养患儿可使用含2.5~5%的含糖电解质液体;术中已输注葡萄糖液的早产儿和新生儿,术中继续输注含糖液。避免单次推注高渗葡萄糖,注意监测血糖。

新生儿使用含糖电解质液20~25ml/(kg.h);婴幼儿手术第一小时:含糖电解质液20ml/(kg.h),手术第二小时:羟乙基淀粉或明胶10ml/kg+含糖电解质液10m/kg,但是人工胶体对于肾功能差的小孩需慎用。

Q
13、小儿围术期输液在临床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A

围术期输液的注意事项包括:1、单纯输注生理盐水会引起小儿高氯高钠酸中毒。早年手术室只有生理盐水和5%及10%葡萄糖时,术中小儿常常出现肺水肿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到无法下手术台;2、单纯输注葡萄糖液会导致细胞水肿,输注后细胞外电解质浓度较血管内低,水分随着电解质梯度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水肿;3、较大量输注乳酸林格氏液也会出现乳酸性酸中毒;4、新生儿和婴儿要计算术中输注抗生素所用液体量,在用抗生素前后都需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5、抗生素不能与含钙液体混合输注,曾经有个3岁小儿行疝气手术,在给过基础麻醉药后,输注头孢类抗生素时,孩子出现休克,抢救无效,事后鉴定结果是抗生素使用含钙的林格氏液稀释导致的过敏反应。

Q
14、小儿围术期补液是否足够,有何评估标准
A

小儿输液安全范围小,因此计算液量要包括稀释药的量;另外术中如出现尿量减少、心动过速、低血压或末梢灌注不良等血容量不足症状是要积极补充容量治疗,因此监测很重要。

20kg以下小儿要用小儿桶装液体,预防液体输注过多造成的危害,第一次装液量应是根据体重算出的第一个小时的输液量;要密切观察患儿各项指标(小儿血压不能真实反映循环容量,尿量要≥0.5ml/(kg.h),因在手术刺激较大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尤其是神经外科及腹腔镜手术时尿量会减少,术后会逐渐恢复,因此不必强求尿量>1ml/(kg.h));术中密切关注手术情况。

Q
15、小儿围术期输液时在监测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A

围术期输液监测要点:1、首先注意发挥每一位医生的感官,用眼睛、手去感觉孩子,抚摸孩子是否发烧等等可能达到监护仪无法达到的效果;2、前卤饱满度、皮肤弹性、黏膜湿润度、尿量都是需要注意的可观指标;3、收缩压、cvp等。应做到评估、治疗、监测、再评估的循环。

血液保护


Q
1、不同年龄段小儿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多少?
A

血容量:早产儿:90~100ml/kg,足月新生儿80~90ml/kg;小于1岁:75~80ml/kg;1~6岁70~75ml/kg;大于6岁和成人接近:65~70ml/kg。

血红蛋白:早产儿:130~200g/L;足月新生儿因血液浓缩150~230g/L;小于1岁110~180g/L;1~6岁:120~140g/L;大于6岁和成人:120~160g/L。

Q
2、如何评估小儿术中失血量?
A

评估失血量,包括以下方法:1、Hct、Hb、纱布称量法(可事先称量所在医院1块纱布湿透后是多少毫升),2、使用小型吸引瓶,3、心动过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中心外周温度差增大时均应警惕失血过多,4、可能存在的体腔内积血、诊断性抽血检查应限制抽血量。

Q
3、小儿术前输血的指是什么?
A

对于小儿是否需要术前补充血液,首先需要知道Hb下限,对于一般小儿择期手术,Hb>100g/L,新生儿Hb>140g/L。对于贫血患儿需急诊手术可在术前或手术同时输注浓缩红细胞(4ml/kg浓缩红细胞可提高血红蛋白10g/L,成人也是如此),预计术中出血大于10%血容量或低血容量者术前应备血,预置中心静脉导管。

Q
4、小儿输注异体血的危害是什么?
A

输异体血的主要危害为丙肝:感染率4~27.9%,以及艾滋传染机率。因此如果出血在可控范围内,尽量少输血,输一次异体血等同于一次异体器官移植,在数日内对免疫系统伤害较大。

血液保护在小儿更为重要,因其人生路漫漫,传染病危害更大。

Q
5、小儿血液保护包括哪些方面?
A

血液保护基础包括减少出血、成分输血,需要什么用什么,合理的血液稀释,血液代用品的使用,自家献血,自体回收输血。

自体血液回输可缓解血源紧张,避免血液传播的疾病,避免异体血的免疫反应,避免异体输血的差错事故。

Q
6、何为自身输血?自身输血包括哪些方式?贮存式自身输血是什么?适应症和不足之处是什么?
A

自身输血的种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高容性血液稀释,回收式自身输血,其中等容性及高容性血液稀释在婴幼儿不适用。

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但需要在术前3~7天进行采血,时间较长,所以延长住院时间,家长不易接受。适应症:一般情况好、择期大手术,严重输血反应史,稀有血型,边远地区;不足之处:患儿在术前长时间等待,给家庭带来不便和麻烦。

Q
7、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应用范围有哪些,禁忌症又是什么?
A

术中自体血液回输是“血液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将术中失去的血尽可能收回来,以减少异体输血。最好的血即自体血。

小儿术中自体血回输的应用范围:外伤出血:大血管损伤、脾脏破裂、脊柱外伤,心脏、大血管手术等预计出血达20%需备用。

目前小儿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多用于小儿骨科、神经外科及心血管外科,婴幼儿都可使用。

术中血液回收禁忌:血液流出血管外超6小时,怀疑血液被细菌、粪便或消毒液污染,血液严重溶血。

课程小总结:


1、注意小儿术前已存在的缺水:禁水时间、脱水情况;

2、半小时之内的健康小儿手术维持液,可用任何一种电解质液;

3、肠梗阻急诊手术术前已经严重失水,术中必须积极补液,肠梗阻小儿手术输液量可达到50ml/(kg.h),笔者曾经有过一例新生儿肠梗阻手术麻醉中较高输液量的麻醉经验,患儿3天,3kg左右,小儿奄奄一息,经过手术室1个小时160ml含糖电解质液的输注,手术结束无肺水肿,并顺利气管拔管,安返病房,但术中需加强监测;

4、注意小儿术中失血及血液保护;

5、积极开展自体血液回输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