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培老师说 寒假里,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家沉迷手机。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 本文字数:1825 字 阅读时间:4 分钟 放寒假没几天,隔壁家的小学生小桃就和她妈妈发生了冲突,隔着门都能听见她妈妈吼她的声音。 一问才知道,原来,小桃放假以来,天天躺在床上玩手机。妈妈让她出去买菜,她不肯,让她写作业、读书,她不愿。吃饭时间到了,妈妈三番五次地催才肯上桌,右手拿着筷子,左手还在刷抖音。 妈妈让她把手机放下,她嘴上“嗯嗯”,连头都没抬一下,一下把妈妈惹火了,要没收她的手机,孩子却反驳道:“你不也是天天玩手机,凭什么不让我玩?这不公平!”一下说得妈妈哑口无言。 如今,孩子们沉迷于电子设备的时间越来越多,随处可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玩个不停的学生,到了假期,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 电子设备带来的新鲜好玩的体验极易成瘾,倘若孩子无节制地沉浸其中,不仅会消耗大量宝贵的时间,还会损害健康,侵蚀心智,养成坏习惯。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 我们要正视的是,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早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他们的生活中,即使拿走他们的手机,断掉家里的网络,也不能杜绝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毕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们针对家长们的招数,也有各式各样的应对套路,例如到公共场所蹭网、找同学租手机。 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呢?一味堵是不行的,变堵为疏才是上策。以下4招,家长们不妨试试。 1 给手机增加“负面影响” 针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有的家长选择不给手机、强制没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事实上并没有效果。 因为孩子从心里知道:手机好玩,我要玩手机! 如果手机没那么好玩呢? 曾有一位妈妈分享过她的防治方法:把玩手机变成作业的一种! 她准许孩子玩手机,唯一的条件是:每玩半个小时手机,就要练一张字,每多玩半个小时,增加一张。刚开始孩子孩觉得没问题,放心大胆玩手机,觉得练字是小事一件,但过了两天就有点吃不消了。 每想要玩手机,就想起要练字一张,想想都觉得好累啊! 当孩子从心理上认为“玩手机=练字”的时候,他就自然而然不会觉得玩手机有意思了。 2 陪孩子一起使用 有研究指出,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和沟通,再加上妥善的时间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孩子电子产品成瘾。 所以,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孩子选择那些画质精美、情节健康、最好是包含生活或科学知识的游戏或节目。 和孩子一起观看,讨论,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个实验真有意思,待会我们也试一试。” 3 与孩子约法三章 实践证明,事先的约定比事后的惩罚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实施,给大家提供一位妈妈针对孩子沉迷手机,想到的好办法,就是跟孩子“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通过这种方法,没有任何一方会输,可以称之为“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 但很多家长表示:我们已经跟孩子约法三章了,为什么还是没有效果呢?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是不是忽视了以下的注意要点呢! 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 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 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 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要注重“约”字 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任何时候,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地爱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 4 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 家长们可以尽量多陪陪孩子,亲子阅读、做手工游戏或者一起出去运动。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郊外游玩,亲近自然,用亲子活动替代电子产品。 孩子最希望的就是得到爸妈的关注,当他们从亲子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就不会吵着要玩电子产品了。 如果工作时间不方便陪伴孩子,也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可以集体游戏的玩具,鼓励他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仅可以冲淡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还能锻炼社交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编写不易,你若喜欢,就去文章右下角,给小培老师点一个“好看”吧!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努力的动力 今日话题 防止孩子假期过度沉迷手机,你有什么高招? 来源 | 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教育报(ID:Zhongguojiaoyubao) |
|
来自: xulangmang > 《2019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