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准确定位腰麻穿刺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腰麻?”。腰麻即蛛网膜下腔麻醉(或者称为脊髓麻醉),属于椎管内麻醉(根据药物作用部位不同可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脊膜外间隙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椎管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其内容有脊髓、脊髓被膜(由外向内依次是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脊神经根等。其中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腔隙就是蛛网膜下腔,而腰麻就是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阻滞神经使其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麻醉方式。 其次,需要了解腰麻的穿刺点与脊神经分布的关系:脊椎由7节颈椎(C)、12节胸椎(T)、5节腰椎(L)、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S)以及4节尾椎组成,成人脊髓蛛网膜下间隙自枕骨大孔延伸至骶2,小儿延伸至骶3;而成人的脊髓通常由枕骨大孔延伸至腰1水平,小儿的脊髓神经终止于腰3并随着年龄增长上移,而脊髓末端的脊神经形成“马尾”,所以当成人在腰1以下,小儿在腰3以下注射局部麻醉药,由于马尾神经漂浮在腰1以下的硬脊膜囊内,穿刺进针的时候可将其“推开”,而非刺入。所以可以避免穿刺针对脊髓的直接损伤。 之后就可以通过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椎体和椎间隙: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大致通过腰4椎体或腰4-5椎间隙,而髂后上棘的连线通过骶2骶后孔。 然后确定腰麻的常用穿刺点及穿刺时患者体位。通常腰麻选择的穿刺部位是腰3-4间隙,相对于腰2-3间隙更容易定位,可先通过髂嵴连线确定腰4椎体的位置后上数一个椎间隙确定。穿刺时患者多采用侧卧位,患者屈膝弯曲并上蜷紧靠胸部或腹部,此时可使椎间隙充分张开,有利于穿刺操作。 最后依据腰麻的穿刺点解剖结构层次判断穿刺是否到位。穿刺针经正中入路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突间的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和蛛网膜,最后到达蛛网膜下腔,当穿刺时明显的阻力消失感则表明穿刺进硬脊膜外间隙,继续进针进入蛛网膜下腔则会有脑脊液流出。 结合各位同仁以往的临床及科研经验,大家是否认为腰麻穿刺操作是导致患者术后腰部疼痛的最直接因素? 参考文献: (美)巴特沃斯著;王天龙,刘进,熊利泽主译.《摩根临床麻醉学》.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9:P643-P670 (美)奈特(Netter.F.H.)主编;张卫光译.《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P173-P1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