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局部麻醉的发展(下)

 医学镜界 2020-09-03

01 腰麻

1891年,Heinrich I. Quincke发现在腰段棘突间隙将一针头插入至硬脊膜囊内,可通过此针头注射药液到硬脊膜囊。同年,在英国Walter Wynter也报道了这一发现,但他只是出于一种好奇的探索而没有任何目的。1898年,August Bier和他的助手August Hildebrandt采用Quincke法将5-15mg可卡因注射到蛛网膜下腔,为6例下肢手术进行腰麻,他们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他们的报道也成为了医学史上经典的临床文献。Bier认为脊髓麻醉有严重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颤抖、头痛等,因而不能取代全身麻醉,这些无法预料的副作用可能是脑脊液从硬脊膜囊丢失所致。

在Bier报道后,对腰麻研究的兴趣迅速扩展,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均有研究者报道成功实施了腰麻,在Bier腰麻报道后2年内大约有1000篇以上的相关文献被报道。

后来发现腰麻存在许多严重并发症。1900年F. Gumprecht报道了有15个病例在腰段穿刺时突然死亡。研究者们观察到大剂量腰麻容易发生呼吸抑制。在1903年开始采用Cushing方法对血压进行常规测定后,又发现在腰麻后可发生严重的低血压。在腰麻方法退出后若干年又开始了对腰麻的科学研究,Arthur E. Barker确定了影响局麻药在硬脊膜下扩散的因素,建议注射液需要更严格的消毒并可加入葡萄糖增加其比重。他认为注射液比重是局麻药扩散的决定性因素,直至今天这仍是麻醉医生在行腰麻时强调的重点。

利多卡因腰麻可产生暂时性感觉异常综合征,当时的研究者对这一情况给予了很大关注。之后,随着一次性腰麻包的使用和操作技术的提高,在脊髓水平给药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给药方法。

对于早期麻醉医生来讲,腰麻后头痛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而其真正原因多年来没有统一定论。最早在1924年,Labat曾建议用减少脑脊液的方法来治疗腰麻后头痛。然而,Leroy Vandam和Robert Dripps通过广泛研究证实了当初Bier所提出的脑脊液通过硬脊膜丢失是产生头痛的原因这一观点。

用细的穿刺针可减少腰麻后头痛的发生率。但是,有时行硬膜外穿刺或置管时不小心可将硬脊膜穿破。1960年James B. Gormley 提出可用硬膜外血液填补来治疗硬脊膜穿破后的头痛,血液填补法成功地治疗了许多病例,并且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

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硬膜外麻醉

1901年Jean Enthuse Sicard和Fernand Cathelin分别介绍了将可卡因注入到骶管裂孔,从而成为硬膜外麻醉的创始人。Arhtur Lawen也是早期区域麻醉的支持者,他成功地用大剂量普鲁卡因骶麻实施骨盆手术,还证明骶麻可以为会阴部手术提供充分的麻醉,但如果要行胸腹部手术,则需要将局麻药注入到高于手术操作部位的硬膜外间隙。最初,尝试高位硬膜外穿刺的麻醉均以失败告终。

1921年,西班牙军医Fidel Pages介绍可在任何节段硬膜外用普鲁卡因注射,方法是用钝性针穿刺并注意观察和听针突破黄韧带的声音。他报道了他实施的43例胸腰段硬膜外穿刺麻醉,可惜这篇报道发表在一般的杂志上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931年,Achille Mario Dogliotti描述了在硬膜外腔注射局麻药,他对注射液在硬膜外或椎旁间隙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现代麻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一个重要的革新就是如何鉴定进入硬膜外腔的方法。他在教科书上描述:用装满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接到穿刺针,在突破黄韧带时注射器内的压力锐减,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同时他还观察了将注射液注射到不同间隙的蛛网膜下腔后镇痛作用的广度和持续时间。

神经阻滞技术受限的一大主要原因是普鲁卡因作用时间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William Lemmon用17号可弯曲的银针连接一橡胶管和注射器,通过间断给药以维持数小时的麻醉效果。Edward Tuohy将一根输尿管穿过粗的Huber腰麻针来进行持续给药。Tuohy穿刺针是对Huber穿刺针进行的简单改进,并可通过Tuohy穿刺针将细管置入到蛛网膜下腔。从1947年开始,Manuel Martinez Curbelo用Tuohy腰麻针和细的输尿管行连续腰段硬膜外麻醉。

1942年Edwards和Hingson报道通过留置在骶管的针注射地卡因可用于分娩时的镇痛,从此揭开了骶管麻醉的历史。尽管骶麻用于产科镇痛多年,但因为腰段硬膜外麻醉更方便,以致其逐渐取代了骶管麻醉。

从1960年开始,随着产科麻醉的流行,北美的许多医生采用了硬膜外麻醉的方法。Philip Bromage和John Bonica对硬膜外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及硬膜外药物阻滞后机体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做了一些研究。尽管Dogliotti认为硬膜外阻滞后再用全麻有点矛盾,Bromage和Michael Cousins仍认为在长时间的手术中,采用全麻合并硬膜外麻醉是有好处的:可以为整个手术提供充分的镇痛,而且这种镇痛作用可延续到术后。腰段硬膜外麻醉被广泛应用作术后镇痛

1979年,J.Wang报道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为癌痛患者提供了长时间镇痛。自从Wang的首次报道后,脊髓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被迅速推广。硬膜外导管可以在术后进行长时间镇痛,这也引发了为急性疼痛提供镇痛的服务。只要对药物浓度和输注速度加以注意,那么无论是广泛的胸腹部手术还是整形外科手术,患者在术后第一天就可以走,同时实现无痛。硬膜外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和局麻药有协同作用,可在明显降低两者用量同时得到同样的镇痛效果。


在看点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