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庾亮:年轻气盛的首席执政官,志大才疏的三军统帅

 思明居士 2019-04-13

杀死南顿王司马宗之后,庾亮的地位急速攀升,瞬间成为东晋帝国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庾亮的地位之所以能够急速攀升,是豪门士族为了打击皇族,才让他们兄妹成为了这一轮行动中的主角。

细说庾亮:年轻气盛的首席执政官,志大才疏的三军统帅

以王导为代表的豪门士族把庾太后推上了听政的地位,又让庾亮获得了极大的权势,庾氏将来会不会势大难制呢?

王导此刻已经没空想这个问题了,王氏的权势太惊人,王导无法确定豪门士族是否还会联合起来排斥王氏,更无法确定王氏能否顺利摆脱庾氏的阴影。

王导推庾太后和庾亮上位,更多的是顺势而为。否皇权一旦被驯服,王氏和庾氏必然将展开新一轮的斗争。现在王导后退一步,让庾亮走到前台,王氏的锋芒就不会太露。

但王导依然很担忧,因为庾亮过于年轻,他没有什么执政经验。如果庾亮无法认清局势而胡乱出牌,刚安稳没几天的东晋帝国恐怕又要大乱。

果不其然,杀死南顿王司马宗之后,庾亮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行动。

庾亮的举动既有理智又无理智,有理智的是:庾亮也知道王氏不好惹,王导太厉害,所以他不太敢对王氏下手。无理智的是:庾亮已经被贪欲所蒙蔽,对王氏下手不成,就把扩张对象瞄准了自己系统之外的地方实力派。

细说庾亮:年轻气盛的首席执政官,志大才疏的三军统帅

当时的几大地方实力派,分别是荆州刺史陶侃、江州刺史温峤和历阳内史苏峻。

江州温峤是庾亮的同党,庾亮当然不会对他下手;荆州陶侃势力强资格老,而且一直都很规矩,庾亮暂时也不想招惹他;但历阳苏峻就不同了。

苏峻与皇族的关系很好,南顿王司马宗被杀之后,苏峻更是公然收留司马宗一系的卞阐,所以庾亮决定:召苏峻进京,收编他留在历阳的势力。

琅邪人卞咸,宗之党也,与宗俱诛。咸兄阐亡奔苏峻,亮符峻送阐,而峻保匿之。峻又多纳亡命,专用威刑,亮知峻必为祸乱,征为大司农。——《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但当庾亮做出这个决定之后,豪门士族纷纷反对。倒不是说豪门士族对苏峻有多么友善,而是他们看不惯庾亮的这种做法。

王氏强大的时候,王导也没有这么霸道吧?现在你庾亮刚执政没多久,就想惹事吗?不管怎么说,苏峻也是帝国的高级官员之一,现在你凭借个人好恶就要收拾苏峻,你把帝国当成什么你的一言堂了吗?

当然了,这种理由是端不上台面的,只能私下运作。端得上台面的理由是:苏峻的地盘离首都很近,军事力量又强大,如果把他逼急了,首都就会有危险。

对于这种说法,庾亮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在庾亮看来,苏峻的那点军事力量实在不足以威胁首都,于是直接驳斥了这个观点。

细说庾亮:年轻气盛的首席执政官,志大才疏的三军统帅

表面上说什么话并不重要,因为说出来的都是官话和套话。重要的是通过话语传递的信息,以及对方的行为。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东晋并不是什么大一统帝国,而是一个豪门士族共治的地方政权。在东晋做执政官,必须要尊重各方意见,换而言之,要懂民主。

这一点王导做得非常好,他执政的时候经常因宽和而赢得豪门士族的赞誉。之所以要抵制王导,完全是因为王氏过于强大,而不是对王导本人有意见。

可轮到庾亮执政的时候,他经常用一种“独霸”的姿态处理政务,容不得反对意见。因为他认为自己英明神武,自己的执政官地位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完全无所豪门士族的意愿。

对于这种刚愎自用的二百五,肯定要向办法约束他。如果用合法的手段无法约束他,就只能用非法的手段了。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由谁来带头呢?

细说庾亮:年轻气盛的首席执政官,志大才疏的三军统帅

王导肯定不行,王导执政时口碑不错,但王氏非常可怕。焉知王导不是用这种方式麻痹众人呢?

苏峻其实也不太够格,因为苏峻在地方上还算一霸,但在东晋中央政府中,苏峻的那点实力真是不够看的。苏峻也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当庾亮召他进京的时候,苏峻只是不停地讨价还价,却不敢公然拒绝。

但这种讨价还价总得有个说法,几个回合之后,苏峻顶不住了。在绝望中,苏峻甚至做好了前往中央政府任职的决定。但任让提醒他:“你去中央政府任职,活下去的机会能有多大呢?”走投无路的苏峻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跟庾亮拼个鱼死网破。

峻素疑亮欲害己,表曰:“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讨胡寇。今中原未靖,无用家为,乞补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复不许。峻严装将赴召,而犹豫未决,参军任让谓峻曰:“将军求处荒郡而不见许,事势如此,恐无生路,不如勒兵自守。”峻从之,遂不应命。——《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

当苏峻决定跟庾亮拼个鱼死网破之后,祖逖的弟弟祖约站出来支持苏峻,史书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统称为“苏峻、祖约之乱”,简称为“苏峻之乱”,因为这场叛乱是以苏峻为主导的。

不太够格的苏峻最终成为了约束庾亮的非法手段,但苏峻心里一点谱都没有,自己能打得过庾亮吗?

细说庾亮:年轻气盛的首席执政官,志大才疏的三军统帅

苏峻反了,最开心的人是庾亮。因为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收拾苏峻,然后名正言顺地接收历阳。庾亮的同党——江州刺史温峤得知苏峻造反后,打算派兵帮庾亮,却被庾亮拒绝了。

庾亮对温峤说:“你千万别来,陶侃在你西边,那才是最危险的敌人,请你不要越过雷池一步。”雷池在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东部,这也是俗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最早出处。

三吴地区的豪门士族也打算派兵支持庾亮,也被庾亮拒绝了。因为他不希望有人来分蛋糕,更不希望有杂兵来拖后腿。

温峤闻峻不受诏,便欲下卫京都,三吴又欲起义兵,亮并不听,而报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苏峻的军队开始行动之后,徐州刺史郁鉴想派兵帮庾亮,还是被庾亮拒绝了。在庾亮看来:苏峻不堪一击,这些地方军队就是想来打秋风。

自负如此,狂妄如此!

在庾亮看来:苏峻敢造反,肯定不是啥好东西。但你们这些在旁边淬火的,同样也不是啥好东西。我先集中力量收拾苏峻,等我收拾完苏峻,再挨个地找你们算账。

细说庾亮:年轻气盛的首席执政官,志大才疏的三军统帅

庾亮之所以要这样做,固然是因为他心目中的假想敌太多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得不到豪门士族的支持。

祖约之所以站在苏峻一边,是因为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祖约坐视苏峻被消灭,那下一个被消灭的会不会是自己呢?

陶侃之所以成为庾亮的潜在大敌,爷是因为陶侃随时有可能帮助苏峻,因为陶侃也和面临着和祖约一样的困境。

其他的豪门士族或许不像祖约和陶侃那样,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但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肯定也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

当我看到苏峻造反的内容时,总是会联想起王敦第一次叛乱。

王敦第一次叛乱以“清君侧”为名,深受豪门士族的同情。因为在豪门士族看来,晋元帝司马睿任用刘隗和刁协这样的小人,就应该受到教训,王敦是个爷们儿,好样的!

苏峻造反是以“讨伐庾亮”为名,受到大部分豪门士族的肯定。因为在豪门士族看来,无法无天的庾亮就该受点教训。在这种背景下,苏峻造反虽然不像王敦第一次叛乱那么顺利,却也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细说庾亮:年轻气盛的首席执政官,志大才疏的三军统帅

残酷的事实证明:庾亮并没有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了不起,苏峻更不像庾亮想象中的那样弱小。

战事几乎呈一边倒的态势,苏峻顺利地杀入首都,而庾亮则仓皇逃窜至同党温峤处。

至此,苏峻之乱暂告一个段落,苏峻的命运如何,还要看他进入首都之后的手段如何,我们明天继续分析。

细说庾亮:年轻气盛的首席执政官,志大才疏的三军统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