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妇科痛症的辨证论治作者/沈仲理妇科痛...

 仕仕霖霖 2019-04-13
漫谈妇科痛症的辨证论治

作者/沈仲理
妇科痛证,是指妇科经带胎产中的各种疼痛症状而言。
妇科痛症的诊断,主要是分辨痛因、部位和性质,还要分析患者平素的饮食、起居,体型之肥瘦,体质之强弱,发病的季节和疼痛的时间等。即在运用祖国医学四诊八纲、经络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的基础上,配合妇科及实验室等检查,认真地、全面地探索痛证的主要依据和病变所在。
痛证有冷痛、灼热痛、隐痛、胀痛、刺痛、阵痛、抽痛(掣痛)、坠痛、吊痛(牵引痛)、剧痛(绞痛)、㽲痛(绵绵作痛)以及小腹痛、少腹痛、时痛时止等轻重缓急不同性质的疼痛。如冷痛即为寒痛,多属实寒,也有阳虚冷痛;灼热痛多属实热或湿热,也有因伤阴血燥的虚热痛;隐痛和绵绵作痛多属虚寒;胀痛、阵痛多属气滞积聚;刺痛、吊痛和时痛时止多属血虚气郁;抽痛、剧痛多属血瘀气滞;坠痛多属气虚;小腹痛多属子宫部分病,少腹痛多属子宫、附件及盆腔部分病。也有二、三种的痛证同时出现。
妇女痛证的发病机理,与各科的痛证大致相同。所不同者,“妇人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天”。肝藏血,喜条达,主疏泄气机。肝气郁结易滞,不通则痛;或因血瘀阻络,瘀阻胞宫、胞脉而作痛。痛证的病因,一般分为寒热两大类。寒则收引拘急,热则红肿壅滞,都可引起疼痛或胀痛,但以寒痛比较多见。而寒痛中又以寒凝气滞或气滞血瘀为多见。
妇科痛证的治疗,在妇女以血为主和以肝为先天的理论指导下,重在养血柔肝,疏泄肝气,通利血脉的法则为主。现将妇科经、带、胎、产、杂病中的痛证其辨证论治特点分述如下:
一、月经病的痛证
1.月经病的痛证,以经行腹痛为常见。
月经期来潮和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为其主证,严重者可见腹部剧痛而致昏厥等症。
临床观察,本病以虚中夹实者多见,如寒湿搏于冲任而作痛,或血虚气滞化热而作痛。认为寒因痛经的特征是小腹冷痛,或两侧少腹抽痛,以及少腹坠痛、酸痛、绞痛,舌质淡,脉迟缓,或弦细。热因痛经的特征是小腹胀痛,腹内觉热,舌质红,脉弦或弦数。
治疗方法:如因感受寒湿者,治以温经散寒法,采用温经散寒汤,药用当归、川芎、赤芍、白术、紫石英、胡芦巴、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小茴香、艾叶等十二味。
按: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神农本草经》指出:“治女子风寒在子宫。”《本草纲目》说:“紫石英主治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之。”胡芦巴性味苦大温,入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阳、逐寒湿的功用,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而起到散寒镇痛的作用。并可根据其受寒的轻重,疼痛的缓急,兼症的主次加减应用。如受寒重者,加吴茱萸、桂枝之类;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若属热因痛经,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化热,以致火郁血热,阻于冲任二脉而作痛。
实证者,多见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伴有乳房胀痛,或乳头痛,苔薄、脉沉弦。治以和血疏肝,理气止痛法。采用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败酱草。虚证者,多见经行腹痛绵绵,或经后腹痛不止,舌质暗红,脉弦细带数。治以养血疏肝,清热止痛法。采用红酱金灵四物汤。药用四物汤加红藤、败酱草、金铃子、五灵脂、乳香、没药等十味。上述二方之止痛特点在于败酱草,李时珍曾说:“败酱草治血气心腹痛……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再配以红藤之清热消肿,五灵脂之散瘀止痛,用于治疗热因痛经有明显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