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成之中医妇科讲义

 不觉春去斋 2018-08-03
女性生殖器官
    位置 生理功能 特点  
外生殖器

 阴户:
(四边) 即女性外阴,包括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前庭部位。 
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
3.经带恶露之出口
4.娩出胎儿之产门 两入两出
(阴户是一道门,而阴道是通道)  
内生殖器 阴道
(产道) 是阴户连接子宫的通道。位于两者之间。 1.防外邪进入
2.交合的器官
3.经带之通道
4.娩出胎儿之通道 两入两出  
内生殖器 子门
(子户) 即子宫颈口 1.排出月经的关口
2.娩出胎儿的关口 两出 

子宫:
(胞宫) 带脉之下,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其下口连接阴道。形如合钵,如倒置梨形。
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
2.孕育,分娩胎儿 奇恒之府(经期分娩时如腑,传化物而不藏。非经期妊娠如脏,藏精气而不泻)周期性,节律性 

月经的生理
  大纲要求:
  月经的生理现象
  月经产生的机理
  月经的周期变化
  绝经机理
  月经生理现象:(知常达变)
  正常生理情况 病理状态 
初潮 14岁左右。至迟不过16岁 超过16岁仍不来潮,为原发性闭经 
月经周期 出血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直到下次出血第一天为一个月经周期。28-----30天 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如此为月经先期
推后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如此为月经后期
或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经期 3~7天,多数为3~5天 超七天甚至10天以上,属经期延长 
量色质味 经量约50~80ml。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每期经量超过100ml,属于月经过多
每期经量不足20ml, 属于月经过少
---------三不两无 
经期表现 行经前,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酸,情绪易波动,一般经来自消,不作病论 
绝经 最后1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平均49.5岁(七七) 
 月经的特殊生理现象(前提是身体无病)
并月 两个月来潮一次 
居经或季经 三个月一潮者 
避年 1年一行者 
暗经 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 
激经,或盛胎,垢胎 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 
  注意:不是怀孕初期,如果有出血,伴有腰酸坠胀等,就是后面要学习的胎漏胎动不安。就是病理状态了(仅孕期出血是胎漏。兼有腰酸腹痛,小腹下坠为胎动不安)

月经产生的机理
脏腑与月经 与肝脾肾三脏最为密切。尤以肾为主导(肝主疏泄肾主封藏) 
天癸与月经 天癸源于先天肾气。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天癸竭,地道不通,故无子也 
气血与月经 妇人以血为本 
经络与月经 与冲任督带关系最密切。---冲为血海,又是十二经脉之海。
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
督脉总督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上三者一源三岐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固护胞胎 
胞宫与月经 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注意顺序) 

月经的周期变化(了解,难点而非重点)
周期 时间  特点 
行经期 出血1~4天 子宫泻而不藏,重阳转阴。出血第一天为一个月经周期的开始 
经后期 第5~13天 此期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呈现阴长的动态变化。 
经间期 第14~15天 正值两次月经中间,故称之为经间期。是重阴转阳、阴盛阳动之际,正是种子之时(即西医之排卵期) 
经前期 第15~28天 此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若受孕,精血聚以养胎,月经停闭不潮;如未受孕,则去旧生新,血海由满而溢泄而为月经。 
  绝经机理:
  七七之年,肾气虚,任虚冲衰,天癸竭,最终导致自然绝经。
 带下生理
  带下属津液,属液为多。
  带下有周期性月规律:月经前后、经间期,带下的量稍多。妊娠期也稍多
  带下生而既有,伴随女性一生。
  带下的产生:肾精所化,由任脉总司,督脉温化,带脉约束。
  妊娠生理
  妊娠生理现象:
月经停闭 妊娠后,阴血下注冲任、子宫以养胎,上营乳房以化乳,子宫藏精气而不泻,停经 
脉滑 妊娠脉滑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绝 
妊娠反应 不思饮食或恶心欲呕、择食。 倦怠、思睡、头晕 
子宫增大    
乳房增大 乳头增大变黑,乳晕外周散在小结节(蒙氏结节),妊娠4~5个月,挤压乳头可有少量乳汁 
下腹膨隆 每次妊娠一般一胎。若一孕二胎者称“双胎”或“骈胎”,一孕三胎称“品胎”。 

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妊娠全程40周,即280天。
  预产期的计算,现代推算的公式是: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大于3的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每月有30天与31的不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
  闰年的二月是29天。
  举例:某女末次月经的第一天为2014年5月26日,怎么算-----先算月份:5-3=2月。再算日期:26+7+33。2015年不是4的整数年,所以2月是28天,33-28=5,等于预产期是2015年3月5号---题库里有这样的题


带下生理
  带下属津液,属液为多。
  带下有周期性月规律:月经前后、经间期,带下的量稍多。妊娠期也稍多
  带下生而既有,伴随女性一生。
  带下的产生:肾精所化,由任脉总司,督脉温化,带脉约束。
  妊娠生理
  妊娠生理现象:
月经停闭:妊娠后,阴血下注冲任、子宫以养胎,上营乳房以化乳,子宫藏精气而不泻,停经 
脉滑 妊娠脉滑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绝 
妊娠反应:不思饮食或恶心欲呕、择食。 倦怠、思睡、头晕 
子宫增大    
乳房增大、乳头增大变黑,乳晕外周散在小结节(蒙氏结节),妊娠4~5个月,挤压乳头可有少量乳汁。 
下腹膨隆、每次妊娠一般一胎。若一孕二胎者称“双胎”或“骈胎”,一孕三胎称“品胎”。 

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妊娠全程40周,即280天。
  预产期的计算,现代推算的公式是: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大于3的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每月有30天与31的不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
  闰年的二月是29天。
  举例:某女末次月经的第一天为2014年5月26日,怎么算-----先算月份:5-3=2月。再算日期:26+7+33。2015年不是4的整数年,所以2月是28天,33-28=5,等于预产期是2015年3月5号---题库里有这样的题


哺乳生理
  顺产者,产后30分钟即可在产床上开始哺乳
  哺乳时间一般以8个月为宜。
  3个月后婴儿适当增加辅食。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了解)
  最易导致妇科疾病的外邪是----寒热湿
  最易导致妇科疾病的情志是----怒思恐
  与女性生理病理最密切的是----肝脾肾

妇科疾病的治疗(了解)
  常用内治法
  大纲要求:
  调补脏腑
  调理气血
  温经散寒
  利湿祛痰
  调理冲任督带
  调治胞宫
  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常用外治法:
  大纲要求:
  坐浴
  外阴、阴道冲洗
  阴道纳药
  贴敷法
  宫腔注入
  直肠导入
  中药离子导入
  介入治疗
 
月经病
月经病定义——月经本病 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 
(先后不定经间长,过多过少崩漏闭)
月经伴随病——月经本身没问题,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 
病因
病机 病因 ——寒热湿邪侵袭、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 
病机——脏腑功能失常,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 
月经病的辨证——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 
全身症状--------所以妇科辨证很容易,因为有经带胎产的信息,还有全身症状--两层信息 
月经病的治则——
一、重在治本调经,补肾为第一大法 
二、分清先病,后病。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 
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治月经病注意事项
一、经前勿滥补,经后勿滥攻-----虚虚实实之忌讳 
二、青春期少年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更年期或老年重治脾  
三、虚补实泻,治虚证月经病多以补肾扶脾养血为主,治实证月经病多以疏肝理气活血为主 


第一章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

  大纲要求
  月经先期的定义
  病因病机
  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辨证论治
  月经先期的定义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
  连续两个周期以上
  病因病机
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约  
病因——气虚  气虚则不摄血-------分脾气虚和肾气虚 
血热——血热则迫血妄行-----分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 

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月经先期仍是月经,而经间期出血不是月经!
   月经先期 经间期出血 
出血量 正常 偏少 
持续时间 即正常的行经期,一般3--5天 出血常持续数小时以至2~7天自行停止 
基础体温 偏低 偏高(经间期出血即西医排卵期出血) 

1、气虚
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归肾丸。
2、血热证
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先期连续早七天,气虚血热两因连。
  脾虚归脾补中益,肾虚归肾固阴煎。
  阳盛血热用清经,阴虚两地凉血痊。
  肝郁血热不难治,方用丹栀逍遥丹。

二、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的定义
  病因病机
  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
  辨证论治
  月经后期的定义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后期”。既往亦有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围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不作病论。
  病因病机
虚证 肾虚、血虚、虚寒 源断其流 
实证 血寒、气滞、痰湿 瘀滞不通 
  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慎之!!!否则出大问题)
  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未来,应首先排除妊娠----妊娠试验阳性。月经后期者则无以上表现,且以往多有月经失调病史。

1、寒证
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良方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金匮温经汤、艾附暖宫丸。
2、虚症
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气滞: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4、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后期推后多七日,不通不荣两因迟。
  当归地黄应肾虚,血虚补元煎来治。
  实寒良方虚金匮,乌药专治是气滞。
  辨证清楚用方明。芎归二陈去痰湿。
用方趣记:
      美女直播流行袒胸露乳------当今大量捂胸
  当--当归地黄饮,今--金匮肾气丸,大---大补元煎
  量---良方温经汤,捂--乌药汤,胸---芎归二陈汤

三、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
  病因病机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
  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是指月经周期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周期不正常,但行经期正常,经量正常)
  病因病机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其病因多为肝郁、肾虚、脾虚(与傅青主主张的治肝,治脾,治肾联系)。

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补肾调经——固阴煎。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先后不定期,责之脾肾肝。
  肝郁逍遥散,肾虚固阴煎。
  肝肾定经汤,脾虚归脾丸。
  用方独家趣记:硅谷上市企业市值随股市波动而不定(不定期)
  小(逍遥散)硅(归脾丸)谷(固阴煎)
  ----------以上为月经周期出现问题: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

四、月经过多:

月经量以30~80ml为适宜,超过100ml为月经过多。
西医学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及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可参考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气虚——不能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血瘀——血不循经 

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安冲汤。
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血余炭、三七、茜草、益母草 。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月经过多辨分明,脾虚举元或安冲。
  血热通用保阴煎,失笑一下血瘀通。
  用方趣记:
  失保举----失去了保护托举,所以月经过多。
  失---失笑散,保---保阴煎,举---举元煎

五、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等,其主症为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西医学中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可参照本病治疗。
 
定义: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病因病机:
虚证——源断其流、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
------------肾虚、血虚 
实证——瘀阻不通,瘀血内停,或痰湿阻滞,冲任壅塞,血行不畅
------------血瘀、痰湿 

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小营煎。
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当归地黄饮。
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通瘀煎。
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二陈加芎归汤。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过少不通与不荣,血虚滋血或小营。
  当归地黄补肾虚,血瘀通瘀或桃红。
  痰湿苍附导痰妙,二陈芎归亦有功。
  用方趣记:秭归是屈原沉江之地,属楚国。楚王率兵出征,结果兵力太少,打不过敌方,仓皇逃回秭归。
  仓---苍附导痰丸,逃--桃红四物汤
  秭---滋血汤,归--归肾丸
  --------------------以上为经量的异常:过多,过少

六、经期延长:
 
经期延长
  定义:月经周期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沥半月方净(正常一般3~5天,最长不超7天)
  西医学之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盆腔炎等病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引起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病因  病机 
气虚 气虚冲任失约,气不摄血 
血热 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热迫血行 
血瘀 瘀阻冲任,血不循经 

1、血瘀:活血祛痰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益母草。
2、虚热: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或固经丸。
3、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期延长仔细辨,气虚便下举元煎。
  虚热两地合二至,血瘀亦致经期延。
  桃红四物合失笑,或用桂枝茯苓丸。
  用方趣记:
  卖桃的缺斤短两,举起秤来,就少了二两
  举桃失二两----
  举---举元煎。桃失---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二两--二至丸合两地汤

七、崩漏:
定义:经血非时暴下不止谓之崩中。淋沥不尽为漏下。一般概称崩漏。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也是危急病证。
  --------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失常(三异常)

病因病机
  崩漏的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失调。其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
  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有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
  鉴别诊断:
正常情况 月经周期(28~30天) 行经期(3~5天) 经量(50-80ml)    
崩漏 异常 异常 异常 三异常 
月经先期 周期提前7天以上,且连续两个周期如此 正常 正常    
月经过多 正常 正常 经量大于100ml    
经期延长 正常 行经期大于7天 正常    
月经先后不定期 周期或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且连续3个周期如此 正常 正常    
经间期出血 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颇有规律,且出血时间仅2~3天,不超过7天左右自然停止(发生在排卵期,bbt升高) 
赤带 赤带以带中有血丝为特点,月经正常。 
胎产出血 胎产出血如胎漏,胎动不安,异位妊娠-----都属妊娠,妊娠试验或B超即可区别 
西医疾病 生殖器肿瘤或炎症,外阴外伤出血,内科血液病 

崩漏的治疗原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崩漏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塞流 即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 即固本善后,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旧有的正常状态 

崩漏的急症处理
补气摄血止崩 独参汤,丽参注射液---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气 
温阳止崩 参附汤,六味回阳汤 
滋阴固气止崩 生脉二至止血汤 
祛瘀止崩 田七末3~6克,或云南白药一支,或宫血宁胶囊 
针灸止血 艾灸百会,大敦穴,隐白穴 
西药或手术止崩    

辨证论治(上下清热,左右加减,固本逐瘀)

1、血热
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加沙参、麦冬?
2、肾虚:
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温斟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去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
肾阴虚:滋阴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去牛膝或滋阴固气汤。
3、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賊骨或固冲汤。
4、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加减或将军斩关汤。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崩漏辨证须分明,脾虚固本或固冲。
  肾虚又分阴阳气,阳虚右归气苁蓉。
  阴虚左归合二至,血瘀逐瘀将军通。
  血热再分虚和实,虚热相资实固经。
  注意:肾虚之肾阴虚证,与血热之虚热证,都表现为阴虚,但
  虚热证没有腰膝酸软(肾虚之基础见证)!!!!
  用方趣记:开饭馆,请主顾从左右上(楼)
  请--清热固经汤,主--逐瘀止血汤,顾--固本止崩汤
  从--苁蓉菟丝子丸,左--左归丸合二至丸,右--右归丸,
  上--上下相资汤


八、经间期出血:
 
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即排卵期),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它不是月经!!!
  西医学排卵期出血可参照本病治疗,若出血量增多,出血期延长、失治误治则常可发展为崩漏。
  病因病机:排泄月经后,血海空虚,阴精不足。随着阴血渐增,精血充盛,阴长至重,此时精化为气,阴转为阳,氤氲之状萌发“的候”(排卵)到来,这是月经周期中一次重要的转化。当阳气内动之时,阴阳转化不协调,阴络易伤,损及冲任,血海固藏失职,血溢于外,酿成经间期出血。

鉴别诊断
   出血时间 基础体温 出血量 
月经先期 非经间期,个别也有恰在经间期出现周期提前 由高到低 量正常,周期正常 
经间期出血 在经间期(排卵期) 由低到高 量少 
经间期出血 都是出血量少 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 
月经过少 周期正常,只是量少 
经间期出血 明显周期性,一般2~3天可自行停止 
赤带 无周期性,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妇科检查常见宫颈糜烂等情况 

1、虚证
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一阴煎。
脾气虚:健脾益气,固冲止血——归脾汤。
(一般的气虚证的月经是量多的,这里是量少,因为它是经间期出血,如果量大,那就偏于崩漏了。)

2、实证:
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血瘀: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间出血病复杂,阴虚两地二至法。
  脾虚通用是归脾,湿热清肝止淋下。
  血瘀逐瘀止血用,辨证论治效堪夸。
  用方趣记:二两龟清煮
  二两---二至丸合两地汤,龟---归脾汤,
  清---清肝止淋汤,煮---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
闭经的定义
  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对先天性生殖器官缺如,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而无月经者,因非药物所能奏效,不属闭经讨论范畴。
  病因病机
虚证 源断其流 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 
实证 瘀阻不通  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寒凝血瘀 
  闭经的诊断
  病史 了解停经前月经情况,如月经初潮、周期、经期、经量、色质等情况。停经前有无诱因,如精神刺激、学习紧张、环境改变、药物(避孕药、镇静药、激素、减肥药)影响、近期分娩、宫腔手术及疾病史;经闭时间,经闭后出现症状。原发闭经需了解生长发育情况,幼年时健康情况,曾否患过某些急慢性疾病,其母在妊娠过程中情况,同胞姐妹月经情况等。
  临床表现 女子已逾16周岁未有月经初潮;或月经初潮1年余,或已建立月经周期后,现停经已达6个月以上。同时应注意有无周期性下腹胀痛、头痛及视觉障碍,有无溢乳、厌食、恶心等,有无体重变化(增加或减轻)、畏寒或潮红或阴道干涩等症状。

检查
  全身检查 观察患者体质、发育、营养状况,全身毛发分布,第二性征发育情况。
  妇科检查 了解外阴、子宫、卵巢发育情况,有无缺失、畸形和肿块。对原发性闭经者尤需注意外阴发育情况,处女膜有无闭锁,有无阴道、子宫、卵巢缺如。
  辅助检查 西医学认为闭经只是一种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根据病情选择必要检查以寻找闭经的原因。常用的辅助检查如下:
  基础体温(BBT)、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宫颈黏液结晶检查:此三种检查均可间接了解卵巢功能。BBT变化可显示卵巢有无排卵,闭经者BBT单相,阴道脱落细胞检查及宫颈黏液结晶检查无周期变化。
  血清性激素测定:包括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激素)、E2(雌二醇)、P(孕酮)、T(睾酮)、PRL(催乳激素)等。通过以上性激素测定可协助判断闭经内分泌原因。
  B超检查:可排除先天性无子宫、子宫发育不良或无卵巢所致闭经。
  头颅蝶鞍摄片或CT、MRI检查:以排除垂体肿瘤致闭经。
  内窥镜检查、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子宫内膜及宫腔情况,以排除宫腔粘连所致闭经。腹腔镜检查加病理活检可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不敏感综合征。
  诊断性刮宫:可了解性激素分泌情况、子宫颈与宫腔有无粘连、子宫内膜有无结核。
  通过以上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和属何类闭经。

鉴别诊断
  闭经同妊娠期停经鉴别:很容易鉴别,一个妊娠试验阳性就可以鉴别出来。但是千万不能忽视此鉴别。

闭经的治疗原则
  闭经的治疗原则应根据病证,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通过补益之法,使气血恢复,脏腑平衡,血海充盛,则经自行。若因病而致经闭,又当先治原发疾病,待病愈则经可复行;经仍未复潮者,再辨证治之。

辨证论治

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莵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此证多见于少年女性,所以做题时注意题干给出的年龄。也是傅青主少年女性治肾理论的体现。)
2、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人参养营汤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阴滞:建脾燥热化痰,活血调经——苍附导痰丸合四君子汤加当归川芎。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闭经三实三虚分,气血虚弱用人参。
  肾气亏损苁蓉菟,阴虚血燥用一阴。
  气滞血瘀两逐瘀,痰湿苍附合四君。
  寒凝血滞用良方,当时辨证细思忖。
  用方独家趣记:人从苍寺量蚁穴
  人---人参养荣汤,从---苁蓉菟丝子丸,苍寺--苍附导痰丸
  合四君子汤,量---良方温经汤,蚁---一阴煎,穴--血府逐瘀汤
 


十、痛经:

痛经的定义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膜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又称“经行腹痛”。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继发性痛经则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
  实证:不通则痛---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
  虚证:不荣则痛---气血虚弱、肾气亏损、阳虚内寒
  为何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未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发疼痛。而经期前后,血海由满而溢,气血变化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困扰。
 
辨证要点
1、辨虚实——痛发于经前或经行之初,多属实(拒按亦属实) 
              ——月经将净或经后始作痛者,多属虚(喜按亦属虚) 
2、辨脏腑部位——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 
                     ——小腹是子宫所居之地,其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 
                     ——若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 
3、辨疼痛性质——隐痛、痛、坠痛、喜揉喜按属虚 
                     ——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属实 
                     ——灼痛,得热反剧属热 
                     ——绞痛、冷痛,得热减轻属寒 
                     ——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属血瘀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属气滞 
痛经发作时的急症处理(了解)
  针灸 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
  实证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主穴:三阴交、中极;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虚证 毫针补法,可加用灸法。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田七痛经胶囊
  蒲黄0.275g,醋炒灵脂、田七末、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各0.3g,木香0.2g,冰片0.025g。每小瓶2g药粉或每1g药粉分装胶囊3粒。日服3次,每服2g。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经汤加车前子、败酱草、薏苡仁或银甲丸。
----------------------------上3证皆实证=经前痛+拒按
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活血汤。
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调肝汤。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痛经一病易分辨,前痛为实后虚按。
  湿热清热调血治,气滞膈下少腹寒。
  气血虚弱用圣愈,肾亏益肾或调肝。
  阳虚内寒用金匮,温经汤下痛便安。
  用方独家趣记:情圣哥哥少一吻(所以痛经)
  情--清热调血汤,圣---圣愈汤,哥哥--膈下逐瘀汤
  少--少腹逐瘀汤,一--益肾调经汤,吻--金匮温经汤
  区别寒凝血瘀证与阳虚内寒证:
  二者的共同点:都有寒象----冷痛,怕冷,都喜温。
  不同点:一个是实证,痛发生在经前或经期,拒按
  一个是虚证,痛发生在经后或经期,喜按

区分气滞血瘀证与寒凝血瘀证:
  二者共同点:都是实证,都有血瘀之象。痛在经前或经期,都是拒按,都有血块,都是舌黯(瘀血所致)
  不同点:
  气滞血瘀证---除了血瘀表现还兼气滞的表现------乳房胀痛,经行不畅,脉弦。
  寒凝血瘀证----有血瘀之象,但不明显(教材中只有舌黯,有血块这两点指向血瘀)。另外更多的表现为寒象(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血瘀)
  王清任《医林改错》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配伍柴胡,桔梗,枳壳以行气,加牛膝以引血下行。------适于胸中瘀阻(内科,胸痹之血瘀证)
  通窍活血汤:含开窍要药麝香----适于头脑的瘀阻(经行头痛,内科头痛、头晕、癫痫)
  身痛逐瘀汤:有秦艽,羌活,地龙等通络止痛药,适于瘀血痹阻经络所致之肢体痹痛(产后身痛之血瘀证用之,内科中瘀血腰痛用之)
  膈下逐瘀汤:配伍香附,乌药,枳壳等行气药,用于肝郁气滞之瘀血证
  少腹逐瘀汤:配伍小茴香,官桂,干姜等温里药,适于寒凝血瘀证。
  在慢性盆腔炎一节,也是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并用。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经行乳房胀痛的定义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经行乳房胀痛”。
  病因病机
  乳头乃足厥阴肝经支络所属,乳房为足阳明胃经经络循行之所属,足少阴肾经入乳内。
  实证--不通则痛--肝气郁结证--痛在经前或行经期--痛不可触衣
  虚证--不荣则痛---肝肾亏虚证---痛在行经期或经后
  虚实夹杂,以实为主--胃虚痰滞证--痛在经前或行经期--痛不可触衣。

辨证论治(注:实证痛在经前,痛不可触衣)

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
3、胃虚痰滞: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行乳胀寻三脏,肝胃肾经入乳房。
  肝郁逍遥自逍遥,胃虚四物二陈汤。
  肝肾亏虚一贯煎,或用滋水清肝方。
  用方独家趣记:时而一笑,乳胀自好
  时而--四物汤合二陈汤,一--一贯煎,笑--逍遥散

十二、经行头痛:
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
——头痛,伴随月经周期出现。
  病因病机
  本病属内伤性头痛范畴,其发作与月经密切相关。因头为诸阳之会,脏腑之气皆上荣于头,足厥阴肝经上行癫顶。
  不通则痛:实证,包括肝火头痛,血瘀头痛,痰浊头痛
  不荣则痛:虚证,包括血虚头痛

辨证论治

1、血虚: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中内用加味四物汤)
2、肝火: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中内用天麻钩藤饮)
3、血瘀: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中内用方同)
4、痰湿中阻: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丹参。(中内用方同)
   ---经行头痛的学习,横向联系中医内科的头痛,做对比学习,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行头痛皆内因,不通不荣虚实分。
  肝火羚角钩藤下,瘀血通窍活血吞。
  半夏白术治痰湿,血虚头痛用八珍。
  用方独家趣记:一个人头(头痛)脑灵活,灵通八瓣
  灵--羚角钩藤汤,通--通窍活血汤,
  八--八珍汤,瓣--半夏白术天麻汤

十三、经行身痛:
定义: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身体疼痛。
病因病机:凡痛证——不通,不荣
辨证论治
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鸡血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2、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加鸡血藤、桑寄生。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行身痛是血病,血虚当归补血行。
  血瘀舌黯有寒象,见此便可用趁痛。
  用方独家趣记:身痛,应当抻一抻(当抻)
  ---------当归补血汤,趁痛散

十四、经行泄泻:
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本病以泄泻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为主要特点。
临床也有平素有慢性腹泻,遇经行而发作尤甚者,亦属本病范畴。若经期偶因饮食不节,或伤于风寒而致泄泻者,则不属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脾主运化,肾主温煦,为胃之关,主司便。若脏功能失于协调,脾气虚弱或肾阳不足,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化,水湿内停。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脾肾益虚而致经行泄泻。

辨证论治
1、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中内,儿科同)
2、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内科泄泻之肾阳虚证用四神丸,儿科泄泻之肾阳虚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行泄泻是重点,脾虚参苓白术散。
  肾虚腰膝会酸软,健固再加四神丸。
  用方趣记:见死神(吓的拉肚子了)
  见死----健固汤合四神丸,神----参苓白术散

十五、经行浮肿: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病因病机
  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为患,泛溢肌肤则为肿
  肾主水,水液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正常运行敷布排泄。肾虚则气化失职,不能化气行水,水液溢于肌肤而为肿。(为何平时不肿,经期出现浮肿?因为此时更虚)
  肝郁气滞,肝主气机的疏泄(也包括津液的疏泄)
辨证论治
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珍汤加泽兰、益母草。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行浮肿分清楚,脾肾阳虚占多数。
  苓桂术甘合肾气,气滞血瘀用八物。
  用方独家趣记:参苓八物治浮肿
  参苓---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八物---八物汤

十六、经行感冒:
 定义: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
  病因病机:本病以感受风邪为主,夹寒则为风寒,夹热则为风热。多由素体气虚,经行阴血下注于胞宫,体虚益甚,此时血室正开,卫气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或素有伏邪,随月经周期反复乘虚而发。经后因气血渐复,则邪去表解而缓解。
辨证论治
1、风寒证:解表散热,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当归川芎。
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产后发热之少阳证用方同)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行感冒莫疏忽,风寒即下荆四物。
  风热特殊用桑菊,邪入少阳小柴胡。
  用方趣记:小桑荆---小柴胡,桑菊饮,荆穗四物汤

十八、经行浮肿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病因病机
  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为患,泛溢肌肤则为肿
  肾主水,水液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正常运行敷布排泄。肾虚则气化失职,不能化气行水,水液溢于肌肤而为肿。(为何平时不肿,经期出现浮肿?因为此时更虚)
  肝郁气滞,肝主气机的疏泄(也包括津液的疏泄)

辨证论治
  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注意不是八珍汤)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行浮肿分清楚,脾肾阳虚占多数。
  苓桂术甘合肾气,气滞血瘀用八物。
  用方独家趣记:参苓八物治浮肿
  参苓---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八物---八物汤


十九、经行吐衄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
  或衄血。像是月经倒行逆上,亦有“倒经”
  “逆经”之称。
  病因病机:血热迫血妄行(包括实热虚热)
  出于口者为吐,出于鼻者为衄。

辨证论治
  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行吐衄倒逆经,清肝引经肝火清。
  肺肾阴虚不难辨,顺经汤或麦门冬。
  用方独家趣记:顺水人情,吐衄经行
  顺---顺经汤,情---清肝引经汤

二十、经行情志异常

每值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滑,或彻夜不眠,甚或狂躁不安,经后复如常人者,称为“经行情志异常”。本病以经前情绪易于失控,无端悲伤、易怒,而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精神、情绪又完全正常为特点。
病因病机
  该病发生的主要机理多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痰火内扰,遇经行气血骤变,扰动心神而致。常见心血不足、肝经郁热、痰火上扰证。

辨证论治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甘麦大枣汤合养心汤去川芎、半夏曲
  肝经郁热:清肝泄热,解郁安神——丹栀逍遥散酌加川楝子、生龙齿、代赭石。
  痰火上扰: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落饮加郁金、川连。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经行情志会异常,肝经郁热丹栀汤。
  甘麦大枣合养心,心血不足乃成伤。
  痰火扰神燥烦乱,生铁落饮对症方。
  用方趣记:生丹养肝(情志异常属肝主情志疏泄)
  生--生铁落饮,丹--丹栀逍遥散,养肝--养心汤合甘麦大枣汤

廿一、绝经前后诸证: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考试时,妇科尤其要注意案例中给出的年龄。如此病,题干中给出的年龄多在49岁上下。
病因病机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如果肾阴阳平衡失调则导致本病。常见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证。

辨证论治(注意年龄,注意都有定位于肾的腰膝酸软)
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饮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板。
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饮加减。
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于丸加莵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绝经前后诸证全,阴虚左归二至丸。
  肾阳亏虚用右归,两虚二至合二仙。
  用方趣记:二左二二右,绝经在前后(绝经前后诸证)
  二左---二至丸合左归丸,二二---二仙汤合二至丸,
  右---右归丸

廿二、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
  带下病的辨证(复习):
  应以带下量、色、质、气味结合全身症状、舌脉作为依据。
  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为虚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证;
  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如水,多为阳虚;
  带下量多或不多、色黄或赤白带下,质稠多为阴虚夹湿;
  带下量多、色淡黄或白、质稀无气味,伴神疲乏力多为脾虚;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腻、有臭味,多为湿热;
  赤白带下质稠或带如脓样,有臭味或腐臭难闻,多为湿毒;
  带下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带,大多为肾精亏虚,天癸早衰,任带虚损。

A、带下量多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
  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
  辨证要点
  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
  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
  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
  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带下色杂,味臭秽难闻者,为热毒)

辨证论治
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滞汤。
     脾虚湿蕴化热: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易黄汤。
2、肾虚:
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阴虚夹湿: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
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
     肝经湿热下注:清肝利湿止带——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甚:清热利湿,疏风化——萆薢渗湿汤加苍术、藿香。
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带下过多证型多,脾虚完带病可瘥。
  肾阳亏虚内补丸,阴虚夹湿知柏托。
  湿热止带方正用,热毒五味消毒活。
  注意几个变证及用方:
  脾虚湿蕴化热证用易黄汤。
  肝经湿热下注证,用龙胆泻肝汤。
  湿盛证,用萆薢渗湿汤。
  用方趣记:(花)五万,治内脂。(脂肪多,导致带下多)
  五——五味消毒饮,万——完带汤,治——知柏地黄丸
  内——内补丸,脂——止带方。

B、带下量少:
 带下过少是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病机是阴液不足,不能渗润阴道。
  肝肾亏损、血枯瘀阻是导致带下过少的主要原因。
辨证论治
1、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2、血枯瘀阻: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阴液不足带下少,肝肾亏虚左归找。
  血枯瘀阻用小营,服后安然乐陶陶。

十九、经断复来:
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安老汤。
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凉血——知柏地黄丸加龟甲、阿胶。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加黄芩、茯苓、侧柏叶、大小蓟。
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解——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第二章 妊娠病

概述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
  治疗原则: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
  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
  若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妊娠期间用药的注意事项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体现中药学功底)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衰其大半而止(比如桂枝茯苓丸,本来是妊娠禁忌的,但针对妊娠病中的血瘀证,经常用到它。但必须配合寿胎丸-----经验不足者以不用为上)。

一、妊娠恶阻: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病机: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病因:脾胃虚弱、肝胃不和。
辨证论治
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妊娠恶阻的调摄(了解)
  本病发生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应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解除顾虑,避免精神刺激。生活上需调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鼓励进食,少量多餐,服药应采取少量缓缓呷服之法,以获药力。
 

二、妊娠腹痛:
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亦名“胞阻”。
  补充——妊娠恶阻,又称恶阻。
  病因病机:凡痛,不通,不荣。
       病位在胞脉、胞络。
  鉴别诊断
  与异位妊娠、胎动不安、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孕痈相鉴别。
  注意鉴别:
  妊娠腹痛别名胞阻。
  妊娠恶阻别名恶阻。
  产后腹痛之血瘀证又叫儿枕痛。
  妊娠腹痛只是腹痛,而无腰酸,无阴道出血。如果腹痛,同时腰酸,阴道出血,那就是胎动不安了。注意二者间的区别。

辨证论治
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加首乌、桑寄生。
2、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加巴戟、杜仲、补骨脂。
3、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加苏梗。郁而化热加栀子、黄芩。
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妊娠腹痛仔细辨,血虚当归芍药散。
  虚寒胶艾汤奇效,气滞逍遥莫迟延。
  血瘀活血须安胎,桂枝茯苓寿胎丸。
  注:桂枝茯苓丸本来是妊娠禁用方剂。此处血瘀证用之,体现了“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观点。但必须用保胎的寿胎丸来配合。不然有流产之虞。
    妊娠各病中的血瘀证,都用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用方趣记:党校,教贵(党校是教育达官贵人的学校)
  党—当归芍药散,校—逍遥散,教—胶艾汤,贵—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三、胎漏、胎动不安:
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 “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胎漏是阴道出血(无腰酸腹痛),胎动不安是腰酸腹痛(或伴少量阴道出血)
  病因病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胎元包括胎气、胎儿、胎盘三方面,任何一方面出问题,都会导致胎漏胎动不安。
  病因:肾虚,气血虚,血热,血瘀。
  注意:妊娠腹痛,同时腰酸,阴道出血,为胎动不安。
  如果只是腹痛,而无腰酸,无阴道出血,则为妊娠腹痛。注意二者间的区别。

辨证论治
本病首辨胎元未殒或已殒。
  胎元未殒宜保,按本病辨证论治;
  胎元已殒则应去胎,按堕胎、小产处理。
  治疗大法以补肾安胎为主,并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补肾健脾、清热凉血、益气养血或化瘀固冲法。
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滋肾育胎丸。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
3、血热:清热凉血,养血活胎——保阴煎加苧麻根。下血较多加阿胶、旱莲。腰酸加菟丝子、桑寄生。或当归散。
4、血瘀证:活血化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跌仆伤胎:圣愈汤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胎漏胎动须分清,胎漏出血无腰痛。
  气血虚弱胎元饮,肾虚寿胎功分明。
  血热总用保阴煎,血瘀寿胎合桂苓。
  注:妊娠诸病之血瘀证,用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产后诸病之血瘀证多用生化汤)
    妇科之血热证,用保阴煎的为多数(除了先期用清经散,崩漏用清热固经汤)
  用方独家趣记:保胎贵瘦(保胎的时候以瘦为贵)
  保——保阴煎,胎——胎元饮,贵—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瘦——寿胎丸。

四、堕胎、小产、滑胎:

1、堕胎、小产:
生化汤加牛膝、红花、车前子。
发热腹痛阴道溢液臭秽为复感邪毒——生化汤加益母草、败酱草、红藤、蒲公英、丹皮。
兼难寐多梦、心烦口干、大便干燥、苔黄薄——保阴煎除虚热后再用补肾固冲丸。
2、滑胎:
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
  病机:母体冲任损伤和胎元不健。
  病因:肾虚、脾肾虚弱、气血两虚、血热和血瘀。

诊断
  病史 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诊断时注意其连续性和自然陨堕(无外力因素)的特点。多数滑胎病人,往往发生在妊娠后的相同月份(故用药维持超过既往堕胎时间2周以上),但也有部分病人滑胎不在相同月份。
  检查
  (1)妇科检查 了解子宫发育,有无子宫肌瘤、子宫畸形及盆腔肿物等。
  (2)实验室检查 查男女双方染色体。男子因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精子数目、活动力、畸形率的异常。女方查黄体功能、胎盘内分泌功能、ABO抗原、血清抗体效价、抗心磷脂抗体等。
  (3)辅助检查 通过B超或子宫一输卵管造影。
  辨证论治
  排除男方因素或女方非药物所能奏效的因素,针对原因辨证施治。治疗滑胎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阶段性原则。孕前宜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理冲任为主;孕后即应积极进行保胎治疗,并应维持超过既往堕胎、小产时间2周以上,万不可等到发生流产先兆以后再进行诊治。对于滑胎病人应言明“预培其损”的重要性和孕后坚持用药的必要性。

辨证论治
1、肾虚证:
(1)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停经期服)。
(2)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去泽泻,加莵丝子,杜仲、白术。
(3)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肾安胎——育阴汤。
2、脾肾虚弱证:补肾健脾,养血安胎——安奠二天汤。
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4、血热证:清热养血,滋肾安胎——保阴煎合二至丸加白术。
5、血瘀证: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滑胎七证重点病,肾虚气阳精分清。
  阳虚肾气去泽泻,气虚用补肾固冲。
  肾精亏虚育阴汤,脾肾两虚安奠功。
  气血虚弱泰山磐,血热保阴二至共。
  血淤活血须安胎,寿胎桂枝与茯苓。
  用方趣记:保安泰,贵(在)于补肾
  保---保阴煎,安---安奠二天汤,泰---泰山磐石散,
  贵---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于---育阴汤,
  补--补肾固冲汤,肾---肾气丸。

五、子肿

  子肿:又称“妊娠肿胀”,其主症是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
  子气:自膝至足肿,小水长者。
  皱脚:两脚肿而肤厚者。
  脆脚:两脚肿而皮薄者。
病因病机
多发生在妊娠5~6月以后,此时胎体逐步长大,升降之机为之不利,若脏器本虚,胎碍脏腑,因孕重虚。因此,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为妊娠肿胀的主要病机。

辨证论治
  妊娠肿胀的治疗应本着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以运化水湿为主,适当加入养血安胎之品,慎用温燥寒凉、峻下、滑利之品,择用皮类利水药,以免伤胎。
1、脾虚证:健脾利水——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
2、肾虚证:补肾温阳,化气利水——真武汤或肾气丸。
               此二证为虚证。
3、气滞证: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
               此为实证。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子肿子气皱脆脚,脾虚光亮白术消。
  肾虚如泥下肢甚,真武肾气功自高。
  气滞血瘀随按起,天仙藤散对症药。
  用方趣记:天真白
  天---天仙藤散,真---真武汤,白---白术散。

六、妊娠小便淋痛

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称“妊娠小便淋痛”,或“妊娠小便难”,俗称“子淋”,类似于西医的妊娠合并泌尿系感染。
病因病机
  病因总因于热,机理是热灼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其热有虚实之分,虚者阴虚内热;实者心火亢盛,湿热下注。

辨证论治
  本病治疗上均以清润为主,不宜过于苦寒通利,以免重耗阴液,损伤胎元。
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车前子。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苓散。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子淋总因热而起,知柏地黄治阴虚。
  湿热加味五苓妙,心火亢盛用导赤。
  用方独家趣记:武林指导(武林盟主)
  林--子淋,武--加味五苓散,
  指--知柏地黄丸,导--导赤散。

五、胎萎不长:
1、气血虚弱——八珍汤。
2、脾肾不足——温土毓麟汤去神曲。

六、胎死不下:
1、气血虚弱——救母丹。
2、血瘀——脱花煎加芒硝。流血多加血余炭、炒蒲黄、茜草根。

七、子烦:
1、阴虚:滋补气阴——人参麦冬散加莲子。
2、痰火:豁痰清火——竹沥汤去防风加浙贝母。


九、妊娠小便不通(转胞或胞转):
1、气虚——益气导溺汤。
2、肾虚——肾气丸去丹皮(附子久煎、量要少)。
保产无忧散(又名十三太保方)用于纠正胎位效果较好,一般一日一剂,十剂为一疗程

十、异位妊娠:
1、未破损期——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
2、已破损期:
(1)休克型——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
(2)不稳定型——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
(3)包块型——宫外孕II号方。


第三章 产后病

产后病
  概述
  定义: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新产后 产后七日 
产褥期 6周 
小满月 产后一月(弥月)-------弥月为期 
大满月 产后三月(百日)-------百日为度 

产后三冲、三病、三急、三审、用药三禁的含义
产后三病 病痉,病郁冒,病大便难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产后三冲 冲心,冲肺,冲胃 《张氏医通·妇人门》 
产后三急 呕吐,盗汗,泄泻 《张氏医通·妇人门》 
产后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
三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   
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
  亡血伤津
  元气受损
  瘀血内阻
  外感六淫及饮食房劳所伤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根据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辨证论治。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
  亡血伤津
  元气受损
  瘀血内阻
  外感六淫及饮食房劳所伤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根据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辨证论治。

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独参汤。
2、痰阻气闭——夺命散加当归、川芎。
亦可用铁器烧红,焠醋中熏鼻孔,促其苏醒。或针刺人中、涌泉、十宣放血、艾炙百会。丽参注射液、参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迅速补充以抗休克。并中西医结合抢救。

二、产后痉证:
1、阴血亏虚——三甲复脉汤加天麻、钩藤、石菖蒲 。
2、感染邪毒——撮风散加桑寄生、白芍。

三、产后痛:
A、腹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6周),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消失,属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
  妊娠恶阻----恶阻,
  妊娠腹痛----胞阻,
  妊娠小便不通---转胞,
  产后腹痛之瘀血证---儿枕痛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冲任、胞宫的不荣而痛和不通则痛,
  其原因有血虚和血瘀。
  鉴别诊断
  与产后伤食腹痛、产褥感染腹痛、产后痢疾鉴别。

辨证论治
1、气血两虚: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津亏便燥较重去肉桂、加肉苁蓉。血虚兼寒,当归建中汤。)
2、瘀滞子宫: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痛汤或补血定痛汤。
(若小腹胀甚于痛、胸胁胀满——生化汤加枳壳、乌药、木香。)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产后腹痛证分明,不通不荣两元凶。
  气血虚弱肠宁汤,生化治瘀通用功。
  注:产后诸病之血瘀证多用生化汤,除了产后身痛之瘀血证用身痛逐瘀汤。
  而妊娠诸病之血瘀证,用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的较多。
B、身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机理,主要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血瘀、肾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鉴别诊断
  相同点 鉴别点 
产后身痛与痹症 病位同,症状相似 产后身痛只发生在产褥期,痹症则随时可发 
产后身痛与痿证 病位都在肢体关节 痿证是肢体痿弱、肌肉瘦削,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辨证论治
1、血虚证: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2、肾虚证:补肾养血,强腰壮骨——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黄
  (此二证为不荣则痛之虚证。)
3、风寒证: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
4、血瘀证: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加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产后身痛四证见,肾虚血虚瘀风寒。
  养荣壮肾黄芪桂,独活防风趁痛散。
  血瘀身痛同腰痛,身痛逐瘀服后安。
  用方独家趣记:染上黄赌毒,身痒又身痛
  黄--黄芪桂枝五物汤,毒---独活寄生汤,
  身--身痛逐瘀汤,痒---养荣壮肾汤

四、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沥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注:生理状态下,红恶露持续3--4天,之后是浆液性恶露持续7--10天,之后是白恶露持续2--3周(妇科总论部分言及)
  病因病机(把恶露看做产后的第一次月经)
  产后恶露不绝的主要病机是胞宫藏泻失度,冲任不固,血海不宁。常见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辨证论治
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鹿角胶、艾叶炭。
2、血热: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气虚血瘀伴小腹空堕加党参、黄芪。瘀久化热、恶露臭秽加蚤休、蒲公英。)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恶露不绝三证分,气虚补中益气吞。
  产后血瘀用生化,血热总是用保阴。
  注:产后恶露不绝,可以理解为产后的第一次月经的过多,所以其证型与经量过多一致,用方不同,注意对比学习(经量过多:气虚用举元煎或安冲汤,血热用保阴煎,血瘀用失笑散)

五、产后大便难:
1、产后大便干燥——四物汤加苁蓉、柏子仁、生首乌、火麻仁。
2、兼内热——麻子仁丸加麦冬、元参、生地。
3、兼气虚——圣愈汤加杏仁、郁李仁。 

六、产后发热:
产褥期内(产后六周),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如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

病因病机
  产后发热的原因较为复杂,但致病机理与产后“正气易虚,易感病邪,易生瘀滞”的特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由于产后胞脉空虚,邪毒乘虚直犯胞宫,正邪交争,正气亏虚,易感外邪,败血停滞,营卫不通,阴血亏虚,阳气浮散,均可致发热。
  常见病因有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诊断
  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或产程不顺(难产、滞产),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或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不禁房事;或当风感寒;或冒暑受热;或有情志不遂史。
  临床表现:产褥期内(6周),尤以新产后(7天)出现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若产后24小时之后至10天内出现体温≥38℃,大多数情况下表示有产褥感染。除发热之外,常伴有恶露异常和小腹疼痛,尤其以恶露异常为辨证要点。
  检查
  妇科检查:软产道损伤,局部可见红肿化脓。盆腔呈炎性改变,恶露秽臭。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B超检查见盆腔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或脓肿。彩色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测,能对感染形成的包块、脓肿及静脉血栓作出定位和定性。产后发热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以排除感染邪毒证,因此证最急最重,常危及生命。

辨证论治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淤——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若持续高热,小腹疼痛剧烈,拒按,恶露不畅,秽臭如脓,烦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紫黯(瘀血),苔黄而燥,脉弦数者,此乃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治宜清热逐瘀,排脓通腑。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益母草。如有盆腔脓肿,则要切开引流;胎盘残留宫腔者,在抗炎下清宫。
  -------注意此证为危急重症,病情复杂危急,须结合西医治疗。
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除热——生化汤加丹皮、丹参、益母草或桃红消瘀汤。
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产后发热证多端,邪毒五味失笑散。
  外感风热服银翘,荆穗四物治风寒。
  邪入少阳小柴胡,清暑益气暑湿染。
  产后血瘀用生化,血虚补中益气丹。
  注意:
  产后之血瘀证多用生化汤,除了产后身痛之血瘀证用身痛逐瘀汤
  感染邪毒证之变证---热毒与瘀血互结于胞宫,用大黄牡丹汤
  用方趣记:五十补肾精(五十知天命,要健康,补肾精)
  五十----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补--补中益气汤
  肾--生化汤,精---荆穗四物汤
  预防与调护
  加强孕期保健,注意均衡营养,增强体质,孕晚期应禁房事。
  正确处理分娩,产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避免产道损伤和产后出血,有损伤者应及时仔细缝合。
  产褥期避风寒,慎起居,保持外阴清洁,严禁房事,以防外邪入侵。
  产后取半卧位,有利于恶露排出。
  防患于未然,凡有产道污染、产道手术、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有感染可能者,可给予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之品,预防病邪入侵。
5、热毒瘀血互结胞中——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
6、热入营血——清营汤加紫花地丁、红蚤休。
7、热入心包——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8、外感风寒——荆防四物汤加苏叶。
9、外感风热——银翘散。
10、外感暑邪——清暑益气汤。
11、气血虚——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
12、伤食——保和丸。
13、阴虚——加减一阴煎加青蒿、鳖甲

七、产后排尿异常: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桔梗、通草、茯苓 。
2、肾虚——肾气丸。小便频数或失禁加桑螵蛸、复盆子、补骨脂。
3、膀胱损伤——黄芪当归散加白芨。
    针刺——关元、三阴交、气海、阴陵泉、水道。 
    艾炙——盐填脐中、葱白十余根去粗皮、作一束约一指厚,置盐脐上,艾炙至患者觉有热气入腹内、小便可通。

八、产后自汗、盗汗:
1、气虚——黄芪汤。
2、阴虚——生脉散加煅牡蛎、浮小麦。

九、产后身痛:
1、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2、血虚: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秦艽、当归、鸡血藤。
3、肾虚:补肾活血,强腰壮骨——养荣壮肾汤加熟地。
4、血瘀: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

十、缺乳:
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也可用鸡血藤、红枣、桑寄生煎水代茶,或用鲤鱼煲花生服。
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身热加黄芩、蒲公英。乳胀硬热痛,触之有块加丝瓜络、路路通、夏枯草。外用蒲公英捣烂敷肿处。? ?? ?

十一、乳汁自出:
1、气血虚弱——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芡实、五味子。
2、肝经郁热——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生地、夏枯草、生牡蛎。
十二、回乳:用麦芽200克、蝉蜕5克、作一天量服。或用免怀散。


第四章 妇科杂病: 
 
妇科杂病的定义
  凡不属经、带、胎、产和前阴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称为“妇科杂病”。
  妇科杂病的范围
  常见的妇科杂病有癥瘕、盆腔炎、不孕症、阴痒、阴疮、子宫脱垂、妇人脏躁。
  病因病机:其病机主要是肾肝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影响冲任、胞宫、胞脉、胞络而发生妇科杂病。最常见的病因病机是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痰湿壅阻,肾虚,肝郁,脾虚,冲任、胞脉胞络损伤,及脏阴不足等。
  杂病的治疗:重在调补肾肝脾,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胞宫,以恢复其生理功能,并注意祛邪。常用具体治法有补肾疏肝、健脾、益气、祛瘀、化痰、消癥、清热解毒、甘润滋养及外用杀虫止痒等。

一、癥瘕:
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一般以为癥属血病,瘕属气病,但临床常难以划分,故并称癥瘕。
  癥瘕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这里仅指良性癥瘕。
  注:内科有积聚之证,可以此处癥瘕做对比学习。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似癥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似瘕
  病机: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内侵,或七情、房室、饮食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瘀血、痰饮、湿浊等有形之邪凝结不散,停聚小腹,日月相积,逐渐而成。
  病因: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阻、肾虚血瘀。

鉴别诊断
  首先应与妊娠子宫及尿潴留鉴别;
  然后识别妇科良性癥瘕所涉主要病种,如卵巢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盆腔炎性包块、陈旧性宫外孕。

辨证论治(各个证型都有瘀血之象如舌紫暗有瘀斑瘀点等)
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癥——香棱丸大黄蛰虫丸。
2、肾虚血瘀:补肾活血,消癥散结——补肾去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3、痰湿瘀结:化痰除湿,活血消癥——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4、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癥瘕四证血瘀共,气滞香棱或蜇虫。
  肾虚补肾祛瘀服,痰湿苍附合桂苓。
  湿热瘀阻黄牡丹,辨证论治有奇功。
  注:癥瘕皆有血瘀之象,以小腹包块为辨病要点--见题干中有“小腹包块”基本可以辨病为癥瘕。
  用方趣记:想大补,用苍桂。
  想--香棱丸,大--大黄牡丹汤
  补---补肾祛瘀方,苍桂---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二、盆腔炎:
盆腔炎(癥瘕以包块为主症,盆腔炎以腹痛为特征)
  定义: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盆腔炎。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的病机:多发在产后、流产后、宫腔内手术处置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之际,邪毒乘虚侵袭,与气血相搏结,邪正交争,而发热疼痛。
  病因:热毒炽盛、湿热瘀结。

1、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的诊断:(急性发作,病情危重)
  急性盆腔炎的辨证论治:发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故临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
(1)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2)湿热瘀结证: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仙方活命饮加苡薏仁、冬瓜仁。

2、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的病机:起病缓慢,病情顽固,反复不愈。
  病机主要是经行产后,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反复进退,缠绵难愈。
  病因: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慢性,反复)
  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
(1)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2)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
(3)寒湿凝滞: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4)气虚血瘀: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中汤。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两个逐瘀汤的区别--联系痛经!
  急性盆腔高热痛,湿热下仙方活命。
  五味消毒黄牡丹,最是对症热毒盛。
  慢性盆腔分四种,湿热瘀结银甲用。
  气滞膈下少腹寒,气虚血瘀用理冲。
  用方独家趣记:急请五大仙,慢发的话,少理淫哥
  急性盆腔炎:五大--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仙---仙方活命饮
  慢性盆腔炎:少--少腹逐瘀汤,理--理冲汤
        淫---银甲丸,哥---膈下逐瘀汤

三、不孕症:
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1年,而未受孕者;或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又连续1年未再受孕者,称“不孕症”。前者为原发性不孕,古称“全不产”;后者为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绪”。
  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因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与 温煦,实者因瘀滞内停,冲任受阻。
  病因:肾虚、肝郁、痰湿、血瘀。

不孕症的诊断
  询问病史:结婚年龄、丈夫健康状况、性生活情况、月经史、既往史(有无结核、阑尾炎手术、甲状腺病等)、家族史、既往生育史。对继发不孕者尤需问清有无感染病史。
  体格检查:注意第二性征的发育,内外生殖器的发育,有无畸形、炎症、包块及溢乳等。
  不孕症特殊检查
  卵巢功能检查
  输卵管通畅试验
  免疫因素检查 如抗精子抗体(ASAB)、抗内膜抗体(EMAB)。
  子宫腔镜检查 怀疑有宫腔或宫内膜病变时,可做宫腔镜检查或作宫腔粘连分离。
  腹腔镜检查
  排除垂体病变 当怀疑垂体病变时,应作头CT、MRI检查,排除垂体病变引起不孕。

辨证论治
1、肾虚:(腰膝酸软是所有肾虚的基础见证)
肾气虚:补益肾气,温养冲任——毓麟珠加紫河车、丹参、香附。
 若腰疼如析,小腹冷甚脉沉迟加巴戟、补骨脂、仙茅、仙灵脾。
肾阴虚: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加女贞子、旱莲等。
 形体消瘐、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加地骨皮、黄柏、龟板退虚热。
肾阳虚: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 
2、肝郁: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胸满去白术加青皮、玫瑰花,多梦睡眠不安加炒枣仁夜交藤,乳胀有块加王不留行、橘叶、橘核、路路通,乳胀有灼热感或触痛加川楝子、蒲公英。 
3、痰湿内阻证:燥施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 
4、瘀阻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不孕病机虚实端,肾虚气阳精共三。
  气虚毓麟阳温胞,精亏养精种玉堪。
  肝郁开郁种玉汤,瘀滞少腹膈下延。
  痰湿内阻苍附下,抱得麟儿笑开颜。
  用方独家趣记:温少开始养苍玉
  温--温胞饮,少--少腹逐瘀汤,开--开郁种玉汤
  养--养精种玉汤,苍--苍附导痰丸,玉---毓麟珠

四、阴痒:
妇女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称为“阴痒”。
  病机:内因脏腑虚损,肝肾功能失常,外因多见会阴局部损伤,带下尿液停积,湿蕴而生热,湿热生虫,虫毒侵蚀,则致外阴痒痛难忍。
  病因:肝经湿热、肝肾阴虚。

辨证论治
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2、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阴痒只有两证型,湿热龙胆泻肝用。
  湿盛萆薢渗湿汤,阴虚知柏地黄功。


五、阴挺(子宫脱垂):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称“阴挺”。也称“阴脱”、“阴菌”、“阴痔”、“产肠不收”、“葫芦”。本病相类于西医的“子宫脱垂”。
  病机:产伤未复,中气不足,或肾气不固,带脉失约,日渐下垂脱出。亦见于长期慢性咳嗽、便秘、年老体衰之体,冲任不固,带脉固摄无力而子宫脱出。
  病因:气虚、肾虚。

子宫脱垂的分度:
1度: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未达处女膜缘 
        重型——宫颈已达处女膜缘,阴道口可见子宫颈。 
2度:轻型——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 
        重型——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 
3度:宫颈与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辨证论治
1、气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加炒川断、杜仲、金樱子(重用黄芪)
2、肾虚: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加黄芪。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阴挺也分两证型,气虚益气又补中。
  大补元煎治肾虚,辨证论治自建功。
  预防与调护(了解)
  提倡晚婚晚育,防止生育过多、过密;正确处理产程,避免产程延长;提倡助产技术,保护好会阴,必要时行会阴侧切开术;有产科指征者应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避免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提倡作产后保健操。


第五章、计划生育
一、避孕

分类   使用方法/禁忌证 
1、工具避孕:宫内节育器 排除妊娠的存在。
禁忌证:生殖器官炎症,生殖器肿瘤、宫颈口过松、重度子宫脱垂等;严重的全身性疾患,严重的出血性疾患。 
使用方法:每次性交时使用。 
阴道隔膜、避孕套
2、药物避孕:
禁忌证: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疾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不宜应用;
血栓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液病及哺乳期不宜应用;
子宫肌瘤、恶性肿瘤或乳房内有肿块者不宜应用。 

二、人工流产
  
1、人流适应证:妊娠10周内
人流禁忌证:
生殖器官急性炎症;
各种疾病的急性期,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妊娠剧吐酸中毒尚未纠正者;
术前相隔4小时两次体温在37.5℃以上者。
2、药流的适应证:正常宫内妊娠7周内
 药流的禁忌证:
肾上腺疾病或与内分泌有关的肿瘤;
心血管系统疾病、青光眼、胃肠功能紊乱、哮喘、高血压及贫血患者;
过敏体质者;
带器妊娠或疑宫外孕者;
妊娠剧吐;
生殖器官急性炎症;
长期服用下列药物:利福平、异烟肼、抗抑郁药、西咪替丁、前列腺素抑制剂、巴比妥类;距医疗单位较远。

3、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诊断:
  诊断要点 
人流综合征:
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甚至晕厥,心率减慢小于60次/分,心律不齐,血压下降 。
子宫穿孔:
无底感,宫腔深度超过应有深度;
吸引过程中突感阻力消失或有突破感、无底感;
腹痛剧烈,甚至内脏牵拉感内出血或腹膜刺激征象;
吸出物有脂肪、肠管等组织。 
人流不全:术后阴道持续或间断出血超过10天或出血量大于月经量,夹有黑血块或烂肉样组织;术后腰酸腹痛下坠感,且由阵发性腹痛后出血增加;妇检示子宫稍大,较软,宫口松弛;HCG阳性或未降至正常;B超示宫腔内有组织残留。 
宫颈或宫颈管内口粘连 术后闭经或月经过少,伴周期性下腹坠胀、肛门坠胀感;子宫稍大,压痛、宫颈举痛及附件压痛明显,探针探宫腔不顺。 
人流术后感染 术后2周内出现下腹疼痛、发热、腰痛、阴道分泌物浑浊、白细胞增高、中性为主;妇检示子宫体稍大而软,压痛,双侧附件增厚或有包块压痛明显。 


4、经腹输卵管结扎术
禁忌证
急、慢性盆腔感染,腹壁皮肤感染等,应在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4小时内有两次间隔4小时的体温在37.5℃或以上者;
全身情况不良不能耐受手术者;
严重的精神官能症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