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hat makes a good publication?——从文章结构开始谈起

 昵称27363143 2019-04-13

前言:



首先以我个人的理解来解答下本文题目的问题:What makes a good publication?

A)   Good science: Excellent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B)    Good story: Present your “story” in a clear and logical way.

C)    Good luck.

声明:其实不论从Publication还是写文章的角度,我都只能算个菜鸟,不过菜鸟有菜鸟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讨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文章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合成导向型,也就是说着重说我如何合成了多么牛逼的东西。

第二种是功能导向型,着重强调我做的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或者强调为了某一用途我做了什么工作。

第三种是机理论述型,重点是阐述某个现象或者反应的本质。

理论上来说,三种结构都很好,都可以用,但是在具体写文章的时候就需要好好考量了。特别是当你的研究内容同时涵盖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方面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到底应该突出哪个方面。

请千万不要小瞧这一点,不要认为只要有好的数据,讲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可以了。好的故事+好的数据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你的文章能够发表在好的期刊上。这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审稿人。如果审稿人能够读懂你的好,自然不必说;如果他没有读到你真正想让他读到的点,那么很不幸,你文章的命运就会很坎坷。

那么,客观说来,我们可以做些怎样的事情,以保证我们能够最大可能性的碰到知心的审稿人呢?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文章的结构,要把你最想展示的信息展示给审稿人,让他跟着你的文章结构走,认同你的思路

下面我选取一篇文献(Nano Lett.201616 (4), pp 2762–2767)为例,简单做下介绍,希望能够让大家有所收获。研之成理的老朋友可能知道,我曾经以这篇文献为例讨论过如何有效阅读文献。今天继续采用这篇文献来讨论下如何设计文章结构。

 

A.  为了分享的完整性,我大概复述下这篇文献讲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报道了一种可控合成组成各向异性的Pt-Ni纳米晶的方法。研究发现,DTAC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chloride)对于Pt-Ni纳米晶的各向异性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调节OA/OC(油胺/油酸)的比例则可以控制Pt-Ni纳米晶的形貌(tetrahexahedral or rhombic dodecahedral)。其中,组成各向异性的二十四面体(tetrahexahedral) Pt-Ni纳米晶的合成属于第一次报告。有趣的是,通过醋酸对于上述纳米晶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尺寸和形状几乎不变的高度开放的nanoframes, 这种nanoframesORRMOR性能比商业化Pt/C要高几倍。


B.  这篇文章采用的哪种结构?

从上面的内容介绍大家想必也看出来,这是一篇合成导向型的论文,重点落在了可控合成这个方面。那为什么大家能够很明晰地看出这是一篇合成导向型的论文呢?实际上作者在文章结构设计上对读者进行了引导。首先,文章的Abstract重点强调了本文在合成方面取得的突破,Introduction部分突出了:为什么要可控合成各向异性的Pt-Ni纳米晶,传统合成方法有何局限。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何突破传统方法的限制,通过何种手段实现组成各向异性的二十四面体(tetrahexahedral) Pt-Ni纳米晶的合成等。紧接着,作者Results and discussion里面,继续强调合成中各种要素的影响,结构与合成条件之间的关系等,将整篇论文中材料的合成描述得非常具体。从文章篇幅来看,文章前3.5页都在强调合成,后1页以ORR为探针反应展示了所合成材料的优异性能。而事实上在性能探讨过程中,作者依然强调了结构对其的影响:the feasibility to control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uch nanoframes through further structure tuning.催化性能在本文中主要起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作为核心内容在强调。

C. 理论上本文还可以采用哪种结构?如果采用那种结构文章应该如何来写?

文章理论上来说也可以采用功能导向型的结构,具体强调为了某种用途(ORR)我做了怎样的工作(可控合成nanoframes。如果要从这个角度来构建文章,应该强调我要实现的这种用途是如何重要(Pt贵啊,要尽可能减少用量并提高比质量活性啊),传统地人们在实现这个用途中有遇到了那些问题(nanoframes不是谁都可以合成的,也不是谁合成出来的都一样),我是从哪种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设计各向异性的二十四面体Pt-Ni纳米晶得到了这种nanoframes的结构),我取得了如何牛逼的性能(比其他的好多了,包括商业化Pt/CRDH NFs等)。

具体可以参考下:Science,2014, 343, 1339.

 

D.  为什么作者选用文章中的所用的这种结构,有何好处?在有两种不同结构时,如何取舍?

1) 论文是独立论文,但是写论文的人确是一个系统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在写论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你以及你所在课题组之前在该领域做过怎样的研究工作。如果你在过去主要专长于合成,在合成领域有一定积累,受到大家的认可,那么从合成来写自然更好;相反,如果合成很弱,催化很强,之前本人或者课题组在催化上有大量的积累,那么请选催化。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设计文章,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编辑将你的文章送到哪类审稿人手中。以三个审稿人为例,如果强调合成,可能是2个合成专家+1个催化高手;如果强调催化,那么情况可能相反,是1个合成类审稿人,2个催化类审稿人。(这里指一般情况哈,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2) 要权衡两种不同思路,哪种创新性更强。

以本文为例,虽然其催化活性确实也很给力,但是从nanoframes的催化概念来说,现在已经不是告诉大家nanoframes性能好的时代了,因为早就有论文论述过nanoframes比商业化Pt/C好了(Science,2014, 343, 1339)。而如果从AnanoframesBnanoframes好,然后推测一个机理(edges and corners)对其进行解释的话,对不起,做催化的人可能会不买账哦(真正的机理呢?能用原位手段看到么?这些edges and corners到底影响哪一步基元反应?)反过来,如果从合成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本文所展示的一样,那么意义就不一样了:可控合成别人以前合成不了的东西,然后将可控合成的条件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搞得很明白,最后再在催化性能上添个花。这样一来,感觉就不一样了,创新点也会不一样。

请注意,这里的C)这种写法完全是小编YY出来的,只是举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大家不必太在意,作者是否会如此考虑就不是我所关心的啦。

小编注:文章已经有点长了,为了不挑战大家的忍耐极限,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