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儒家和佛家因果观

 泰阳汉子 2019-04-13

四、因果定律的应用

(一)个人层面

1、在为人处世方面

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热心地帮助别人,这是善因。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同样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便是善果。每个人如果得到别人帮助又去帮助别人,别人得到帮助又来帮助自己,这便是因果相循。

根据“因果律”我们就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从而了解为人处世的前因后果,从而创建和转化因果。要想别人对自己好的,就需要自己对别人好。正如毛泽东主席说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好人必有好报,“与人为善,积善成德”是为人处世的良方。

就像我们敬仰的毛泽东主席一样,之所以我们敬仰他,是因为他的伟大功绩和光辉形象。毛泽东一生大公无私,解放了全中国人民,也鼓舞了全世界。因为无私所以伟大。同样,因为伟大所以无私。这些都是有“因果”的。

相反,像我们憎恶的昏君桀纣一样,之所以厌恶,是他们昏庸残暴。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所以被百姓唾弃。如果他们像尧舜一样贤明,怎么会受到世人的唾弃呢?就像佛家说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样。我们要想得到善报,需要成为善人。

以上以明君和昏君的因果,而在我们在人际中,也有因果。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应该尊敬别人。你尊敬了别人,别人也会尊敬你的。这样便是相互的尊敬,这样才是和睦的人际关系。

2、在整个人生方面

明朝洪应明《菜根谭》所说: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而现代文学家杨绛先生说:“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所以人生的遭遇大多都是自己种下来的因,人的成就是因为资质和努力、情商智商等等,而这些又大多来自勤奋,所以人成就归根到底是勤奋努力,即所谓的“天道酬勤”。

勤是因,酬是果,先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我们有了回报,就会努力再付出。这样就会形成循环,也是一种因果的循环。

3、儒道佛的因果观

对于“因果律”,中国儒道佛三家都有相关的观点,都认可“有因必果,有果必因,因果相循。”的因果律。

道教的《太上感应篇》开篇所云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即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他们都是人自己招来的。善和恶的报跟影子一样永远在跟随着。《道德经》又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此,祸为福之因,福为祸之果。祸福相倚,祸福相随。祸福是相互转化消长永不停息的。因果也是相互转化相互消长的。这是道家的因果观念。

南朝周兴嗣《千字文》:“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大意是:灾祸是因为坏事做得多而积累起的,幸福是由于作好事而得的奖赏。 而曾子也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意思就是人如果乐于为善,福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祸的距离却已经很远了;人如果不乐于为善,灾祸虽然还没有到来,但与福的距离却非常远了。这是儒家的因果观念。

当然佛家更具体地讲“业有三报”(现报、生报和后报)。佛家经云: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受报,或今生作恶,来生受报。三后报,今生作业,后几生受报。同时《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界,今生所为是。”这是佛家的因果观

明朝末年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说:“善恶到头终有报,识争来早与来迟。”意思就是行善和作恶都必然会有报应,只不过有报应来得时间是早一些还是晚一些的区别罢了。

对于善恶因果,我们中国有简单且通俗的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道家讲天道人道、儒家讲修身育德,佛家劝人向善。儒佛道都体现了体现人性关怀,以积极向上、真善美来引导人们。并从中华文化(诗歌、成语和俗语)等都看到和学看到很多关于“因果”的观点,因果是我们中国深入人心的思想,同时因果(原因和结果)的理论常用人文社科,来分析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等,所以“因果律”也当是整个人类的共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