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鞍山故事——1975年海城地震

 在有意无意之间 2019-04-13


海城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于中国辽宁省海城的大地震。这次地震对很多老鞍山人来讲,是他们记忆中尘封的往事。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地震所带给他们的记忆,是清晰的......

(海城地震纪念碑)

(鞍山市民朱威):“头一天白天,下了点小雪,两厘米左右。(当时我)正在澡堂洗澡,当民兵值夜班儿。到那个更衣箱附近,刚要拿衣裳,澡堂子里的管子、大砖头,噼了啪啦往下落。大伙喊:地震啦!地震啦!(我)顺手抓起件不知道什么,跑了出去。站在雪地上。这时候澡堂人都跑出来,站在外边儿。我看看我手里是条裤子,赶紧穿上。这时候,就看着南边儿,烧锅炉大烟囱,啪嚓两截了,电光闪闪,一下就倒下来了。(再)看南边全都是蓝光闪闪,一闪一闪,全部停电。看澡堂子的那个师傅,拿着长手电,给大伙儿进去把衣服都拿出来了。刚地完震啊,(我)骑着自行车,沿着胜利路往家里赶,(路上)全是人。到家里一看家里没有事儿,但是那房子震裂了,大约能有五公分,墙体都完全脱落了。铁西最严重,铁西那小房啊,不少倒塌了。咱家住的是二楼,怕再地震,在单位申请领导给批点木头杆子,买点砖,买点瓦。就在室外盖个临时小房。”

(市民苗素范):“那年地震,事先一点预兆都没有。地震的时候,我在俱乐部,正好看电影儿。正看的时候,就感觉到天棚往下掉土,后来就开始晃,电影屏幕刷就掉下来了,这时候有人喊地震了。大伙就往门外边儿跑,有人还喊别跑别跑......根本不好使,(大家)就是往外跑啊,有地光,还有点像火球子,根本都不知道坐车,往家走。这时候家里特别着急,我妈和我妹妹,就沿着往单位走那条路去找我,走到半道儿,还真堵着我了。老太太都吓坏了,一合计我上哪去了呢,回家也不敢进屋,就在外边儿打溜溜,正好那年,我姐盖一个房子。大伙儿就都上那小房里去住去,什么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在一铺炕上住。我爸特别喜欢鸟,地震的时候,他就在家呆着。那时候不有余震吗,赶上余震的时候,他一脚蹬着床,一脚蹬着柜,手把着鸟笼子(护着鸟),后来一直等到余震一点儿点儿没有了。大伙才敢进楼。”

      而在当时的海城一带,村民们经常会在村里的广播里听到地震这个词。

(海城商家台村村民贾凤志):“(地震啊),我一寻思,这没事儿。地震能怎的?咱这房子都结实,还能把房子震倒啊?这孩子呀也小,都冻得一个一个小脸都青了。寻思走吧,进屋里暖和暖和。”

(村民易富德):“我爸和咱们说:你们都睡觉吧。衣裳都没脱,棉衣、棉裤、鞋都穿着。把孩子包的蹬蹬的。脚在外面,一旦发生地震了,随时就可以出去,下地就可以往外走......”

       这次预报还要追溯到1966年的河北邢台7.2级地震,邢台地震,造成了八千多人死亡。而在邢台地震之前,中国还没有开展地震预报。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1967年沧州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1969年渤海又发生了7.4级地震,当时的中国地震部部长李四光发现,这些地震有着逐渐向东北方向发展的趋势,1970年在全国首届地震工作会议上,李四光提出了下一次地震,有可能在渤海北部发生。

      很快他们发现从1973年9月到1974年6月。跨金县断裂的短水准测线出现了很大的异常,这表明这个地区的地面出现了向西北方向的大幅度倾斜,另外盘山、汤岗子、熊岳等几处的地下水当中的氡气含量也发生了异常变化。

(大凌河西岸的震前迹象)

      时任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介绍):“地震发生前水里的氡含量有变化。氡是惰性气体,地震孕育过程当中,地壳受到应力的作用,氡含量会有变化,特别是临震前可能有一些突跳。”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会商会,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区一二年内有可能发生5一6级地震。不久,国务院就批转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对7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地震中期预报。

(时任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在这个会议上有三种观点。多数人是认为有五到六级地震。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有强震有七级强烈地震的观点。还有第三种观点,就是认为5.5都没有。他们提出来呢,就是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一次发生时间间隔较长,所以认为近年不会发生大于5.5级地震。”

(参加地震测报的工作人员)

      当时,海城的许多百姓也认为不会有大地震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根据许多老年人的回忆,海城从来没有发生过大地震,当时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一个地区如果发生了地震。隔一段时间还会发生同样级别的地震,而一个地区,如果一直没有大地震,那么以后也不会发生大地震。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启东):“过去人们有个观点,甚至于在科学上有个说法,认为地震会重复发生叫地震的重复原则,实际上情况要复杂得多,就是因为地震的重复的周期很长。七级以上,甚至于八级地震都是几千年。即使在华北这样地区,真正完整记载的,不过是几百年。地震历史的记载太短,而地震的活动过程太长。”

      从1974年下半年起,辽南各地一共放映了648场地震知识电影,播放幻灯片1065场,发放地震宣传材料达到15万册。到1974年12月,辽南地区的一些台站和群众测报网点,开始发现了从未有过的异常现象。天寒地冻的时候,蛇出洞了,地温增高了,冬眠的动物醒了,白天出来耗子,往外跑,狗上房......12月22日一次4.8级地震发生了,这次地震发生在辽阳和本溪交界。地震工作者们获得了更多关于地震的知识。这里一共发生了121次小震,这些小震的分布方式,呈现着在初期比较密集,接着出现较长时间平静,随后发生较大地震的特点。而这种分布方式恰好重复了1966年邢台地震的小震闹,大震到的规律。之后这一规律引起了地震工作者的重视。

(预报可能发生地震)

      专家们在苦苦寻找答案的同时,大连金县短水准线,发生了异常反向变化,这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在岩石破裂实验中,当岩石遇到外力挤压时,应力曲线呈上升状态,当岩石承受压力达到极限时,应力曲线,会突然下降。紧接着岩石破裂,而应力曲线,突然出现了下降,这证明非常危险的临界点已经到来了。

      1975年1月,辽宁省地震办公室主任朱凤鸣,代表地震专家们发布了短期预报,在1975年上半年,最有可能是在一两个月之内金县,营口,丹东的三角地带范围内,将发生5到6级地震。当时的辽宁省相关负责人,随即召开了全省地震工作会议。要求全省一定要做好近期将发生大地震的思想准备。矿山、水库、电力等相关部门,都制定出了具体的防震措施,同时对地震预报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时候,作为辽宁地震工作主要负责人的朱凤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时任辽宁省地震办公室主任朱凤鸣):“你说要是没有这个地震,当时又快过年了,整个辽南那么冷,冰天雪地情况下,要把人员动员出去,在外头住,一住住几天,住十天八天的,那这个后果啊......”

(地震毁坏的桥梁)

       朱凤鸣担心的还不止这些。葠窝水库,存着当年一年用的储备水。到底要不要放水?不放水,地震到来时,如果把水库震塌,下游地区将变成一片泽国。如果放水,将来要是没有地震,则将影响当地整整一年的农业生产。类似的两难选择,还有很多。辽西大油库中的几万吨油,要不要放?全国最大的辽阳炸药厂的生产线,要不要停?鞍钢的转炉要不要停转?辽宁全省的电力枢纽,交通枢纽,要不要停掉?

(朱凤鸣:)“我是业务组组长,我那上面儿还有两个老头儿,都是部队转业干部。告诉我,老朱你就放心,有事你就紧急处理。我们也不懂。”

       从1975年1月末开始,辽宁各地异常现象突然急剧增多起来。许多动物惊恐万状,如同面临灭顶之灾,不断发出极其悲惨的嘶叫声。

(村民贾凤至):“那狗叫的动静就简直像哭一样,狼嚎鬼叫的,那可堡子的狗简直就像唱戏一样,嗷嗷的,那都不是动静儿。完事儿猪在圈里头,那就嗷嗷的往外窜呢。”

(村民唐凌博):“咱家那狗哇,就冲着西南面咬,我就寻思那边有什么东西,我就拿着东西,就拿着锹,出去看看,走一圈什么都没有。不让狗叫,狗也不听。扑着扑着就是往那边叫。公鸡往树上飞,母鸡往鸡窝上顶上飞,它也不下来呀。”

       同时,地下水也出现了强烈的异常反应。辽东半岛东面的山区,厚厚的白雪出现裂缝,雪化了,而且有蝴蝶飞出来。1975年2月1日,营口石棚峪地震台观测到,很少发生地震的海城突然出现了一次小震。到了2月2日,这里又出现了七次小震。2月3号小震突然增多,一天之内竟然发生了几百次。小震闹,大震到。观测员们不会忘记,这个被邢台地震和葠窝水库地震一再验证出来的规律,他们知道大震马上就要来了。

(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耿庆国):“小地震活动次数明显增多以后,小地震闹起来了,那么辽宁同志呢,判断这是前震的信息,主震就在后边了。所以在2月3号的晚上,当时的朱凤鸣同事和值班的同志,就非常紧张的给省里领导写了一个关于震前很紧迫的(报告)。”

(朱凤鸣):“所以当时我就赶忙给省委打了一个报告,破格儿打了个报告,平时我们的地震简报都是白天发的,这是夜里00:30把这个报告发出去,发出去报告以后还不放心,我怕这个报告收不到。正好当时省委在辽宁大厦开会,找就找了个司机帮我把这个报告送到大会上去了。”

      朱凤鸣提交的这个第十四号地震简报,就是海城地震的临阵简报,简报的内容是:从地震发展来看,震极在不断加大,我省辽东半岛的营口、金县至丹东可能发生五到六级地震,很可能后边儿有较大地震。虽然在发这条简报之前,朱凤鸣对地震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仍然没有十分的把握,但事态紧急,他还是冒着风险,提交了这份简报。

      2月4日0点30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根据2月1—3日营口、海城两县交界处出现的小震活动特征及宏观异常增加的情况,向全省发出了带有临震预报性质的第14期地震简报,提出小震后面有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点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较明确的预报意见。4日10时30分,省政府向全省发出电话通知,并发布临震预报。

      2月4日中午10点海城地震站观测员乔昌满突然发现,他监测的土地电出现从未有过的最大突跳,按照经验土地电突然跳,在震前6到10个小时最为明显。那么这次大地震将会在六小时之后发生。

      这天晚上7点多钟,海城王石镇的村民,唐凌博和他的爱人,一直呆在屋外,他的爱人已经怀孕三个多月了。外面寒风凛冽,然而唐凌博就是不敢让他的爱人进屋。

(村民唐凌博)“我领她在外边儿溜达,那时候还养猪呢。我领她,我说,咱俩看看猪去。猪在圈里都不趴下,没到猪圏就震了,我这马上把树搂住,这手把她拽住,她也搂,咱俩都搂住这树上,就没倒,谁也没摔,之后去看猪,猪在圈里,前腿趴着,跪那地方,后屁股翘起来吓坏了呢那猪。”

      而地震到来前,住在震中区商家台村的村民易富德,虽然做了防震工作,但还是因为受不了外面的寒冷。选择了回家睡觉。就在朦胧之中地震就发生了。

     (村民易富德):“听到轰隆隆来地震了。马上起来,我就抱孩子,就走出东屋,就在这一霎那,咵嚓一下子,房子塌了。我爸我妈,再加上我兄弟妹妹。他们都扣在里面了,都砸里边儿了,也不知道死活。这时候我就哭了,我说这怎么整啊。我说给你孩子给你,我去救他们。

      易富德是幸运的。被埋在废墟里的家人,最终被他全部救了出来。同样被困在坍塌,房屋里的村民贾凤至一家也被救了出去。

(积极组织抢救)

      经测定,1975年2月4日北京时间19点36分,在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了强度是里氏7.3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6-21公里。由于中国科学家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准确预测并及时发布了短临预报,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其中,死亡1328人,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部分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地震后,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以及辽宁省内共派遣101个医疗队进入震区,医护人员共3480人。在震后12小时内基本上完成了伤员抢运任务。震后突然转东北风,漫天大雪,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温度达-20℃以下,最高也在-5℃。气温的冷热巨变,加上多数人住在不防寒的简易防震棚内,造成了严重的冻伤。另外,防震棚多系易燃材料搭成,冬季严寒取暖再加之做饭、照明等,造成火灾也很严重。

据统计,火灾及冻灾共伤亡8271人,其中,冻死和捂死372人,冻伤6578人;震后共发生防震棚火灾3142起,烧死341人,烧伤980人。今后在预报地震的同时,应同时考虑不同条件下次生灾害的预测、预防问题。

 

(参加地震抢险救治的部队医务人员合影)

      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预报七级以上的地震,消息传出后,马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国家很快派来考察团学习海城  的预报经验。

      地震工作者受到百姓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赞扬,人们对地震预报的信心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然而第二年唐山地震的预报失败,却给地震工作者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唐山地震,没有像海城地震那么好的前震,在对这个地震认识程度上来讲,我们要经过,失败成功失败,最后才能达到理论的完善。

      1975年海城地震,开创了人类成功预报七级以上地震的先河,虽然之后的地震预报工作又遭受了许多挫折,但是人们还会经常想起当年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荣光。它将永远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地震预报史上的明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