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马志明搞过一次个人曲艺专场,天津市开关公司电器设备厂给了赞助经费。那场演出,马志明表演了快板、单弦、京韵大鼓节目。 开场一段别具特色的王(凤山)派快板书《双锁山》令观众叹服。早在1963年,王凤山就教过马志明这个节目。后来王凤山给马三立量活,马志明经常去王凤山家串门,如果赶上王凤山遛这块《双锁山》,马志明就用心听,认真学,不知不觉,竹板的垫头、节奏都掌握了。他的演唱板儿、点儿、坎儿,都是典型的王派劲头。 马志明 杨少华 马志明演唱谢(芮芝)派单弦《戏叔别兄》是那次专场中的重头戏。谢芮芝是单弦大家,也是曾与马志明搭档的谢天顺的祖父。谢派单弦几成绝响,最能吊人胃口。马志明硬是靠听唱片学会了这个唱段,由于年代久远,这段录音中几句唱词听不清楚,马志明多方打听,找到谢派传人刘洪元的住处登门求教,从而使这个节目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 马志明对曲艺是真爱。后来他与黄族民合作,表演过一个以唱为主的段子,名字就叫《听曲艺》。这个段子里有几大段很吃功夫的快板、单弦、京韵大鼓节目。“核儿”是马志明对谢(芮芝)派单弦、白(云鹏)骆(玉笙)两派京韵大鼓、卢(成科)派梅花大鼓、王(凤山)派快板书等曲艺名唱的模仿。 马志明 黄族民 在《听曲艺》这段相声中,马志明巧妙地把曾在《纠纷》中出现的丁文元带入进来,作为叙述的人物,丁文元一开口讲话,仍是那股子嘎味儿,引起观众共鸣,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在段子里丁文元变成一个年轻的曲艺迷,自从爱上曲艺后,不再去外面惹事生非,还被评上了“先进生产者”。 马志明的儿子马六甲也被熏成了曲艺迷。“六甲”的意思是在马家同辈人中大排行第六,能耐属甲级,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马家对六甲的期望。马六甲8岁已经学会了《拉洋片》《蛤蟆鼓》《论拳》等段子。都是马志明当时在家里和杨少华、黄族民遛活,马六甲偷学来的,有时刘亚津来家里,马六甲还能跟着对上段《白事会》。 后来像《开粥厂》《白事会》《吃元宵》《卖挂票》等马氏传统段子,马六甲都能将词儿背得滚瓜烂熟。马志明希望儿子继承马氏艺术,同时又坚持一条:如果儿子条件不行,坚决不勉强。少年时马六甲曾在马志明曲艺专场里穿上大褂、拿起鼓板,唱了《白帝城》《探晴雯》两个京韵段子,如今网上还能找到这两段视频。(文:何玉新) 马志明 黄族民 马志明演《乌盆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