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被称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全球发病率不断攀升。为了普及、规范房颤的临床诊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团队等,从房颤的定义和流行病学开始,通过一百个问题,为我们解答临床工作中有关房颤诊疗的最常见问题,干货满满,敬请期待! 作者:贾朝旭 施雯 汤日波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直流电复律是一种转复房颤的有效方法,但其仍存在血栓栓塞风险,复律前应依据房颤持续时间而采用恰当的抗凝。2014年AHA/ACC/HRS房颤指南对复律前的抗凝治疗进行了如下推荐。 对房颤持续时间明确<48小时的患者,通常不需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或预先抗凝即可复律;如果合并脑卒中高风险,例如二尖瓣狭窄或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建议复律前或复律后立即静脉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使用Xa因子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而后进行长期抗凝治疗(I类推荐,证据级别C)。如果血栓栓塞风险低,复律前可抗凝或不抗凝,复律后无需长期抗凝(IIb类推荐,证据级别C)。房颤复律后是否需长期抗凝应基于CHA2DS2-VASc评分。 房颤持续≥48小时或持续时间不详的患者,在心脏复律前3周和复律后4周应进行抗凝治疗,包括华法林(INR 2.0~3.0)(I类推荐,证据级别B)及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IIa类推荐,证据级别C);若抗凝治疗不足3周,可以在复律前行经食管超声检查,若无左房血栓(包括左心耳)并且抗凝治疗在经食管超声检查前已经达标,则可以复律,并且复律后需继续抗凝4周(IIa类推荐,证据级别B);如果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有血栓,应再进行≥3周抗凝治疗,之后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以确保血栓消失。若仍存在血栓,应考虑其他措施,例如控制心室率的同时进行适当抗凝。若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立即复律,应当尽快启动抗凝(可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除非有禁忌,否则应当在复律后至少持续4周抗凝(I类推荐,证据级别C)(J Am Coll Cardiol,2014,64:e1-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