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两例疱疹性咽峡炎的诊疗经验

 仁和堂老军医 2019-04-14

第一例:

有天,我正在诊室正在看病,一抬头,进来的竟然是我老公同事的孩子,我们住在一个小区,因为孩子有过热性惊厥的病史,所以每次孩子生病,妈妈都非常紧张,按照往常,孩子妈妈肯定会打电话给我,今天怎么还来医院辛苦排队来看,再一看,孩子手上已经扎着留置针了。

妈妈跟我昨天说昨天夜里高热,在家抽搐了,所以紧急赶往儿童医院,已经输过液了。并且递给我孩子的化验单,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大于15,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CRP80多,具体数值我忘记了,因为这件事情发生在两年前。如果不看孩子,只看血常规,那么常规思维,肯定认为孩子这次是细菌感染,应该要给抗生素了,而此时孩子已经输过抗生素了。

临床医疗,主要就是要看病人,以人为本,我仔细检查心肺,未发现异常。接下来就是看口腔了,儿童发热一定要看口腔,这个地方常常会带给我们很直观的线索。孩子张开嘴巴,我发现孩子软腭上两三个灰白色丘疱疹,加上孩子高热急性起病,手脚屁股上都没有疹子。我问妈妈,打针前医生检查嘴巴时有没有说有发现什么,妈妈说“医生说嗓子红,其余没发现啥”。

我说孩子是个疱疹性咽峡炎,这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个病靠眼睛看就能临床诊断,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也会升高,而且升高的样子会长的和细菌感染血象一般。当然,这个孩子的血象和C反应蛋白确实有些高,在发热24小时内,在没有看到疱疹的情况下(因为可能第一个医生看的时候,发病早期,疱疹还看不出来),又伴发惊厥,输液抗感染的处置是合理的。没有看见疱疹是不能诊断疱疹性咽峡炎的,尤其在发热24内,确诊有困难。所以,有疱疹性咽峡炎接触史的孩子,一旦发热,要多看几次嘴巴。

发烧高,家长都很慌,很心疼孩子,疱疹性咽峡炎,虽然是一种良性临床综合征,但发病突然,伴有高热(39-40℃),平均发热2-4天。也就是说,可能不到两天,也可能超过4天,我经历过发烧时间最长的两例,竟然烧了七天,可见个体差异的巨大,可见这中间家长承受的煎熬。

虽然这个血象,符合疱疹性咽峡炎的改变,但是朋友的孩子,我更需要谨慎,我复查了血象,不到一天时间,已经接近正常了,这里重点要说的是这种由高到低,不是输液的功劳,因为血象这种急性应激性的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本来短时间内就会很快正常。

小朋友精神状态还行,因为发烧的原因,不如平常活泼,因为打针疼了吧,有些许不开心。我跟妈妈交待,把针取了,不打了,小朋友当然很开心啊。妈妈还是有些不放心,疑惑而又温柔的问我:“不打针了吗?为什么呀?”我说不打了,这个病就是烧的厉害,能自己好,中间不管你干什么,结局都是一样的,有很多靠谱的资料记载的,高烧难受时用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选一种就行了,不要交替用。即能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也能止疼,因为已经长疱了,孩子可能嘴疼的厉害,吃东西有困难,这两天吃的食物不要太热,甚至可以冻块冰含一下。但是,回去可能会反复高热,大约需要2到4天。这个病有并发症,很少,不要担心。如果孩子回去睡着不醒,叫了才醒,醒了又睡,精神很差,或者频繁呕吐,或者高热39℃24小时以上,需要及时上医院。

没用抗生素,没有继续输液,孩子两天后好了。其实,我想说,如果不是因为我,孩子至少还得打上几天针。我因为这个可爱的孩子没有再被过度医疗,而感到很开心,没有其他。我不会因为当时这个医生没有看见疱疹,而说他不是个好医生,他医术不高,医生也是个人,不是神。我深知他也希望孩子好,在尽自己所能做事,除了家长,就是医生希望孩子快点好了,医生和家长是战友,需要互相配合和理解,因为他当时就是没看见,没看见就是诊断不了疱疹性咽峡炎。这个病不是疑难杂症,很直观的病,相信平时爱学习的很多家长都已经知道了。

第二例:

高热来我门诊的小姑娘,查了半天,最后看嗓子,疱疹性咽峡炎,再问又有接触史,诊断明确。我刚说到病原是肠道病毒感染,不用吃抗病毒的药。妈妈说:我知道。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妈妈说:我是学生物的,我知道目前这方面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接下来的沟通是花时间最短的一次,后来没过三天也好了。

每年夏天都会遇见很多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强,平均潜伏期3到5天,变化范围1到10天,如果有接触史,没有症状,不要慌,平时注意勤洗手,如果突发高热+痛性丘疹-囊泡-溃疡性口腔粘膜疹,那么,拿到这个证据,就可以诊断了。因为是良性自愈性疾病,所以不要担心,如果出现精神很差,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嘴疼吃不下导致脱水,请及时就诊。

总结去年,大部分经过我诊治的,都是只吃了退热药自愈的,当然,有可能有家长架不住发烧去打针了。孩子的诊疗方式,一方面需要医生,一方面最终决定于家长。应该说医生只能建议,决定权在家长,毕竟人的思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故事是真实的。参考资料来自UP TO DAT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