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女俑:肥为美和女扮男装

 吴越尽说 2019-04-14

大唐女俑:肥为美和女扮男装



彩绘侍女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也是陆地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时期。本次展览从西安博物院和陕西历史博物馆选调了几件唐代女俑,让观众一窥让人至今仍然心往神驰的盛唐气象,以及丝路交流对于大唐风尚的影响。

    众所周知,唐代流行以肥为美,来自西安博物院的彩绘侍女俑就生动的反映了这一审美趣味。这件女俑头微微倾向左侧,面庞圆润,施以粉彩,以细墨描眉,朱红点唇,面含微笑,头梳抛家髻。抛家髻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身穿袒领白底彩花衫,双手拱于胸前,袖口宽大。

    从隋代至唐初,妇女服饰曾流行小袖上衣,紧身长裙,盛唐以后,衣衫加宽,衣袖加大,与妇女丰腴的体态相得益彰。据《新唐书》记载,文宗时曾对女服作过衣袖不得超过一尺三寸的规定,结果“人多怨者”,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宽袖的喜好,而把部分胸脯袒露于外的袒领样式也是从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的。

三彩女立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女俑身披橙色帔帛,上绣有各类花朵,由前腹搭向双背后下垂,下着淡绿色及地长裙,上系红色裙带。帔帛也称帔子,是绕于肩上起装饰作用的一种帛巾,在唐代尤为流行,不论是贵妇还是下层女工,都以披戴帔帛为美。披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上面印有图纹,其长度都在两米以上,用时盘绕于两臂之间。妇女们在或宽或窄的帔帛装饰下更显妩媚多姿,别有神韵。

    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三彩女立俑也具有同样的神采。这件女俑拱手站立,额前梳一小髻,鬟发浓密,面庞丰润,双唇微闭,面带笑容,身穿无领尖口落地长裙,长裙下露出高头丝履。宽幅、多褶的曳地长裙是唐代女性最典型的下装,史书上的所谓“破”,即指幅数而言。这种多幅长裙,有用单色裙料制做的,称之为单色长裙;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裙料制作,称之为间色长裙。据载,隋唐女子的长裙有“十二破”、“六破”、“七破’之分。这种高腰长裙给人的视觉印象是加长的下身,让人感到着衣者更加修长和俏丽。

彩绘陶骑马击腰鼓女俑 西安博物院藏

    由于丝路的畅通,唐代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外族人士杂居于内陆的也不少,因此唐人,包括妇女也非常喜好穿着窄袖的胡服。如西安博物院藏的彩绘陶骑马击腰鼓女俑。

    这件女俑头戴孔雀冠,向左前方平视,面庞圆润,配以小巧的鼻子和樱桃小嘴,显得丰腴而秀美。女俑身穿粉白色圆领窄袖长袍即为典型的胡服,其所持的腰鼓也为魏晋时从龟兹传入中原,而同墓出土的另外四件骑马伎乐女俑所持乐器分别为琵琶、箜篌、铜钹,筚篥,皆属胡乐,这些骑马伎乐女俑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拥有的女乐形象的反映,从中反映出西域音乐在唐代贵族生活中普及的情况。

    而女俑所佩戴的孔雀冠也非常引人注目。孔雀历来以其华美的羽毛受到上层阶级的喜爱,史书中有不少织孔雀毛为裘的记载,唐代孔雀的形象也较多出现于青铜镜和玉配饰上,但这件女俑所带的孔雀冠在众多的唐俑中尚属首次发现,弥足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女俑发现于唐金乡县主与其丈夫的合葬墓。金乡县主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孙女,滕王李元婴之第三女,李元婴在任洪州都督时主持修建了名传后世的江南名楼滕王阁。

彩绘陶女立俑 西安博物院藏

    展览中的另一件彩绘陶女立俑也出自金乡县主墓。这件女俑梳双髻垂于两侧,面庞圆润,头微右倾,朱唇轻抿,面含微笑。内穿半袖,外罩浅绿色圆领对襟长袍,上面散缀着圆形白色团花。半袖装是一种半袖的对襟翻领(或无领)短上衣,也由西域传入,多用织锦制成,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到了唐前期,半袖为宫廷女性喜欢,中唐以后逐渐少见。

    这几件女俑体态婀娜、色彩华丽、神态生动,让人想起唐代诗人罗虬“薄粉轻朱取次施,大都端正亦相宜”的赞美,体现了盛唐时期女性特有的自信和迷人魅力。

    2015-09-09  陆斯超   王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