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仅是个历史大国,也是个文化大国。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里,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比如说李白和杜甫。李白有"诗仙"之称,而杜甫则有"诗圣"之称。 李白和杜甫的诗不用多介绍,相信大家都学过,他们二人的诗是以质量取胜,可清朝的乾隆皇帝却是靠数量取胜。据统计,乾隆皇帝一生中,一共写了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诗,成功地在数量上碾压了咱们的诗仙和诗圣,四万多首诗是什么概念呢?买上一百多本《唐诗三百首》摞在一起就会晓得了。 若是也给乾隆皇帝一个绰号的话,那么"诗帝"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可是,乾隆皇帝所写的诗却总是被人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乾隆皇帝老是喜欢自己"编造"一些典故出来,比如说他的那首《读项羽纪》: 鹿走荒郊壮士追,蛙声紫色总男儿。 这前半句的典故是逐鹿中原,想必大家都能理解,可这后半句所说的"蛙声紫色"是出自哪个典故的,却让人抓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来,可这皇帝的话,就是真理,皇帝所编造的"典故"那肯定就是典故,谁也没那个胆子去质疑。 第二个原因是乾隆皇帝写诗总是喜欢用冷僻字,比如那首《题宋宣和池塘秋晚图》里的那句: 鸂鶒双飞鹭拳独。 双飞前面那两个字怕是没几个人认识,笔者觉得乾隆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是一边翻着他爷爷的那本《康熙字典》一边写的吧。 第三点就是乾隆特别喜欢在诗里面显摆自己,这点最让人接受不了。那首《秦淮歌》里有这么一句: 祖龙东巡压王气,通淮凿断方山埭。 这分明是把自己比作秦始皇了,可不知道乾隆哪来的自信,夸起自己来那是一点儿也不吝啬。 于是乎,大清亡了之后,人们再无需顾忌,乾隆写的这首诗自然就成了大伙嘲讽的对象了。 但别说,乾隆这四万多首诗里,确实有那么一首好诗,值得每一个人都看看。诗名是《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 乘时命将定条枝,天佑人归捷报驰。 无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 两朝缔构敢石继,百世宁绥有所思。 好雨优霑王宇拓,敬心那为慰心移。 这首诗是乾隆在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所写,"西师底定伊犁",这六个字看似没啥特别的,可为了完成这六个字,清朝可是花了长达七十年的时间,历经三朝: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爷孙三人打了七十年,才平定了新疆的叛乱,将新疆的第一重镇伊犁收复。 清朝的时候,伊犁是整个西域的中心,若是能够收复伊犁,那就意味着能在伊犁河谷立足,凭借这个优势,将天山南北牢牢握在手中。 虽然乾隆的这首诗,在质量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但却记录了中国收复失地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所以,这首诗值得每个人都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