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道|道德经之卅二「收尾篇」

 时宝官 2019-04-14

《悟道|道德经》系列,我已经写了三十一篇,写感悟的同时,顺带解了一下道德经,当下大多数章节已经详解,只剩13章未解,为了结束这一项工作,写完这本书,我们要尽快收收尾。以下我们把剩下未解的章节解一下:(已经详解章节68章:1/2/3/4/7/8/9/10/12/13/14/15/16/18/19/21/22/23/24/25/26/28/29/30/32/33/34/35/36/37/38/40/41/42/43/43(2)/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71/73/74/76/77/78/79/80/,未详解章节68章:5/6/11/17/20/27/31/39/69/70/72/75/81)

-

内容: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天地和圣人都是没有分别心的,多了就减,少了就加。所以对万物和百姓皆一视同仁。天地之间,就像一个有弹性的物体,虚空但存在,有生有灭,保持着一个平衡态。所以,多了就余了,余了就被天地所杀,所以要守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解: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神为什么不死?因为它是一,它是基本的物质,它是万物生出的地方。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玄牝之门,是天地的根。绵绵悠长,若有若无,生出万物。

谷神不死,为什么不死,这章没说,个人认为这才是重要的,为什么谷神不死?大概是因为就如无极一样吧。具体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没有悟到这一高度。

-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把盘子淘空可以做车的轮子,把实木淘空可以做杯子或器皿,把夯土淘空可以做窑洞一样的房子,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表明”无“的作用!因为无,所以才有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了是利,好像是有钱一样,但是无才是钱的用处。有钱了,没车买车,无房买房。无是方向,是欲望,是水往低处流的谷处,是柔弱处,所以”有“或利才会流进来,才会过来。无,这个世界的解药。这一章,主要是在说”无“的用。柔弱的好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欲望和方向。

-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级的,太上的,不知”有“之,就是”无“!如大道一样的无态,太上,最高级的就是”无“,如果还不明白就是”若水”一样的近“无”态。其次,有了亲近和分别,再次之,因为有了分别和上下或善恶,而导致不好的结果,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因为'无“如大道一样,太大了,太虚空了,所以信不足,所以很多人不信,信不足。稀饭馒头不怎么好吃,但是健康。大鱼大肉有滋有味,但是有害。所以这个世界的事物,越是小的、微的、平谈的、简易的、基础的事物,越是信不足。所以有不信。人大多相信强者,喜欢走捷径,生病了来快的打针吃药,而不是自然慢好。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听哥的话,无为处事,功成事遂了后,老百姓都说这是必然的,应该得到的,这是自然而得的,这是你修的。

-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给予或差别对待,或说唯独此模式或方式让其发展下去,能相去几何?天下皆美或皆恶的发展下去,又能怎么样?这里我们要引用《道德经》其它章节,福祸相依,其无正也,也就是说,是一个颠倒梦,福祸互转,没有终结的时候。意思就是不能长久。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受到伤害而害怕,我们看到这些,他们已经验证,我们不能不防备啊,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啊。或者说,有些事物我们已经证实,但没有证实的,看不到的,我们也要尊敬和相信。

荒兮,其未央哉。大道无态,有些能知道,有些不知道,因为没有都集聚到中间,没有集聚到中间,所以不会显现出来,我们不一定知道,但不知道,不能证明,不能表明它没有。道就是荒的,有或无态皆有,明或不明,知或不知,见或不见,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啊。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熙熙攘攘,好像是在一个大牢中享受生活,都想大干一场,春天来了一样。而我呢,就是”泊“在世间,好像一个婴儿没长大,好像无事可做,我为什么这样?因为天地没有给我信号和兆头,所以我”泊“在世间,无所事事。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就是一个愚人,好像一个愚人的心一样,众人都是非清楚,明明白白,而我昏昏,糊糊涂涂。众人什么事都搞的很明白,而我无所谓的心态,没兴趣。众人都想得到,都想升官发财,而我比较孤僻,我与别人不同,而我保有天地和道的本质,道母的本质,复归婴儿,知足知止,守母不易。

-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什么是善?善于行走的连痕迹都没有,善于说话没有瑕疵,善于计算的不用谋划,善于关闭的不给你我药匙开不了,善于打绳结,外人找不开。那么如何能做到善?这才是根本问题,善就是上善若水,就是以百姓心为心,就是柔弱,就是简约朴实,这就叫做善,而不是三十六计,那是骗人的,不长久的,可解的。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就是善!就是善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所以,圣人常常是善于以百姓心为心,有慈悲心,没有分别分,天下人皆能理解,没有嫌弃的人(没有分别心嘛),天下也没有不顺眼的物,所以没有弃物,圣人不执着,圣人处无,无色,圣人柔弱,慈祥的老头一样,这就是所谓的”袭明“,明白之后而用之,用明白的心而为之。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善于的人啊,老师不是人,老师是道或自然或天地,不善于的人啊,从人那里学来的本事。或者可以说这么解释,善于的人啊,不善于做人的老师,无言之教嘛!不善于的人啊,善于得到人的资助,大师到处都有,大多数是骗子,这样也行。所以,真正的老师们是长辈,是村里的老人,老人们都说要节约,要有良心,不能伤天害里,这真是太符合道德经思想了。怎么做?不用学,大家都知道,村里老人们都知道。跟大师就学坏了。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不尊或看重强者,也不迷恋其资源,虽然都明白但却不显现,或是难得糊涂,或是真糊涂,这就是所谓的”要妙“,这词就很好,要妙,要妙,总是保持其变化之源,要妙。

-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是没有好结果的,不吉祥的,必有报应和不好的后果的,所以“有道者”不会采取这种方式。好战必亡。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君子居左,左就是柔弱的方式,上兵伐谋的方式。但是用兵就是居右,居右就是用强的方式。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战争是不祥的方式,不是君子的方式,不得已的时候才用,平平静静的,为老百姓好是上等的方式。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战胜了也不以此为功,如果自以为是自己了不起,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不会长久的。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好事在左,坏事在右,为天下苍生着想,战争是要死人的,好像参加丧礼一样的对待战争。杀人多了,要痛苦哭泣,就算战胜了,也要像参加丧礼一样。这是不得已的事,要为天下苍生而悲伤。

-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一是什么?一就是一个基础,一是母,没有一那有二三?万物如何生?所以,保有这个一,守住这个母,才可以。昔日得一的,天得一清静,地得一宁静,神得一灵验,谷得一玄生,侯王得一,天下朴实,老百姓生活自然安乐。如果失一,天就不清了,地也不宁了,神也不灵了,谷也不是谷了,万物也没有生的基础了,侯王也不下被推翻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所以,贵是以贱为本的,高是以下为基的,没有一那有二三,那能成万?!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不就是以贱为本吗?!如果不是,自以为是,自以为贵,自以为上,那就没人赞誉他了,没有拥护他了。所以,不能跟金玉一样高高在上,要和石头一样朴实平常。

-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解:用兵有这么一句话: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就是所谓的柔弱,处无,行无,执无,因为谦下,因为认为自己弱,不自以为是,不自我膨胀,所以才不会轻敌。一切的灾祸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所以战争打起来,那个有危机感的,处在下处的,往往会取胜。

-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解:我说的话很容易理解和知道,也容易去为事去做。但天下却不相信,不去做。我说话是有根据的,言有宗,说的话是有宗源的,无论什么事都是按根源来办的,事有君。或者说,我说话是符合宗源的,是能得到宗源认可的,是能得到“君母”的认可的。我们只有无知了,才不会自以为是,要处无,要抱一,这里为什么这样说?容易的事,都是平谈的,没有具体答案的,没有什么猛药的,所以昏昏闷闷的,稀里糊涂的,就像无知一样。但就有这样才是符合大道的,才是不自以为是的。知我者希,知道我的本意的人很少,能效仿我的人是尊贵的,圣人都是金玉其内的。

-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解:民不害怕威胁,则更大的威胁又来了。不能规定必须住在那,不能让其活着难受,让其讨厌。只有不违于民,民才会生活幸福,才不会讨厌。所以,圣人自己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见解或主见,来或去改变这个自然的世界。自己爱惜自己,但不自以为上。所以符合自然,不会专制。

-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老百姓饥荒,是因为上税太多了。民之难治,是因为上面想法太多了,所以难治,民不想活了,是因为活着不容易,所以想死。所以,只有不压迫剥削,才叫做爱护众生。

-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为什么信言不美?因为一,因为真正的事实是一个整体,有美有恶,所以曲则全,什么都有才是完整的。所以信言不美。如果是美言则不能全信,因为不完整。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于者不会辩论,为什么?因为事实和真理只有一个,不需要辩论,有辩论是因为有不同意见才会有辩论,是因为不知道对错所以辩论,真正的善于者不需要辩论。所以辩论的人都是心里没底的,不知对错的人,不是善于的人,他们还在探索,还没出结果。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的知者,是无的,无知的。所以,他什么也不知道,却什么也知道。他是没有执着于知道的理论来推理事物的,没有用有色眼镜看待事物的,所以真正的知者不博学,学多了更乱心,更没有主见。但博学者不是真知道的人,因为他学来的一切左右着他的思想和意识,所以不知。更迷了,以色见色。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不积累,因为万物已经有了,再给予人就多余了,其实大家都有,都明白,不用别人说什么,本自具有的,如果听外人的,反而会误解或走偏道。所以圣人不说了,说了也多余。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道为什么利而不害?利就是害。自始至终的支持,但万物自主选择,利来了怎么样,得或不得,你我自己决定的。天地永利,但你我有殊。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呢,就是行不言之教,做好自己的事,不会与之争,那怎么样才会不争?只有抱一,守母,无分别心,才会不争。

-

《道德经》已经全部解完。

-

文/迟程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