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如果,把一对不足10岁的小姐妹单独放在森林里两个晚上,会怎么样? 近日,美国加州一对小姐妹,就因为意外,上演了一版真实的“荒野求生”: 她们一个8岁,一个5岁,未经母亲允许外出散步,走失在离家2公里多的森林里。44个小时后,两姐妹被找到。 消防员称:“两个孩子获救时‘安然无恙’,没有受伤,精神状态也不错。”而她们走失的那一带,地势崎岖,环境极端,即使是成人,能在那里生存两个晚上,也很让人惊讶。 事后,两个孩子描述:
能让两个孩子“安然无恙”、坚持等到救援的,除了一些野外求生知识,更多的,是她们面对艰险困难时,沉着冷静、坦然乐观的信念。 这不禁让我想到最近看过的一组数据: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几年来,中国儿童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以上。
孩子因“想不开”而走极端的事件屡见不鲜,一起起让人惋惜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 这个世界上,有的孩子为了生存,想尽办法克服“死”的威胁,而有的孩子,却在挫折面前,很轻易地束手就擒,向生命说“不”。 一个向生,一个向死,留给家庭的,一个是劫后余生的惊喜,一个是永不瞑目的遗憾。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别,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孩子之间会有如此的大不同?” 挫折商,才是孩子成长最有力的底气 这几年,一个叫“挫折商”的词语悄然而生。 它由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也称为逆商,是人们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时的反应和能力。 还记得去年跳江的浙大博士吗?出事前,他在朋友圈写道:
没有突发事件, 没有常人看来迈不过去的砍,高分成绩的背后,却藏着一颗不堪一击的脆弱心。生活中的小挫折,对他而言,可能还没有一道高数题简单。 相比成绩,面对不愉快、困难时,孩子的反应和应对能力,才更值得父母关注。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一位常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老教师说,孩子们的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
越来越低的逆商,不但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构成威胁,也让老师和父母在“管教”上,如履薄冰,左右为难。 被包办的孩子,一点点丧失人生掌控感 前两年,一则“中科院神童被劝退”的消息让人们惋惜不已。 “神童”魏永康,两岁时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基本学完初中课程,八岁读重点中学,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17岁又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却在读研究生第三年被“劝退”。 被劝退的原因是:魏永康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最终,因适应不了大学生活,魏永康被劝退。后来,离家出走,流落街头。 而这一切,都源于妈妈对他的一手包办。小时候,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妈妈都不让魏永康插手,甚至在高中时,妈妈还亲自给他喂饭。 被成人包办生活,被成人画好路线,被成人指引好方向,这样的孩子,如同成长在真空的罩子里。 等他要独自上学、走上社会时,一点点疾苦、一点点颜色、一点点不愉快,都有可能成为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逆商》一书中,作者把面对逆境的人,分为三类: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 放弃者随遇而安,喜欢逃避和放弃;扎营者也曾努力,但获得一定成就后,就松懈下来;只有攀登者把人生视为长跑,永不停止探索可能,追逐卓越。 我们总说培养孩子的逆商,可一个从不被教导独立的孩子,是无从谈起逆商的。遇到困难,他们要么秒变放弃者,要么在惯性的指引下,原地扎营驻寨,等待父母继续包办。 只有那些有独立人格,并一点点真正独立起来的孩子,才能在不断与世界的磨合中,向阳而生,逆风翻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