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江两岸花甜粑——行旅贵州思南土家族村寨有感/中国文化报

 棋中王 2019-04-14

   

   用糯米和粳米混合磨面做成的花甜粑

   思南土家寨风光

 □□罗露琴

    黔东首郡,乌江明珠。伴着北纬30度武陵山脉浓密的原始森林里吹拂的亚热带季风,流淌了几千年的牂牁江水,孕育了贵州思南村寨里的土家族文化,而花甜粑,就是它的独特产物。

    每年进入腊月,思南土家山寨便忙碌起来。经历了一年辛勤耕耘,土家族人杀年猪、腌腊肉、煮甜米酒、推绿豆粉、挞花甜粑。在众多美食中,思南土家族的“花甜粑”无论制作工艺,还是味道,都算得上是中华饮食舌尖上的奇葩。花甜粑的原料是糯米和粳米,制作时,先将两者淘洗并过滤混合,用石碓或石磨舂成粉末状米面。舂碓或推磨富于节奏的美妙声音,逢年过节在乌江两岸此起彼伏响起,让人特别受听。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巴蜀人后裔沿着滔滔江水迁徙到思南这山清水秀的福地,经过生息繁衍,变成了白鹭洲头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作为土家族独有的年糕花甜粑,几千年来超越浮华表面,成了完美的土家民俗文化符号。切开它的那一刻,便如同盛唐仕女眉心的那一抹嫣红,悄然绽放在乌江两岸,蕴含了土家族这个崇尚节俭的民族文化图腾。思南土家人用糯米和粳米混合磨面做成花甜粑,衍生出多种千奇百怪的漂亮图案,从手中一片一片掠过,千姿百态,辉映出一个奇特世界。

    花甜粑的图案,在勤劳的土家人双手中,由最初的简单图案慢慢演变成山水、文字、花鸟虫鱼。花甜粑的外形平淡无奇,但只要将条状花甜粑横向切片,就会惊讶地发现,每一片都是鸟兽虫鱼,红花绿草,而且片片相同,令人称奇。花卉有牡丹、月季,草木有松枝、幽兰,动物有鸳鸯、蝴蝶,还有“福”“禄”“寿”“喜”,一双巧手,变化随心。因为有揉搓和薪火蒸煮的过程,这些花草也如同陶瓷烧烤过程中釉色的变化一样,有了一些随意的点染和变形,平添了天意成分,花甜粑的图案游走于写实与写意之间,有些不可捉摸、妙不可言。花甜粑香糯微甜,色香味俱全,完全成了一种艺术美食。有些初来乍到的客人,往往对这美食赞不绝口、不忍下口,而当一片入喉,顿时齿颊生香,从此永久难忘。

    如今,当地百姓还在津津乐道花甜粑的做法口诀:“黏米糯米谈恋爱,生面熟面团起拽,花花做里不做外,字头露法各一派。”其中不仅包含了土家人制作年糕的技巧,更凝结了千百年来土家人的生活智慧。那些令人赞叹不已的图案,同时蕴藏着这个民族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这儿,花甜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有个思南书生告别心上人远赴京城赶考,经过一番奋斗终于功成名就,但忙得一直未能回乡成亲。苦等苦熬的姑娘情急之中有了主意,把书生最爱吃的糯米做成甜粑,再把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画在甜粑之上,托人捎给远方的心上人。这一招果然奏效,睹粑思人的书生读懂了姑娘的情意和心事,便思乡情切,立马翻山越岭,回来与姑娘成亲。

    时间的沙漏使人遗忘,但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不会泯灭。斑驳老街上,青石小巷的青苔绿了又绿,乌江之水滚滚东流。花甜粑便于储存,待蒸熟的花甜粑凉透后放在水缸里用清水浸泡,取出晾干,可以吃到次年农忙季节。其吃法多样,将花甜粑切成薄片,可用甜米酒煮食,可放在油锅里烙吃,还可以放在火炉上烤吃。无论哪种吃法味道都很爽口,而更让人称绝的是切成的薄片上花的颜色和式样都不会改变。这甜甜的、黏黏的思南土家花甜粑,除了蕴含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美好祈愿之外,深藏在味蕾密码库里的更是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的思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