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有效读解文本的基本原则

 立恒语文 2019-04-14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本质而言是一种文章读解教学。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解课文的过程中,就不能不关注文章读解理论。目前,在文章读解理论的研究上存在着三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它们分别是: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理论,以作品为中心的本体论读解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学读解理论。那么,就中学阅读教学视野中的课文读解来说,我们应当遵循哪一种读解理论呢?笔者以为,要科学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中学课文读解的基本目的,只有这样,这个问题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圆满的答案。

一、课文读解的基本目的

中小学课文读解的基本目的是培育学生自能读书的阅读能力。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解课文的过程中,就必须紧紧抓住自读能力培养这一中心环节,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读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复阅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自读能力的形成才有保证。

二、课文读解的基本原则

根据上边的阐述,有读者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读解课文必须遵循以作品为中心的本体论读解理论。我们以为,这个结论还不完全。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读解某些时代色彩和个人风格非常强烈的文章,如果不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态和思想状况,我们几乎什么也读不懂。比如读下边这首题为《理发者》的小诗就是这样。诗是这样写的:

理发店的胰子沫,

同宇宙不相干,

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想起人类的理解,

画得许多痕迹。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是灵魂之吐沫。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要解开这个谜,必须从作者入手。这首诗的作者是废名,诗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诗人苦闷、彷徨时期的作品,诗思生冷,表现了一种不被理解,人际之间难以沟通的孤独的情绪,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情绪。在中学课文的读解过程中,有许多名家的作品都得这样去做。比如读解鲁迅的文章,就得如此。倘不这样做,文本本身很难让学生理解。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读解文本,倘若不调动读者的兴趣、不发挥读者的阅读主动性、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那么,要完成对文本的理解,恐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布鲁克斯在《新批评》中说:“任何一个神经正常的人都不会忘记读者。读者是任何诗歌或者小说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这话非常中肯地道出了读者在读解文本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课文读解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课文为中心,以作者为参考,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

三、课文读解原则的特点

我们提出的课文读解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个特点:

1. 符合中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中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自读能力。我们提出的课文读解的基本原则为这一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 体现了阅读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我们已经知道,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自读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基本的途径只有一条,这就是自读。只有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实践,在自读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自读能力才能形成。这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我们提出的课文读解的基本原则正好体现了这一规律。

3. 体现了“主导主体”说。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教学原则。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这个原则。而我们提出的课文读解的基本原则正好与这一教学原则在理念上相一致。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愉悦的心境中独自去品尝、独自去阅读、独自去思考,而这一点和“主导主体”在实质上恰恰是一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