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华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昵称15221501 2022-12-13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中国教师》 2017.6.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      宋华兵     邮编:445000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所实施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的活动。人格教育是有其坚定的社会基础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教育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人格的过程。人格教育正是强调通过培养人格健康、个性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实现健康人格塑造。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确立强化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结合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参与阅读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进行阅读教育作如下探讨。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是教育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我们去审视一下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会发现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做法。现今的语文阅读指导方法依然固守在传统的阅读理论框架中——20世纪前半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这些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译码和理解两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更小的技能。学生阅读能力正是通过对这些技能的掌握运用而提高的。于是教师在指导方法上往往出现以下问题:
    l、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课本里的知识,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其实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应知道从中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应知道这些东西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更有效。用通俗的话说,即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只注重陈述课本知识,而缺少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策略问题进行指导。
    2、阅读指导更多的是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而实际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更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情绪及意志,从而取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3、阅读指导内容偏重于阅读的个别环节的完善和改进上,只是提供一些具体的表层的方法的指导,如怎样诵读、如何分层、概括文意等。缺乏更深刻的、更高层次的,即从信息加工角度进行的更一般的内隐的策略指导。可以看到,上述的阅读指导方法(教学模式)实际上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毛病:解剖式的课文教学。解剖式的语文教学以解生词、分段落、解析文意、归纳主旨为必经的主要步骤。这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的产物,在语文教学中已根深蒂固,它们长期压抑着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了被动的“接收体",而渐渐失去“主体”地位。
     以上种种,或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更新,或是由于受教学水平的局限,或是为了应试这一极端功利的目的,严重忽视语文的人格教育功能,有的甚至是在教人做假,使学生从小学会迎合别人,不依照自己真实的感情来说话。这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极其有害的。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在语文教育中树立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观念已迫在眉睫,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人格教学的主要方法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营建宽松的教学氛围,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学者气质。整同埋头于教材或作业中的教师,固然是辛勤的园丁,但因为没能及时地、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文化肌体,往往会陷于固步自封的尴尬境地。而一旦处于这种状态,就在思想见解上排除异己,文化承受方面失去宽容。没有大度和宽容,怎能给学生营建宽松的氛围昵?营建宽松的氛围不仅是给学生以直抒胸臆的自由环境,更重要的是鼓励指导学生个性化的、充满个性运动方式的思维活动。这就必然地要求营建者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丰厚的文化底蕴。时常保持开放的心态、谦虚谨慎的作风、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徜徉于中外名著,漫步于文史经哲,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才能造就睿智而豁达的学者气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备了基本素质和专业上的精深,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称职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营建宽松的教学氛围。
     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和他们一起阅读、探讨、领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来和他们一起阅读的,是个学习者,而不是裁判。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学生只有体验到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忠告和建议,他们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格的陶冶和自我的发展。
      2、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在前面的苏格拉底对话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中就有体现,但真正使对话理论成为教学思想的是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他基于自己的“对话哲学"阐述教育问题,形成了以“对话"为主线的教学观。在“对话”的教学观中,教学思想的核心是重新确定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认为师生关系如同犹太教的牧师与信徒的关系,教师承担着提升学生生命,使其灵魂得以再生的重任。他认为师生之间的信任是对话教学的首要条件,是师生关系最重要的特征,师生双方彼此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共同的教学行为,“我一你”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就是师生之间双方施加影响于彼此,好像存在于另一方的灵魂中,教学活动是共同分享的。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重要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跟学生通常保持单向的交往;学生始终处在被动、依附的地位,归还阅读教学的原型,首要的一点就是改变这种单向的教学关系,向师生互动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合作、对话等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3、培养自主探究构建知识的能力
     “主体间性”理论是当今阅读教学论中的“学生主体论"的理论根据之一。“学生主体论”与传统教学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紧扣着阅读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导理论。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任务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引导”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学生的课堂学习大致分为:学习的开始、学习的深入和学习的结束。在学习开始阶段,教师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具体方法是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提出一定的思考问题。学生朗读课文,是为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是为理解文本打好基础。教师提供思考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的感知具有目的性、方向性,避免盲目性。在深入学习时,教师应多“引导”,少“灌输”。教师要让学生再认真阅读一下课文,找出教师所列的思考题的答案,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对文本的质疑。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与提示、点拨、指导。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在进行学习总结时,教师应成为教学的主体。首先要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再就是要强化知识的重点,要揭示出知识内在的规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自然地形成自觉思考、努力探索新知的品质和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人格教学的必要性

    1、阅读教学要注重塑造学生高尚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最强音
坚持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大纲指导下,以课本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高尚人格,势在必行。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和“灵魂’’是教育战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和处理好的方向性问题,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环境条件,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增强判断事物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窦娥冤》中的陶伍,对封建统治的不满,泄私愤于窦娥,昧着良心,造成一桩倩女奇冤,学生们义愤填膺,认为陶伍的人格因愚昧而扭曲,他的灵魂的搏斗以失败告终。在学生的内心的天平上,以良心为砝码,衡量得出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下。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卑污的一面,更有善良正直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应随时问问自己是不是守住了自己的一颗良心?是不是在灵魂的搏斗中取得了胜利?”的确,一个人躺倒了,就是一滩泥,也许是一滩烂泥,站起来,就是一棵树,也许是一棵参天大树。作为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必定有各种遭遇,各种彷徨,有的学生同大家一起分享了他曾经体验过的这种战胜自我的幸福快乐,如“期末联考成绩给我多核算了10分"、“末投入票箱的一元钱’’……学生的心灵泛起涟漪,他们懂得即使是日常小事,但小中见大,人更应该体现出高尚人格,因为高尚是高尚者的座右铭。我抓住契机,给学生留下了一道写作训练题《一念之间》。
这一切,使我们更坚信: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灵魂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教师。这是语文教学通过授业培养高尚人格的魅力所在。
     2、语文教学要塑造学生高尚人格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大一统教学体系严重束缚了手脚,忽视了“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重“结果"的教育思想使学生陷入了夺冠的误区,在竞争中他们的学习体验是痛苦多于快乐,挫折多于成功,致使心志焦躁,正是这种意识上的错位,使他们体验不到参与本身的乐趣,忽视了“过程”中所应掌握的多种思维能力、知识经验和人生感悟,使学生最终成长为有知识但没有思想的人,严重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在突出工具性特点背景下,庖丁解牛地将各种知识点肢解开,丧失了人文精神和感情灵性。中国传统教育用校园禁锢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封杀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面对这种情况,民族精神的振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分外艰难。时代需要人文教育,注重塑造高尚人格。因为塑造高尚人格是现代教育中人性的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精神,现代学校是现代化的、生活化的,更应是人文化的,是根植于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现代语文教学应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的。
      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找回失落的自我,找回失落的自由个性和人格尊严。因为人格素养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教文、教人,教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鲜明地写着一个字,那就是“人”,人的文学即“人学",作文即做人。教师的事业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思想的培养,是能够唤醒人性,塑造人格和产生智慧的事业,教师以毕生的精力把学生塑造成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同时,也塑造了自己。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学习、实践等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的整体系统。促进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早就认识到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古人曾经说过,“人生天地间,为人当自人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往好路上走"。1927年,他在《晓庄开学勉桃红》中强调:“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1943年,他在《百候中学校歌》中写出了广为人们传诵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中生人格教育的实验研究虽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处于探索实验阶段,许多做法还不够成熟,教改实践中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对学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总体的驾驭能力及自身实践不足、理论水平不高,概念表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