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宏力学校 刘向军 [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的,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了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一连数月足不出室,演讲水平突飞猛进。经过一番顽强的努力,戴摩西尼最终成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与此相似,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客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写作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这部仅用了5个月时间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或感想?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 自断退路,自加压力 学生习作 泰戈尔:“我畏缩着不肯舍生,因此我没有跳入生命的伟大的海洋里。” ——题记 初读材料,不禁哑然失笑,为了这两位名人古怪的自律法;细读之下,又不禁感慨:原来伟大如戴摩西尼和雨果之辈也不免于俗。戴摩西尼得剃阴阳头以断绝溜达的欲望,以此强迫自己不得不留于室内练习口才;雨果得锁上所有的衣物,才能断了会友、游玩的念头,从而集中精力写作。人生正是这样,有太多的时候,生命价值的大小与自己远离世俗享乐的程度成正比。 人的本性是倾向于放松与享受的,然而若决心成就些什么,往往需要放弃暂时的享受而心无旁骛地追求理想。在努力的决心与享受的本性的博弈中,不是所有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本性,目标明确不受拖累的前进。当单凭意志不足以战胜诱惑时,我们倒不妨向戴摩西尼和雨果取经,采用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直接堵上享受的大门,让躁动的内心真正平静下来,执著于事业。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种自律,甚至比单靠意志力更能律己——意志不免有打盹的时候,享乐心理便可能乘虚而入。 戴摩西尼的头发还可以长出来,雨果的衣服也还可以叫家人再买。而在真实的人生中,还有比他们更为决绝的自律:破釜沉舟。也许有人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自断退路,一旦失败,会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丧失了。然而,我却以为自断后路者积极前行进而取得胜利的可能性,要比自留后路的人要大得多。其本质还是击中了人性享乐的软肋,扼住了本性懈怠的咽喉。当一个人后退不得时,前进就是唯一的方向,就会以超过于安逸时十倍、百倍的进取力量,踏出一条坦途来。相反,留有许多后路者,他们失败了会自我安慰:罢了罢了,反正我还有退路;他们受挫了会自我解脱:算了算了,反正我还有他途。由此观之,自断退路与自加压力,实在是生存的大智慧。 你若担心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不能自拔,那就断然远离它,不给自己接近它的可能;你若决心取得成功,那就别提前给自己敞开退缩的大门,而要给自己一个义无反顾的理由。 愿我们如先哲所言,勇敢地跳进生命的伟大的海洋,自断退路,自加压力,自是动力。自主的人生,才是自在的人生,也才是真正精彩的人生。 [评语] 此文立意准确,行文流畅,颇有思维含金量。本文紧扣原材料,在辩证的说理中,阐明了精彩人生的要义。题记中引用泰戈尔诗句以及结尾处再次化用该诗句,都让文章增色不少。 [例文二] 排除杂念,专注眼前 学生习作 无论是戴摩西尼还是雨果,他们“自虐”的目的,都是为了排除杂念,专注完成眼前的事。 排除杂念,需要对自己有一份狠心。 人生路上,选择和诱惑常常过多。许多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定,此时,就需要戴摩西尼剃去头发的那般狠心。这其实是一种取舍的智慧:舍弃了头发,获得了成功。多年前,杨振宁也曾为研究理论物理抑或研究实验物理而苦恼。最终导师的提醒让他明白: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只有心无杂念地选定要做的一件事,才能成功。于是,杨振宁果断舍弃了实验物理这漂亮的“头发”,从而收获了理论物理研究的诺贝尔奖。如果当年杨振宁徘徊复徘徊,不能狠下心来抉择的话,恐怕结果只会是“老大徒伤悲”吧。 专注眼前,需要对目标有明确定位。 世事纷纭,无明确目标则终无一成。成为演讲家,这是戴摩西尼的目标定位;写就名著,这是雨果的目标定位。正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他们才能在排除杂念后,专注于更有意义的追求上来。季羡林老先生也是如此,他精通多种语言,学贯中西,但这并不是他有什么天才,而是季老将凡俗果决地关在门外,守着眼前的书,排除杂念,用心求索,专注眼前,细心研读,终成一代大家。身为大学者,他在自家小屋中平淡度日,几乎不参加什么社交活动,当人们走过他的房子,就会感受到一种宁静中的执著。 排除杂念,专注眼前,更是一种内心的坚守。 无论戴摩西尼还是雨果,他们不只是为了成为演说家,写成惊世之作,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对事业的一份坚守,对生命意义的一份坚守。人生在世,也只有内心拥有一份神圣的坚守,才可能有一番作为,有一番成就。孔子求仁,孟子守义,老庄取道,墨家兼爱……凡此种种,在乱世中而始终不改内心坚守的人,历史证明他们是智者,更是圣者。现在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惑,时时将我们包裹,谁能将周遭的一切杂乱轻松抹去,谁能专注于眼前的探索和内心的追求,谁也必将走向事业的成功,收获内心的丰盈。 面对诱惑,排除杂念;坚守目标,专注眼前。成功和幸福,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们! [评语] 本文采取独句段的方式,将三个分观点呈现出来,使得文意明晰,深入。本文在行文中,立足命题提供的原材料,而又恰当地拓展到杨振宁、季羡林等材料,丰富了文章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