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太极拳,我体会“一身备五弓”很重要。在内外合一的总则下体悟五弓合一,太极拳架将愈加气韵饱满、优雅大方。犹如玉树临风,八面支撑,使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特点落到实处。 一、“一身备五弓”之所谓五弓是指:身躯一张弓,两臂为两张弓,两腿为两张弓,合为五张弓。其中“身弓”,以腰为弓把,颈椎和尾闾为弓梢;“弓臂”是以肘为弓把,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腿弓”是以膝为弓把,尾椎和尾闾骨为弓梢。太极拳著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很形象的描述了“一身备五弓,五弓合一”的境界。一弓张则其余四弓无有不张,一弓静则其余四弓无有不静。五弓之内劲传递必须整体如一,犹如一张弓,弧形走化,蓄发相变,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完整一气,劲聚一处(劲点),行程全身协调同意的“整劲”。其中,身弓处于五弓的中心位置。身弓备,则腰部柔韧,中定而下沉,起中驱主宰作用;腰脊一转,而周身皆动,缠绕运转,顺遂无滞。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的“命门穴”可谓为全身的弓把所在,是太极拳的原动力所在,是身弓的关键,太极拳运行中必须始终贯注。 二、“五弓合一”依仗缠丝劲实现 太极拳全书中述“就是在一动百动的要求下,动作时掌心由内向外翻或由外向内翻……”,“由于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脊”。三者整体协调,一动百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空间曲线。以意气引导“张弓”、“放箭”的是螺旋缠丝劲的运行,并在各个层面形成圆转的太极图,而身躯及臂、腿即形成饱满的如弓状态。在“五弓合一”的状态下,必然是一种合力,是技击方向力与自身螺旋缠丝劲的合力。拳界老前辈顾留馨讲解缠丝劲时举了一个例子说,“犹如子弹通过枪中的来福线后,当它运动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形的运动路线”。由此可见,是一种肢体与意气饱满度的形象比喻,在行拳中,实现一种饱满的汽运状态。 三、“一身备五弓”须体现“刚柔相济”的原则 理解“一身备五弓”,要防止把身体始终绷的很紧。要坚持太极拳的根本原则“刚柔相济”。用弓来比喻,是强调外形饱满如弓,而更重的是强调浩气内存。要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蓄中有发,发中有蓄,蓄发相变。每站一势,须自省五弓是否俱备,五弓是否合一,是否形成既能“八面支撑”,又能“八面转换”的蓄势。八面支撑是稳固厚重,八面厚重是虚灵圆转。 在套路练习中掌握“刚柔相济”,其刚与柔是互为消长、蓄发相变的。拳谱说的“柔行气,刚落点”其意在于运行过程中要松柔地将内部劲力动态地传递向落点,至落点发劲,则表现为刚性。犹如软皮鞭甩出去,皮鞭在空中的呈现是一种柔韧的状态,劲至鞭端落点表现为刚性。 太极拳是“积柔成刚”,“常求柔软于外,久之自得坚刚于内”,学拳最难的是求柔。要真正懂得“有心求柔,无心成刚”的辩证道理。在我十几年对“一身备五弓”的研习与体悟中,得出刚与柔的掌握,须在“似有似无”的“有无之间”去体察,须知“运动轻灵与贯穿,神气鼓荡与内敛”,这是把握“一身备五弓”状态的精神实质。 我虽八十有三,却不觉老态,非但体质健好,参加各种大赛获得二十五枚金牌,感受到一种经历的乐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