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与心理健康》第二十五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昵称32229807 2019-04-1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它出现在天地之前。它无声无形,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循环运动永不停止,可以把它当做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我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名字,就先称它为“道”,再牵强地给它起个名字叫“大”。“大”会运动发展,发展下去就会走向极盛,走向极盛后又要返回到原处。所以说,“道”有“道”的规律,天有天的规律,地有的规律,治国也有治国的规律。天地间有四种主要规律,而治国的规律只是其中之一。社会要效法地的规律而发展,地要效法天的规律而运行,天要效法普遍规律而存在,普遍规律要效法自然规律而恒久。

“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始祖。但生物之后,它仍蕴涵于万物之内。它是“生生之本,化化之根”,是生天生地的始祖,众生之父母,万物的根蒂。人应效法地之至公的自然之德,地应效法天无不覆的无为之道,天应效法大道虚无清静的真一体性。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在讲一个关于道的故事,但这不是个普通的故事。普通故事都有长有短,无论长短都会有个结局。而这个道的故事,却无头无尾,就是说既没有肇始的因,也没有可期望的最终的果。

或许,作为故事主角的道,本身便既是宇宙万物的因,又是今日以至不可胜数的未来种种的果。所以,尽管道惟恍惟惚,令人难以捉摸。但是,作为一种投射,我们仍然可以从天地人运行的蛛丝马迹中,感知到道的确实存在。

芸芸众生正如丛林中奋发向上的树冠能吸收到更多阳光的能量一样,我们只有开阔心胸广远视野才能从老子的故事中感受到更多道的真谛。这是个由低到高的台级或境界,由己察人再反照自己,进而识得社会;再进而由识得地上万物而悟天得道,再返照自然。

所以首先认识自己,正是闻道的必由之径。现代科学已经把肉体因何生又缘何死讲得非常透彻,但是,关于人的精神或灵魂的来络去脉,对当今世界而言依然知之不详。

我们当然可以说,所谓的精神或灵魂只是肉体大脑的一种功能体现而已。但它是如何体现的呢?又何以令有人安澜、令有人惶惶不安呢?

对这个问题人类或已关注数千年,但多数人一直恍恍惚惚。如果有一天能耐着性子听老子讲故事时,或许会有微光乍现。灵魂不再飘渺虚幻,尽管仍然若即若离。

灵魂更为核心的表现,或许在于思维中枢的精神生活。它脱胎于动物,但正是这种内在的质变使人超越动物而成为人,这便是思想。思想的实质便是对自己的应然与客观必然的种种权衡。

动物也有应然与必然的冲突,但动物有的只是被动本能的驱使。惟有人才有思想的意志,既生存于这种不可克服的冲突中,又有可能清晰地意识着并试图减少这种冲突。

思想或许没有终极的界限,但必有产生的肇始源头。世界上所能获得的一切信息,和我们自身肉体与审美感受共同构成着我们思维的总源头。

略微复杂的是,我们内在思维力度的局限常常无法分辨外在思想源的智慧与荒谬。在面对自身与环境的冲突时,在平衡短期与长期的损益时,我们的思想抉择和灵魂表现却全然不同。因此,我们的灵魂最终被塑造为或圣贤或魔鬼或蜉蝣。

说某人是行尸走肉,其实说的便是固化了的思想放弃任何新想法的渗入;说某人圣德睿哲,其实在说其思、言、行自然而然地在与时俱进中保持着身心安泰;说常人庸庸碌碌,其实在说尽管我们有思想,但实际言行却违心地与所谓的潮流保持一致。

平庸意味着或无奈、或苟安于灵魂与肉体的分裂,常人多分裂,所以多平庸。所以老子感叹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老子所言的圣人,圣人的天趋近于客观的天,圣人的地近似于万物生存依赖的地,圣人的道便是思想与真知前趋后迎的道,圣人的灵魂便是肉体、审美与思想三位一体的和谐互动。

我们平常人则大为不同,常人的思想是僵化的,一如我们的肉体筋骨日趋僵化一样。

灵魂的渺弱决定了我们天的浅近,受拘于利害得失的思想禁锢着我们地的狭隘。我们的道便是我们身不由己的随波逐流。

道是永恒的变动循环,天如是,地如是,人也如是,差异只在于节律不同而已,或朝生暮死,或者沧海桑田。

道是有轨迹的,一如我们思想的塑造是有轨迹的一样。平庸便是止步,悟道便是不断循环。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常常坐在石阶上观赏蚂蚁和牧羊犬。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自然之物有那么大的兴趣?德谟克利特说:“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学生,智者更不例外。我们从蜘蛛身上学会了纺织,从燕子身上学会了建筑,从百灵鸟身上学会了歌唱。”东西方哲学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下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之下,我们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顺”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顺其自然”。

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知自然之道,审时度势,不强作、不妄为;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

王阳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对“顺其自然”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即摈弃私欲、顺天应时、以无为的心态去有为,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

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当时肆虐的水害,大禹的父亲鲧沿用先人“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想通过单纯的“堵”来抵抗,但堤坝总不敌力量巨大的洪水。

大禹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方法,从低处取土石增高山坡,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以疏浚水道,千方百计引导洪水,使之归泽入海。

大禹“顺”的智慧,终于换来百姓生活的安宁。

这也就是“道家让人想得通”的道理,想得通的前提就是顺,顺应天时,顺应世事。

人生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所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调理心态,坦然面对,顺而通变,顺而通达。像水一样通而无碍,总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或发挥作用的形式,这样既顺应了时事也是顺了自己的心。

如《云笈七签》所说:“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有了这样的人生智慧,无论生活顺逆,都能做到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都是要求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摒弃妄念,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如果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人心自然能够“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

对于净化人心,老子主张寡欲和自然。

所谓寡欲,即抛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特别是那些不正确的欲望。相反,对于那些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静与社会和谐等正义之事,要积极作为、深入实践。

强调自然,就是要认识到世间万物始终是在一种自然而然、不自而然的状态中和谐有序、周而复始地运行。

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树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持守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由此获得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

这既是当代社会人们心理培养的方法和目标,也是体现《道德经》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