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在北京某著名互联网公司工作,她工作的“悲惨经历”是这样的:2015年7月从英国留学回来,八月入职该公司,年底因为试用期没过(说实话,六个月的试用期其实已经违规了,但相当多互联网公司都是这样),没有年终奖;第二年,领导说因为公司“困难”,我这为朋友所在的部门带头响应,取消部门年终奖,只发了一千块钱过节费;今年因为公司更加“困难”,于是部门更加积极响应,先裁员一批,依旧取消年终奖,然后在年会上,创始人在一个偌大的体育场中,当着公司几千人宣布:全公司取消年终奖……于是我这位朋友工作三年,一次年终奖也没有拿到过……
我就问她,去年你们公司老总真的就在年会上当着大家的面说年终奖取消了?这么勇敢?开年会的那么多人不怕有人嘘他啊?
她说没有啊,完全是一种秩序井然一致拥护的气氛。
我说怎么一体育场的人都这么怂啊,真是四千多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都欺负你们欺负成这样了,还不嘘他一两下。我跟你讲这种场合吧,就缺一个带头的,尼玛这要我三年没领到年终奖,肯定他一说完我就在现场“吁————”起来。到时候整个体育场四千多人纷纷鼓噪,定叫他XX小儿夺路而逃,不敢夜啼。
她说真不敢啊,这要是起哄会死的啊。
我说你怕毛啊,起个哄犯法还是犯罪啊,怂什么啊,要不我给你唱个《咱们工人有力量》?想我们无产阶级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把红旗插遍世界,让国际歌响彻全球;多少次游行换来了双休日和八小时工作制,多少次起义换来了最低工资标准,多少次罢工赢得了基本社会保障。结果到了你们这些不争气的“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不给加班费,成;明日不给年终奖,成——只求得一夕安寝,真是可悲可叹。
当然玩笑归玩笑,我帮她分析了一下当今办公室白领阶层所遇到的困境。我说首先你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们就是一群任人宰割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别以为喝了几杯星巴克、吃了几顿网红餐厅、去了几趟东南亚就以为自己是小资产阶级了——这都是消费主义的幻象。成为资产阶级的必要条件是拥有生产资料,你们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吗?本质上来讲你们这些办公室白领还不如卖煎饼果子的大妈在阶级成分上地位高,人家那个煎饼摊好歹是自己的生产资料。别看什么小米啊,京东啊,百度啊,这些公司听起来高大上,但你们的工作性质抽象一下就是个PPT纺织女工,就是一个流水线的螺丝钉。先摆正自己的位置,再去想自己应得的权益。
本质上讲年终奖是一个伪概念,本质上就是劳动者的绩效奖金。而把传统按月发放的绩效奖金集中到全年发放,是一种资本的逻辑:一来可以节省成本,二来可以把风险转嫁给劳动者。前者好理解,人事财务都是成本;同时钱不发躺在公司账上也可以用作收益可观的资本增值。至于风险转嫁,首先是增加了劳动者跳槽的机会成本,许多人忍着这份工作就是为了年底拿年终奖,一旦中途跳槽这比本属于自己的绩效就为公司做“贡献”了。租房市场最热的是过完年回来二三月份,就是因为大家都倾向于这时候换工作。同时,年终奖也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就以今年的影视公司为例,目前据我了解很多大影视公司年终奖状况都不容乐观(有的直接没有了,就给过节费),因为追缴了很多税,大多公司一年下来都是亏损的。但是,在今年暑期之前,这些影视公司是赚到钱的,在下半年亏回去了之后,本应属于劳动者上半年的绩效奖金也给对冲进去了。甚至更有一些公司,把当年的年终奖放到第二年六月发放,就是拿了再跳槽至少也是“白干半年”,怎么都是公司划算。至于那些特意在年底裁员的公司,更别提多恶心了。所以说公司管理上很多东西,虽然非常隐蔽,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一条明晰的“资本逻辑”而非“劳动逻辑”。
我这位朋友说,在开年会之前,各部门中层都给所有员工“打过预防针”,有的就直说今年就不发年终奖,但是我们部门会把绩效奖摊到每个季度发,大家别有怨气;有的就是暗示无论咱老板说了什么,你们要有意见好好憋着,不然小心开完会找你麻烦。我讲公司中层是一个很有趣的群体,我在《生而贫穷》第二章里画过这么一张图: ![]() 这张图不光可以理解社会分层,还可以理解公司分层。公司的中层就是拥有一些优秀的特质,被提升的基层工作者。这些优秀的特质既包括出色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也包括能够很好传递公司的价值观,成为合格“洗脑”执行者的人,就是如上图所示的“传教士”人群。
这张图的启发来自于美国一位叫高德的作者创作的《洗脑术》一书,我一直在探究这位作者的身世,但是网络上太多焉语不详的信息真真假假无法判断,这位作者也没有其他的著作流传。对外宣传称他是FBI前探员,但我对此持保留意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跟高德地图没有关系。如何理解这些所谓“传教士”的作用,这句名言可以说明一切:“上帝的奥妙并不在《圣经》里面,而在神父的身上。”从理论上来讲,这些公司中层跟公司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雇佣者与高级打工者的关系,资本家他们是摸不着边的,但是这种晋升感让他们有了一种“伪资本家”的仪式感,于是就真正的产生了“主人翁意识”,替资本家积极传递公司价值观。在任何一个大公司中,总有人跑过来语重心长地告诉你:
“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干活,车子和房子都会有的。你看XXX,工作X年就付了首付”
“努力工作,然后你就会像我,成为部门主管,出差商务舱,住五星级宾馆”
“只要有志气,肯为公司付出,公司不会亏待你们这种人”
“不要问你能从公司得到什么,要问你能给公司奉献什么” ![]() (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公司话束”) 这就是一种价值观输出的模式,毫无疑问是利用了劳动者的弱点,有利于公司而不利于劳动者的意识形态。“我该怎样站在金字塔顶端”“要如何实现阶级晋升”这是底层人共同的问题,每天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让自己更上一步,摆脱现在的艰辛生活。“你该怎样爬上塔尖?”这是“传教士”正在告诉你的问题,他们会制造大量有组织的信息对底层的普通人进行洗脑,让你相信按照某种方式,你能“赢得一切”,前提是遵守他制定的秩序,实现他所要求的某些目标。
基本上所有大公司都有这种类似的价值观规范,而隐含在其背后的,则是对劳动者的剥削与压迫。“进入我们公司,就是奋斗者了,不奋斗,毋宁死。只有奋斗,才能在公司里生存下去。来,把这份《奋斗者协议》签了,自愿放弃一切年假和加班费——我们奋斗者不需要这些。”——猜一猜这是哪个公司的做法?你说作为一个刚找到工作的应届生,你敢不签这种协议,敢不“自愿”放弃所有年假和加班费么?
我给她讲,其实成为公司中层、一定程度的晋升,其实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你想想一个中层管多少个基层,那么多基层有多少人能晋升?就跟年会抽奖一样,看似奖品如此丰厚,每年社交网络上都在羡慕这家羡慕那家年会奖品好,但是真正能抽中一二等奖的人有多少呢?说白了都是分母。然而光鲜亮丽的分子跟了分母们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只要努力,早晚会抽中特等奖的”。这跟晋升一样,就是一种鱼饵,为的就是用公司的价值观规范你,用一种虚无缥缈的愿景让你自愿去接受这一切。
她说不要提年会抽奖了,连着三年没有年终奖,三年年会抽奖也没有抽中过,心态崩了……
我说你连年会抽奖都抽不中,还不如嘘他两下,最起码心里爽啊。
她说我要是嘘了老板,肯定就得离职了吧,但是圈子就这么小,几家公司的人都是互通有无来回跳,这事肯定早就传开了,离职了我也找不到工作,哪家HR敢要我呢?
我说你这说的很有道理,快要触摸到事情的本质了。其实现实社会就是这样残酷,全世界无产者们联合起来还遥遥无期,但是全世界资本家们早就联合起来了。早期的工人运动领导者们,也就是传说中的“刺头”,也是在各大工厂主“挂上了号”,“一经革职,永不叙用”的。所以早期的无产阶级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