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许多医家、名人留下经典之作。在中医眼中,不少经典中蕴藏了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和治病良方。从本期开始,我们和当代名医们一起重读经典,挖掘深藏其中的养生妙法和精髓。 首期,让我们一同领悟医圣张仲景的养生智慧。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除了对医术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张仲景本人在养生方面更是身体力行。(摘编自《三晋都市报》《北京晚报》) 适当减少饮食能促进病愈 中医历来讲究饮食和养生相辅相成。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提出了“损谷则愈”的思想,即适当少吃有利于疾病痊愈和康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赵艳举例说,比如患者病刚好,脾胃虚弱,如果强求多吃、补养,反而会加重病情。再比如肠炎腹泻经治疗后,此时患者大多腹中空空、身体虚弱,如果敞开肚皮大吃一顿,往往会造成再次腹泻、病情反复。在现实生活中,“损谷则愈”提示我们要注意饮食有节,小儿、老人、胃肠弱的人、病后初愈者尤其要做到少吃肉,少吃补品。 普通食物也能是治病良方 张仲景很推崇食疗。他认为,在春季食疗养生方面,主食应选用“甘凉”性的小麦加工成的各种面食,再配食一些米粥;副食主要选用“辛甘之品”,如葱、韭菜、胡萝卜、花生、白菜、鸡肉、猪肉等。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食物调护方法近百条,涉及的食物都为日常餐桌常见品种。千古驱寒第一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张仲景创制的。日常做法为:取当归30克,生姜60克,羊肉750克,葱30克,黄酒50毫升,盐15克。将羊肉切块焯水备用,当归清水洗净,葱姜切片备用。羊肉、葱、黄酒、当归同放砂煲内,加开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1小时左右,放盐调味后即可食用。适用于血虚、阳虚体质的人群,常表现为神倦乏力、头晕、心慌、怕冷等,亚健康或健康人群可用作日常食养保健。 张仲景还是饺子的发明者。他辞官回乡,看见很多老百姓的耳朵都冻烂了,还有的因伤寒而死。他研制出一个御寒食疗方,叫“祛寒娇耳汤”。张仲景吩咐人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药材等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分给每人一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再也没人得伤寒。大家模仿制作并传了下来,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很多食疗方如今仍在用 原北京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主任医师贾海忠通过研究发现,张仲景还喜欢用药食同源的药物来调治小毛病。比如张仲景发现了一种药食同源的药物,对于止咳有奇效,这味药也被冠以“嗽神”之称,就是五味子。如今,不少中医师还会用到相关的方子,如五味子干姜饮。取五味子5~10克捣碎,放入干姜5~10克(鲜姜20~50克),煮水代茶饮,每日服3~4次。 张仲景还用了专篇来讨论心绞痛(书中称胸痹)的治疗。其中,食疗方瓜蒌薤白白酒汤最有代表性,既可作为药物,又可以作为食疗。取瓜蒌60~90克,薤白60~100克,白酒(实为低度数米酒)1000毫升,三味同煮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