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商代的车马仪仗规格、周代的礼服颜色款式是最正统的,换言之是最有利于稳固国家统治地位的。孔子最念念不忘的“克己复礼”,恢复的就是周礼。周代是中国奴隶制最为完备的时期,很多制度包括冕服在内的服装制度都是在那时建立的。因此,孔子在这段话中强调的是用夏代的历法,坐商代的车子,穿周代的礼服,奏舜时和周武王时的音乐。这是一种定调的理论,这种舆服规范从《后汉书》开始被详细记录下来,并开宗明义地讲清为什么要在史书中专设一项《舆服志》。 目前可见到,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最早的《舆服志》是《后汉书·舆服志》,系统记载了汉代车旗、章服、冠履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具体款式等,此后《晋书》《南齐书》《旧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中都设有《舆服志》,《新唐书》设有《车服志》。可见中国正史中,有十个朝代的车旗服御制度是非常完整成熟的。 舆,原指车厢,后引申为车。《老子》中提到:“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即是以船与车并提的例子。服,即为衣冠。《书·皋陶谟》中说:“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绣绘日、月、星辰等“图案”的礼服常被称为“章服”。所以“舆服”一词实际上就是车乘、章服、冠履以及仪仗所用旌旗和车队装饰的总称。翻开中国历代史书中的《舆服志》章节,我们不难看到,《舆服志》不但记载着具有国家礼仪意义的车旗与衣服的形态,还带有明显文化意味或纯装饰性的花纹,而且还记载着这些衣服形态与花纹如何与穿戴者的社会等级相对应,并指出在何种礼仪或环境下使用。历代《舆服志》是二十五史(或说二十四史加清史稿)中的重要章节,可作为我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服饰艺术和舟车制造技术的重要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