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海中邂逅“绿古董” 它们还被赋予了这些寓意?

 闻诗人 2019-04-15
    进入农历三月,各色春花就像赶集一样热闹,它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拨又一拨地展露芳容,继 桃花、樱花、玉兰花逐渐凋谢后,紫藤花、海棠花、杜鹃花及牡丹花等又纷纷登场,让人应接不暇。

  1
  它们频现古诗词中
  原来还有这些寓意

  在我国传统的园林花木中有“蔓木四品”,即紫藤、凌宵、忍冬、葡萄,它们也被称为四大藤花,紫藤居其首。因适应性强、可塑性好,能与篱墙、廊架和假山等很好地搭配,起到不俗的装饰效果,所以紫藤又有着“天下第一藤”的美誉。自古以来,紫藤就颇受人们青睐,还频现于诗词中。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紫藤树》,全诗短小精悍,集花、叶、香、美等于一体,尤为生动,是以紫藤入诗的名作之一。
  唐代的白居易是位爱花人士,他也写过紫藤,其“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一句颇具画面感;宋代苏轼的“石上生紫藤如龙蛇,枝叶如赤箭”则巧用了比喻手法;“寂寂青山一鸟啼,紫藤花落午风微”是明代杨基的内心感受,他以动写静,以有形话无形;从明代王士骐“手种藤花大可围,暮春小圃亦芳菲”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种下的紫藤已开花,小园里一片芳菲景象,美不胜收……
  古人喜欢紫藤似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紫色的推崇,这从《神童诗》中的“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还有像“紫微星、“紫禁城”、“脱去青衫换紫袍”等也都为人所熟悉,紫色也是传统的富贵色和吉祥色,花开时紫色浓郁的紫藤也被古人赋予了“紫气东来”的美好寓意。
  与紫藤花一样,海棠花也是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以花姿优美、花色娇艳而著称。
  众所周知,李清照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说的正是海棠,其实早在唐代,韩偓在《懒起》中就有“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诗句。历史上,海棠花有着“花贵妃”、“花中神仙”的美誉,它也经常与玉兰、牡丹等“组团”,一起形成富贵华丽的园林景象,呈现出“玉棠富贵”的美好意境。

  2
  画家笔下的“宠儿”
  还绽放在玉石和邮票上

  除了被写入诗词外,紫藤和海棠也都是历代画家所钟爱的题材。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紫藤就出现在画家徐熙的笔下,明代的《紫藤白鸽》、清代的《紫藤白头图》也都是画紫藤的精品。
  在南京我们还能看到清代画家倪田的《紫藤鸡群图》,画面上光色浮动,紫色的藤花低垂,与鸡群相映成趣,意境清新而富有野趣。
  相传明代的唐寅曾绘有《海棠美人图》,并题有“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的诗句,也是依据了海棠花和杨贵妃的典故。
  现代美术教育家、画家陈之佛曾久居南京,紫金山记者在他的画作中也看到了海棠花的身影,清新俊逸的画面中充满了笔墨趣味。
  紫金山记者还发现,一些古代器物也会以海棠花作为纹饰,在一件金元时期的玉佩上,七朵海棠花缤纷绽放。器物独具匠心,采用了透雕的表现形式,纹饰造型尤为精美别致。
  除了前人画作和古代器物外,美丽的海棠花还绽放在邮票上,中国邮政曾于2018年春天发行了《海棠花》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展现了“楸子”、“西府海棠”、“河南海棠”、“三叶海棠”四个品种,邮票的整体背景淡雅,以传统工笔画的技法让海棠花开典雅,跃然方寸。

  3
  花海中有“绿古董”
  在南京的春天里邂逅

  春天里,紫藤花、海棠花等正以美丽的身姿扮靓着城市。
  现在,如果你漫步在老城南的一些地方,远远就能看到被紫藤花装点的建筑。在边营附近,一片紫色的云霞浮现小巷内,又如紫色的波浪在风中荡漾,近看则像是一串串风铃摇曳于花架上,蜂蝶则穿梭其中,看上去既奔放又带着几分含蓄内敛,不时引来路人驻足。
  紫金山记者又来到被称为“金陵第一园”的瞻园,在静妙堂旁,有着310多年树龄的紫藤老干虬枝,盘根错节,显得古拙苍劲。记者看到,棚架的绿叶间藤花高挂,素雅可人,虽不算密集,但在苍老枝干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别有一番韵味。
  据了解,这株紫藤为清代所植,被列为南京市一级古树名木,是难得的“绿古董”之一!
  其实,瞻园里的这株还不是城区紫藤界的“老大哥”,与郑和公园里的相比,它只是个“小弟”!在位于太平巷的郑和公园里,紫金山记者远远就看到了这株紫藤“老寿星”,据了解,它最粗处的直径超过了100厘米,主干则达20余米,其树冠硕大,犹如一条巨蟒盘于长廊上。这株紫藤同样名列古树名木,编号826,树龄达600年以上!这个时节,藤花已装点在古老的枝蔓上,在公园内分外醒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