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下朋友圈,发现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也就是关于《伤寒论》中症与证字问题。这个问题相当要命,当然我不是专家,只能谈一下我的愚见。 个人认为症属于症状,是属于病人自我感受,如是寒、是冷、是热等等。而证是去通过询问的方法去证明病人自我感受的真实性。因此通常情况下,症与证都是症状,如同头疼就是头疼、咳嗽就是咳嗽,但总会有很多意外发生,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 在《伤寒论》原文中,标题写的是“病脉证并治法”,这里用的是证而非症,为何这里用证而不用症? 因为这个证是说能够帮助医生诊断的客观指标,如同西医化验单。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病人来看病,说自己发烧,一摸额头,不烫啊。就问他,你为何判断自己发烧了,说自己量了体温计,显示有38°,身体也没啥不舒服,就是有点担心,所以过来看看。这些未经过考察的症状,属于症,而考察清楚以后确定就用证。 所以仔细读《伤寒论》就会发现很多奇怪的证,如大下之,无汗而微喘等证,这些都是仲景先生诊断后的结果,即证。而我们在实际运用时总得问问是否有腹泻史、是否吃过泻药等等病史。 二 有次一个人来问我,病人具有口苦、咽干、目眩标准小柴胡汤证(与书上记载一模一样),为啥用了原方以后症状加重了?我想了想主要原因在于《伤寒论》中记载的是证,而病人表述的是症,在这个案例中,证与症是不画等号的,也许这个病人具有目眩多年的病史,属于内伤而非外感,所以吃了会加重。所以《伤寒论》里面很多地方说误治,如桂枝汤证,服用桂枝汤后病加重了,其实就是其中某个证与症没有画等号。(中医里叫阴阳变化之机) 从这个侧面来说,证与症之间就是医患沟通关系,医生要从病人给出的信息中独立思考、分析、怀疑、验证、判断,而非照书抓药(现代叫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有效的都是证与症画等号的) 那对于“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其实在后世医书中有答案,比如心脾两虚用桂皮汤,有咳嗽加苏子、紫菀。《伤寒论》中,桂枝汤加厚朴、杏子,这个就是随症治之。 |
|
来自: 为什么73 > 《玉堂-岐黄-抱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