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智力因素

 我爱你文摘 2019-04-15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发表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同时,在未来社会中,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在会考高分上,培养创造力比培养学生考高分要重要得多。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学会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

    简介

    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内容

    由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那些个性心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有:

    1.兴趣与爱好;  

    2.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  

    3.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  

    4.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5.自信心与好强心;  

    6.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7.高抱负;  

    8.焦虑。

    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提升孩童智力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概念的提出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很明显地涉及到动机、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西方,夸美纽斯强调“对于儿童说来,对于使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偷快的那种东西产生了某种兴趣,那么,它将能促进身体健康和智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 Alexander)在1935年发表的《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提“非智力因素”。1950年,韦克斯勒(D. Wechsler)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是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开始的标志。1983年2月11日,我国《光明日报》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