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财经特约作者:肥皂大叔,互金专栏作家 奔驰一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是“高大上”。有句话说的好,开宝马、坐奔驰。奔驰汽车不仅仅是开着舒服,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尤其是中高端人士,出去商务洽谈,开个大奔去倍有面子。就连现在的同学聚会,都变成了“豪车炫耀”聚会。有钱的自然而然开车去,没钱没车的租车去。 汽车,从属性上说是资产、动产。对一些特殊群体或者中高端人士,汽车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 那么,汽车对于金融来讲意味着什么呢?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汽车金融或者是消费金融中,汽车只能说是一个工具,一个能够让金融赚钱的工具。 一、坐在引擎盖上的“痛哭”牵扯出了金融服务费 能够逼得一个女孩子坐在引擎盖上“蛮不讲理”。从事件的发展来看,确实是因为4S店蛮不讲理。 陕西西安的一位女车主以66万的价格买一台奔驰CLS轿跑。3月28日,新车还没开出4S店院子,就发现车辆发动机存在漏油问题,于是要求退款或换车。但几番争论之后,女车主被告知却被告知无法退款也不能换车,只能按照“汽车三包政策”更换发动机。目前,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此事。 然而,事情的焦点在于。女车主在买车过程中,被4s店以低息引诱开通奔驰金融,还被迫交纳了1.5万“金融服务费”。根据被曝光的录音整理发现,女车主质疑自己在购车环节中被收取了1.5万元“奔驰金融服务费”,但自己并不知服务在哪里。 此外,令这位女车主生疑的是,4S店的销售人员告诉她只能扫描微信二维码,随后该笔资金流入一微信私人账户。双方僵持二十分钟左右,这位女车主完成缴费后,自己只收到了收据没有发票。 一石激起千层浪。隐藏在汽车里的金融服务,通过在引擎盖上的无奈痛哭而曝光。 二、金融服务费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金融服务费从金融业务角度来讲是我向你提供了金融服务,然后根据金融服务为依据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就是说,前提我是向你提供了金融服务。那么金融服务包含什么呢?我们常见的一般是在贷款、分期购买、赊销、租赁等这种产生了“借贷”行为的金融服务。 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金融服务费是以金融业务为基础收的费用。那么,在这个事件中有没有金融活动?答案是有。 我们先看这个事件。买车人在购买奔驰的时候,本来是想一把付清。说白了就是我有钱,我直接全款提走。但是,在买的过程中4S店称奔驰金融贷款利息低,用各种方法“引诱”自己使用奔驰金融。 本来想直接买,但是现在改成了“贷款买车”。先交了部分的首付,然后每个月还款一定的额度。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出现了金融业务,贷款买车分期付款。说到底,就是买车人分期买了一辆奔驰车。 所以,买车人即是消费者又是借款人,已经符合了“消费金融”的定义。然而,出现问题的不仅仅是车辆质量的问题,还有买车人质疑的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取的服务费问题。同时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侵害借款人的权益。之前,曾在文章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消费金融的消费者不仅要保证消费者购买到的物品货真价实,还要保证消费者在金融业务中的自身利益不受侵害。 三、三大质疑,金融服务费能否在阳光下? 第一个要质疑的是,在这个事件中,为什么4S店强力“诱导”买车人“贷款”买车。根据蓝鲸汽车的报道:4S店收费有很多乱象,金融服务费就是4S店的收入,几乎成为行业“潜规则”。现在的整个汽车市场,卖车无利润,变相套现金,成为了一种畸形发展的模式。 其实,受到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汽车市场并不像之前那样的火爆,虽然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需求仍在。但是,整个的新车价格确实越来越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买车并不再是一件难事儿。汽车厂商、经销商也不断推出不同价位的新车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同样,价格也随之降低。 在新车价格不断降低的当下,4S店难以用价格差异来获取利润,而是通过“衍生品”金融来获取利润。说白了就是我卖车现在不挣钱,做点汽车金融,如果是消费者分期买我挣点金融上的“利率差价”。这,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大多数汽车经销商、汽车金融的必然选择,从一定程度上汽车金融带来的收入成了“主营业务收入”,这确实是一种畸形发展。 所以,4S店的销售人员,“诱导”消费者进行汽车贷款。 第二个质疑,金融服务费算什么?在这个事件中,买车人付完首付款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奔驰金融,还被迫交纳服务费1.5万,对方还要求把钱转至一个私人账户,并且没有发票。交完这笔服务费,才接着为她办理后续业务。买车人声称一定要代表广大消费者为这笔费用讨个说法。 问题来了,这笔钱为什么要转到私人的账户中? 刚才我们提到,在整个业务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金融业务。收取一定的金融服务费也是合理的。但是,不合理的是,并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要收取这一项费用,而且这项费用并没有随着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合同收取。 一般来讲,“贷款买车”、分期购买,都要有一定的合同。这个合同可以说是金融合同,消费者需要通过这份合同了解首付比例、还款方式、还款期限还有费用。这份合同一直以来没有曝光,金融服务费的支付方式到底是通过合同约定打到固定的账户上?还是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转给私人? 那么,转给私人账户上的金融服务费算什么?收款人到底是谁?他的真实身份是4S店的销售人员还是提供“车贷”的业务员?还是二者本身就混在一个主体中?这里面存在着较大的疑问。 第三个质疑,金融服务费该如何界定? 从金融业务角度来讲,金融服务费好界定。在传统的借贷业务中,借贷双方发生了债权关系,债权人向债务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确实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现阶段很多互联网金融形式的借贷,消费分期,以及此次事件中的汽车金融都涉及到了服务费,而且是先收钱。 那么,先收金融服务费算不算变相砍头息?如果金融服务费先收取,那么视同于借款人(买车人)先交纳了一定的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先给钱,再贷款。在2017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办《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禁止从借贷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以及设定高额逾期利息、滞纳金、罚息等。然而,现在的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市场依然出现了“巧立名目”,在消费者购买商品前,先收费的情况。 所以,界定金融服务费到底是什么?是整个事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此次的奔驰车维权事件不是一个独立事件。这里面不仅包含着汽车质量的问题,还有汽车金融带来的“黑暗面”。现阶段,汽车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很多汽车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以及线下的4S店开展业务,不仅有新车的贷款、分期买卖,还有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的市场早就是一片红海,4S店、汽车金融平台从中扮演的角色也千差万别,有的是汽车经销商自己成立的金融公司放款,有的是汽车金融平台和经销商扮演“助贷”角色,资金来源于银行。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通过此次事件,规范汽车金融的发展,切实的保护消费者(借款人)的合法权益,让消费者在汽车里笑,不要在引擎盖上哭。
|
|
来自: 笑谈人生iavo6h > 《经济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