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中的抗瘤卫士之败酱草

 一水易人 2019-04-15

败酱草为我国传统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败酱科草本植物黄花败酱、百花败酱的干燥全草,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等地,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

败酱草临床应用临时悠久,如《本草纲目》在“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病,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其性微寒,味辛、苦,入胃、大肠及肝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疗肠痈、肺痈、疮痈肿毒等。

1.肠痈、肺痈、疮痈肿毒

败酱草苦泄辛散,性寒清热,主入大肠经,有清热消痈之功,为治肠痈要药,兼治肺痈及各种疮痈肿毒,常与大血藤、牡丹皮等配伍使用。研究表明败酱草能增强网状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促进抗体形成, 提高血清溶菌酶的水平, 从而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故败酱草对于各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胃肠炎、妇科炎症均有作用,辨证属实热证者,均可选用。

2.抗肿瘤

因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很早便已被学者推测出具有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败酱草及其有效成分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 使肿瘤细胞主要受阻于G0/G1期, 导致S期细胞减少, 使参与分裂的细胞数减少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此外, 还可能与提高免疫功能、抗氧化及抑制肿瘤细胞血道转移有关。故各种肿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辨证属湿热证者,均可选用。

喜欢请点击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