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君仁臣忠”?管理者的学问

 昵称535749 2019-04-16
头像

华人国学

华人号

2019-04-15 23:02 阅读:1.3万+

华人国学

编者按:根据孔子第75世孙孔海钦教授讲座音频整理,内容:君仁臣忠。

时下的人们,提起传统文化,有的称赞有加,有的微词颇多。究其原由,多是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且多误解、曲解、恶解。谈起君仁臣忠,更是气愤见青筋。俗话说,无知者,无畏。


近百年,国学受到冲击,人人皆知。原本强烈批判传统文化为糟粕者,如今不知安在?被误解的,有的恰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常听人说,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不学,哪知精华与糟粕?学而便知,择善而从,精华就是宝;不善而改,以糟粕为镜、为鉴,自此不迁怒,不贰过,岂非不是宝?

君仁臣忠,就是传统五伦关系之宝,是安邦治国之宝。

何谓君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行己有耻、心存敬畏、公平正义、不伤害社会、不背叛国家、民所好好之、民所恶恶之、举贤选能、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在位时,所取得的成就,人民可以长期得到利益和享受其快乐,是谓仁君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涵及法律和社会规范,主要是处理人与祖先、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准则。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得而食诸?”也就是说:君臣之间,君有君样,能以天下为己任,做好表率,亲民、爱民,端庄、正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臣像个大臣的样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竭力完成上级的任务,把党和政府的爱民之策与人民的需求,高度一致起来,时刻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此种种,皆是君君臣臣。倘若君不君,臣不臣,纵有再好的政策,也难以使民受惠,而使人民误解。倘若君不像君,而尚有诤臣数人,虽上无道,社会依然安泰。倘若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其结果只有一个:礼崩乐坏,民不聊生。

或是有人说:现在没有了君主,也就没有了君臣关系。这样理解,未免狭隘。当代社会,君臣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君,就是领导者,必须仁。臣,就是被领导者,必须忠。


鲁国的季康子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政者,正也。”政治,就是正气、正义、公平。

鲁哀公问孔子:“要怎么做人民才会服从呢?”孔子说:“重用正直的贤人,弃用诬枉小人,人民就会服从。否则,重用小人,弃用贤人,人民的内心就不会服从。”

君仁,则天下仁。在其位,谋其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的胸怀,当无比的宽大。犹如《论语·尧曰》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是尧对禹说的话。也就是说,我如果有过失,千万不要牵连百姓;天下百姓如果有错,那都是我的错。

《群书治要》说:“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英明的领导对三件事感到恐惧:第一是身居高位时,恐惧自己听不到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第二是事事称心满意时,恐惧自己变得骄傲自满;第三是听到天下至理之言,恐惧自己难以做到。

臣忠,即上下为官者,皆一心为民、为社会竭尽全力,尽忠尽责,实现治国安邦之道,则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康。

君仁、臣忠,就是德,是非常重要的官德。《礼记》云:“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

儒家文化倡导忠,但是反对愚忠。道相同,则相谋。道不同,不相为谋。邦有道,则智,兼善天下;邦无道,则隐,卷其才而怀之,独善其身。

有一言可以兴邦乎?孔子说:“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


一个社会,如果是君仁臣忠,那是民族之福,国家之福!

如果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做到了君仁臣忠,那就天地人和,永续太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