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

 经方人生 2019-04-16

六经气化学说是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及其辨证论治规律的一种学说。标本中从化是它的理论模型之一,以往对标本中从化的探讨,或误解其义或浅论辄止,以致对六经气化学说的阐发既不全面,亦不无偏颇之处

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与气化活动规律

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六气、三阴三阳,中见之气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气化活动。

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有关标本中气的论述和天人阴阳相应的思想原理,六经气化学说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或称三阴三阳)是指'人之六气”。六气之名与自然界风热湿火燥寒同它是六经气化活动的中心内容,三阴三阳六气的对应关系是:'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六气生化有序,则三阴三阳依次消长有节.三阴与三阳两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中见关系,即太阳与少阴互为中见,阳明与太阴互为中见,少阳与厥阴互为中见。中见之气的作用是既可协调六气标本的运动变化,又可平衡三阴三阳的偏盛偏衰。

六经气化活动可表现出一个基本规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尤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所谓“从”是由的意思,“化”谓生化也,按照《素问·六微旨大论》“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的提示,标本中从化之理总以阴阳水火为依归。如少阳本火属阳,标亦为阳,太阴本湿属阴,标亦为阴,标本同气,故二经气化从本,从本与从标并行不悖,少阴本热属阳,标则为阴,太阳本寒属阴,标则为阳,标本异气,故二经气化既从本又从标,标本俱从而非偏执一端,至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见,乃因阳明本燥性凉为阴之始,阳明为标是“两阳合明”之义,阳盛而阴微;厥阴本风性温为阳之始,厥阴为标是“两阴交尽”之义,阴极而阳生,参之中气具有协调标本、平衡阴阳的作用,所以二经气化不从标本转而以中气为化,唐容川把阳明厥阴的这一气化特点分别简洁地归纳为“正是赖太阴之气以济其燥之义”;“正谓其通阳和阴,以成其氤氲摩荡之和风,则气血无病也”。要知,中气的这一作用,于六经皆然,只不过于阳明厥阴二经尤为突出而已,而六气标本之化是六经气化的主体,至其变而为病则是六经证治的主流。

二、六经气化实质与辨证论治规律

六经气化学说揭示了《伤寒论》六经的气化实质,气化实际上是对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高度概括,张锡驹说:“脏腑有形者也,三阴三阳无形者也夫形可以脏有形,而有形不可以概无形”,六气、三阴三阳以及中见之气和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可以太阳经腑为例:太阳属膀胱、小肠两腑,故化气为寒;太阳络少阴肾、心两脏,故为中见少阴之物质基础;太阳经脉包括足、手两经,故标为太阳。余五经同此。其中《伤寒论》所论及的六经病证及其机理,又是以足经脏腑为主而兼及其余,不可不知,如辨太阳病篇有头项强痛、身疼腰痛等证,是足太阳经脉不利;在辨阳明病篇中,仲景明确点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当可为证。

在生理状态下,六经气化活动正常,标本中气备从其化,故人体健康无病,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外邪侵袭,正气与之抗争,人体气化功能失常,则可表现出备种病证,大体而言,标本中从化规律为六经辨证论治提供了相当有力的理论依据。试就六经证治之大要辨析知下:

1.太阳和少阴证治。太阳一经外面统摄营卫,固护体表,标气为阳;内而膀胱藏津液,化气为寒,故木阳受邪为病,不外发热恶寒并见的麻桂表证和小便不利的五苓蓄水证,后者或与表证并见,证以方名,方为治设,解表与利水二法切中病情,另如太阳为六经之屛障,颇多变证。表证失治误治有“太阳随经淤热在里”,“热在下焦”(128条)或“热结膀胱”(109条)的太阳蓄血证,及麻杏石甘汤证、葛根芩连汤证等,诸证虽病位不一,但邪气循从阳化热之线归为里热证则同,治则以清泄里热为共同大法。体内水液代谢正常,不能尽入于膀胱之腑,而多停蓄于心下之时,亦可见有小青龙汤证、苓桂术甘汤证等,诸证多以苓桂合用,化气与利水同施。

少阴本热标阴之气化,以心肾阳气为原动力,概括了肾阴、肾阳阴阳互根之理,以及心肾水火交泰之用。故少阴为病或虚其阳,或虚其阴,证属里虚虽同,而有寒化、热化之别则异,四逆、真武、附子汤证等是虚寒之病例,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等则为虚热之病例。

2. 阳明和厥阴证治,阳明一经多气多血,阳气旺盛胃肠主燥化,常赖太阴里气调济,故阳明为病由于“亡津液”,经腑不得濡润,多见阳热亢盛,但热不寒的白虎、承气汤证,清热与攻下二法皆寓“存津液”之深意。不仅于此,若阳明胃中反寒,或寒湿部久,亦可见“食谷欲呕”的吴茱萸汤证和“欲作谷疸”证(200条),或“虛则太阴”之转属或者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相合,而见湿热发黄的茵陈蒿汤证,证治异类,总不离于气化从中之机。

厥阴本风标阴之气化,以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并仰賴少阳相火温通之故,若风火失却沟通之职,则厥阴病中热自为热寒自为寒,或寒热上下格拒,可呈或热、或寒,或热寒错杂,如白头翁汤证、当归四逆汤证、乌梅丸证等,方治各异不足为奇。

3. 少阳和太阴证治。少阳麻属胆,胆寓相火,主温通气机,标气为阳:太阴脏属脾,脾主健运升清,主湿化,标气为阴,二经标本同化,故为病单纯,治则简明,少阳属热属实,大抵与胆火失常有关,或上炎灼津、或部结犯胃,枢机不利,小柴胡是其主要方证类型。太阴为寒为虛,脾阳受损,寒湿为患,故宜理中、四逆辈。

综观六经病情虽然复杂,尚多表里同病、六经兼挟、顺传逆变等情形,且判断预后转归亦不尽一致,但只要抓住了标本中从化这一规律,便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