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生』——李震的青瓷馆

 淡若兮風 2019-04-16
李震的青瓷馆叫“生和”。没向老师讨教过这名字的出处,只记得《论语》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那么“生和”也应该是与和谐有着类似的含义。当然青瓷的韵律远非此,以李震为例,传承是“李震瓷”的一脉,就像是经年的青瓷作品,总会叫人看到李震之成长一样,李震青瓷的韵味还表现在祖辈传留的时间烙印上。所以我们看李震很少创作媚于“市俗”的工艺品,而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对传统器型的继承和发扬上,他的东西变化不大,这亦使其以传统为准绳的瓷艺创作,具备了可遵循的标准—这也是此前说的“李震式瓷艺成长”。说到这,又想起了他的馆名“生和”,《中庸》载“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生和,想必亦是李震青瓷创作之道罢。

一件艺术品的生命力。。一在继往。。二在开来。。“往”是艺术之源。。也记录着创作的时间命脉。。我们总听说什么什么技艺在中国源远流长。。便是这个意思。。艺术的出现无法初来乍到。。她必是与根植其的土壤和人文相辅的。。所以由此观李震的青瓷馆。。关于时间的记述是不容错过的。。李震是“龙泉三杰”里的瓷艺世家。。其祖上自清始便开始了关于青瓷艺术的创作。。所以如果说李震之瓷艺是一脉相承。。莫若说这门技艺是按照时间的痕迹薪火相传。。其祖辈李君义、李怀德都是熟谙瓷艺的藏友所知的。。而追忆古脉也莫过于李震坚持的支钉烧技法。。和那抹青梅的釉色。。艺术的生命还在传承。。年逾不惑的李震。。目前处于创作的高峰期。。十窑九不全的龙泉青瓷又是一项极考验艺术家创作生命的技术法门。。与跟李震同𥦬的“三杰”之一卫武风格不同。。李震在坚持仿古瓷的“窠臼”中能不落俗套。。亦足见青瓷这种中国古老的制器工艺。。并未如很多其他瓷艺一样活在书中、博物馆里。。而是如其色彩一样。。进入了郁郁葱葱的春季。。

最近故地重游,最打动自己的,当然是回忆,而回忆的载体—维持不变的标志性事物,尤其是顺着回忆的线索按图索骥,偏巧又在前方“偶遇”,那一刻才是最动容的。说到此,才与今天的主题偶合,尤其是今天被告知,老师最近一窑又成者寥寥,心里有感动,亦有惋惜。时至今日,想必老师对于成功出窑与否已不再关心,或说关乎成功的标准不再是理论上的成型标准,而是老师关于艺术追求的那么一点思考,或说对作品吹毛求疵的要求,当然也包括形而上的,譬如感觉。所以对于一个成名的艺术家,我们经常为一副符合自己看客标准的作品被废除而扼腕叹息时,老师们给的理由却往往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感觉不对”,据此可证,当我们以市场眼光评断某作品差强人意时,老师则可能奉若珍稀,并告诉你“透过作品有临河观山”的味道。这就是“动容之处”,此处不仅有记忆,更有对记忆的寄托,所以艺术家,无论是何种艺术,但凡是主动发端的艺术灵感,首先必须为完满自己的某种寄托的,被动为利驱使则不算—身不由己者众,而艺术是排外的,只为那“针尖儿”般稀少的个人主义服务。最后由此想到的,是对年方40的李震之感受,他寸头,稍生硬些,装束因此更显突兀与不合群,孤傲型,表达无碍,尤以谈艺说术为好,他的青瓷馆亦有此风,特立独行,于市中求大隐,故无知音不成席,无大艺术之爱会困顿,有艺感并深爱龙泉青瓷者,则如至瑰宝之殿堂,上下求索,呜呼哀哉,其止青瓷方可贻神也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