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画印笔记 2019-04-16 18:08:00 印章在唐宋以前的主要功能是昭信和凭证,更大程度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其实用性远远大于审美的需要。唐宋时期,文人参与印章的审美追求,印章由单纯的凭信实物向作为审美的艺术作品转换。由于石材的发现与应用,元代文人开始全面介入印章的创作过程。从吾丘衍篆写印稿,赵孟頫亲自刻篆,到王冕的以花药石刻印至元代末,文人篆刻成了主角。 至明代,篆刻艺术经过宋元间的由工匠到文人刻篆的发展一个时期,不论是篆刻艺术的实践还是印学理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形成了五大篆刻流派:文彭开创的“三桥派”,其印风纯正雅致,远规秦汉;何震初追文彭,以冲刀法效法汉铸印,以气势沉雄而猛利自创了“雪渔派”;后起的苏宣兼师法文、何,远规汉晋,独树一帜为“泗水派”;与苏宣同期的汪关寓居江苏娄东,开了印风典雅雍正的“娄东派”;明末朱简上追战国古玺,以短刀碎切法创苍茫劲健的印风“修能派”,开启了浙派大门。 清初印人以程邃为首的徽宗印人,包括巴慰祖、胡唐、扬州八怪与四凤派、歙四子印风比较突出。他们的作品以汉印、元朱文为宗,求工稳精致的印风。其他一些印人他们在印坛上尚未能构成流派,个人风格不明确,艺术性也不强,基本受时风影响,不能突破前人而被晚明印风所笼罩着。总体来说清代初期印坛除了活动于杨州的徽派领军人物程邃和虞山派林皋、沈世和等,其他一些印人对清中期或以后的各种印风影响甚少,基本艺术成就不高。 清代金石学的兴盛推动了篆刻艺术的空前繁荣。一是学习和研究资源的拓展。出土的大量的碑版、钟鼎、诏版、权量、封泥、印章等金石文物为清代印风的成熟提供了精彩的传统资源。二是由于金石学带来了古文字学的复兴,同时也带动了篆学,出现了大量的篆书大家,如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徐三庚、赵之谦等开宗立派的篆刻大师,引致清代中后期篆刻流派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也带来了清代篆刻的空前繁荣。 笔画结体以元朱文为基础,线条秀润,粗线挺拔有力。印面文字的外围笔画多有残断的痕迹,似是因年代久远而残损或是有意安排,章法布局疏朗大方。 以秦汉铜印为基础,用刀爽利而古厚,字型结构采取直线为主,斜线为辅的手法。破除平均之势,用双刀缓冲而成,边栏残破,气势酣畅沉雄,呈现一种苍茫之感。 此印取法汉印。用刀冲切而成,刀法猛利而又绵厚,刀痕历历可见,于平直处取了斜线,线与线的转折处不完全连接而采用了搭接的方式,故全印显得古朴浑厚。 取法三气吉金文字,将一些奇异的古文字引之入印。整齐划分印面空间,并没将文字协调处理。刀法上取两头尖的刻法,笔画略显程式化。 此印汉铸印味极浓,刀法猛利蕴蓄,其韵味醇绵。在取法文彭,何震的基础上深得汉印三昧。 此印师法文彭,远规鸟虫篆一路风格,并得其神。切刀涩入,在笔划的起笔及收笔处增强了萦绕之线巧作装饰,增加了印面文字的对称美,印底大片的留红突显了印章的空灵多姿。 章法取汉印,字型大小错落,用刀有何震的猛利之风。笔画劲健有力,笔意藏于刀意之中。碎刀短切,线条凝练有如屋漏痕,在笔画的起收笔或中段及转折处能体现用笔的角度与轻重。 细白文印,师法秦汉印。结构是汉印常规法,刀法以切刀为主,夹有偏锋笔意,印面文字注重长线与短线的对比,“继”字“丝”部多用断续的短直线组成圆线,体现笔意。全印方正朴实,清逸有力,疏朗大方。 以秦汉印为宗,破汉印的横平竖直之气,用刀以冲刀直刻,刀法寓于笔法之中。合理地运用直、斜线,在四字平均的空间里将每个字的直、斜、弧线的对比处理得很协调,对后来的邓石如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该印取法汉铜印。字型横平竖直,“宋”字与“印”字有大块面的空间留红,形成对角呼应。“晋”与“懋”字形成短线对比。其中在线的交接处留有小楔口,用刀方折,长短节奏非常明确,有魏晋急就章意趣。 ![]() 此印元朱文意味较浓,笔画遒劲多姿,舒展自如,结构上疏密有致,显得婉约古雅,秀涩生姿。可以说是丁敬开创的浙派圆朱文的典范作品。 ![]() 此印师法三代吉金文字,用刀承朱简碎刀法,纯朴生辣,古雅盎然。运用点、线结合,整个印面象形图案意味较浓,装饰感藏于印内,于古意中增添了新貌。 ![]() 此印师法元朱文,章法平稳,大小错落。线条刀法工致典雅,字距紧密,四周留白多,故显得中规中矩。与林皋同文作品相比,林氏之作用刀更为劲挺而此作则显温润,个性之美、心性之美无论如何也挡不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