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把艺术和建筑视为一件事关品位的事, 而我却人为它同知识相关。 ——唐纳德·贾德 ![]() 康定斯基说: “创作就像不同世界的猛烈碰撞,这种冲突必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就是作品。如同宇宙灾难性毁灭以后的形成,每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一个创世纪,就像音乐是由不同的乐器产生出的声音所创造出的和谐悦耳的旋律一样。” 除了艺博会,我们可能很难有机会看到那么多抽象艺术大师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能量场。 然而每个抽象艺术大师的作品又千差万别。 卡斯泰拉尼的钉子,苏拉吉的黑色,布里烧焦的痕迹...... 那是他们理解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以此唤起观者丰富的感受和认知。 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三个艺术大师,在过去几年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表现同样非常出色。 重塑之眼,走进抽象世界。 目刻时光2018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预热NO.2。 唐纳德·贾德 唐纳德·贾德 Donald Judd “所有人都把艺术和建筑视为一件事关品位的事, 而我却人为它同知识相关。” 贾德说。 毫无疑问,极简主义大师唐纳德·贾德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绘画、建筑、印刷、雕塑、文稿、哲学思想与激进的艺术理念都相互贯通,贾德堪称全才。 2013年11月,由佳士得举办的“战后与当代艺术”夜拍,唐纳德·贾德创作于1963年的《无题(DSS 42)》,将铝板铺上一层有刻纹的木头,再在木头上填满红色与黑色的油彩,在视觉上看似如雕塑、本质上却又与绘画较相近的创作语汇已逐渐成形。艺术史学者普遍认为这时期作品预告之后“堆叠”、“连续”等系列的成功。时代意义不仅使这件作品更加迷人,也拍出1460万美元身价,成为当时名符其实的极简主义第一高价。 “假如你喜欢简单的艺术形式,你就不会让建筑变得复杂。”他说。 2017年他的作品在香港巴塞尔的现场: 2016香港巴塞尔的参展作品: ∧Untitled 91-130, 1991 Kukje Gallery / Tina Kim Gallery Sculpture anodized aluminium and red plexiglas 24.9 × 100.1 × 24.9 尺寸 2018香港巴塞尔的参展作品: Galleries | Level 1 | 1C27 ∧Untitled, 1975 Galerie Thaddaeus Ropac Sculpture Blue anodised aluminium 15.0cm× 127.0cm× 36.0cm 他的绘画作品同样出色: 唐纳德·贾德厌恶一切不安定的元素。 他坚持的风格一方面可说为极简主义,另一方面也是他对自己生活哲理的阐述——安定,稳妥,直截了当。任何稍稍繁复的细节都另他觉得是不可饶恕的毁灭性因素。他所追求的极致和谐在并未大动干戈的状况下打破陈规,自成一家。 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的扁方形箱体,从上到下保持着同等间距,垂直固定在墙壁上,这是贾德标志性的构图方式。为了完全排除个性化的塑造,他大量运用工业材料,完全用机械加工,作品光滑平整,而且等距离的排列,传统雕塑的基座也彻底取消。 2017年,Donald Judd: Prints展览现场: 他的其他作品: ∧Untitled (DSS 155), 1967 Simon Lee Gallery ∧Untitled, 1988 Galerie Hans Mayer ∧Untitled, 1991 Johyun Gallery ∧Untitled (#231-234), 1991-1994 Carolina Nitsch Contemporary Art ∧Daybed, 1979 Schellmann Art ∧Corner Bench #53, 1990 Nicholas Kilner ∧Untitled (Menziken 87-46), 1987 Dominique Lévy Gallery 来,戴上耳机,听着音乐,在视频里感受他的荡气回肠: 他说: 关于艺术家 唐纳德·贾德 Donald Judd(1928-1994)192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0岁时在父母的支持下,开始跟私人教师学习绘画,这成为他踏上美术之路的第一步。 1962年起,贾德开始制作几何形抽象雕塑,作品多采用非天然材料,如铝合金、不锈钢、有机玻璃等,并以矩形盒子的形式呈现。唐纳德·贾德强调作品的整体性,钟情于工艺精良的作品外观。但是,由于这些作品并不反映具体内容或对象,《无题》便成为贾德绝大多数雕塑作品惟一的标题。经过30余年不懈努力和认真探索,贾德以“极少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载入美术史册。 安东尼·塔皮埃斯 安东尼·塔皮埃斯 Antoni Tàpies “给平庸的东西以威严,给日常的现实以神秘。” ——安东尼·塔皮埃斯 与唐纳德·贾德格子的造型迥然不同的,是塔皮埃斯作品里的诗意。 他的颜色一般都很简练,以赭色,棕色,灰色,黑色等冷色调或者土地的颜色为主。作画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灰色和黄褐色作为基底,在上面以沙子、泥土、矿石粉、水泥等日常材质留下刮痕或涂鸦式的符号,使画作如墙壁和大地一般厚重。 而东方文化对塔皮埃斯创作方向的影响也很大,为他成为非形式主义代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的创作颇具东方色彩,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中可以找到“飞白”,“泼墨”,“印章”等元素,东方美学追求的“虚”在它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香港巴塞尔他将要展出的作品是: ∧Noir avec courbes, 1989 Galerie Lelong & Co. Painting 130.0cm × 195.0cm 前几年他也有精彩作品参与: 2017年香港巴塞尔 ∧L’hora del te, 1999 Timothy Taylor Painting Paint, varnish and pencil on wood 46.0cm × 38.0 cm ∧Mà emmarcada, 1991 Timothy Taylor Painting Paint and pencil on wood 38.0cm× 46.0cm ∧Sis orelles, 1995 Galerie Lelong & Co. Mixed Media Mixed media on wood 201.0cm× 201.0cm ∧Xifres sobre blanc, 2008 Timothy Taylor Painting Paint and pencil on canvas 38.0cm × 46.0cm 2016年香港巴塞尔 ∧Creu i S, 1976 Polígrafa Obra Gràfica Work on Paper Etching 56.0cm × 76.0cm ∧Parpelles sobre marro, 2005 Galerie Lelong & Co. Mixed Media Mixed media on wood 194.9cm × 129.9cm 2015年香港巴塞尔 ∧Invitation, 1980 Lelong Editions Work on Paper Silkscreen. Edition of 75 17.0cm × 16.5cm 区别于西方传统绘画中对景物一丝不苟的如实描摹画写,他关心的是所画对象背后的语言符号,酣畅笔墨间的真情实意。这种看似抽象的“现实主义”,追求的不是栩栩如生,而是作品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塔皮埃斯将他的作品视为一种“物化”的心灵之地,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有着深邃的沉静气质乃至神秘主义的氛围,激发观者进行冥想式的沉思,产生自己独有的触动。这种对于画作所承载的世界观的追寻使他越来越着迷于东方哲学。 2018,伦敦。 展览Antoni Tàpies: Revulsion and Desire现场: 展出的大多数是他的后期作品: ∧Capgirat (2005), Antoni Tàpies. ∧Matèria sinuosa (2010), Antoni Tàpies. ∧Estate of Antoni Tàpies, Personatge, 2011 Mixed media on wood, 162 × 130 × 8 cm ∧Estate of Antoni Tàpies, Cames, 2010 Mixed media on wood, 64.9 × 161.9 × 7.9 cm ∧Estate of Antoni Tàpies, Mitjà hàbil núm. 8.125, 2004 Mixed media on wood, 300 × 250 × 3.5 cm ∧Estate of Antoni Tàpies, Respiració, 1999 Mixed media on wood, 46 × 55 × 8 cm ∧Estate of Antoni Tàpies, Cames i diari, 2005 Mixed media and collage on wood, 54 × 64.9 × 7.9 cm 如诗的细节呈现,都在视频里: 他说: 关于艺术家 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àpies, 1923-2012)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现代艺术家之一,也是继毕加索、达利、米罗之后最重要的西班牙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意涵和诗意的内省气质,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语言。2010年,为表彰他卓越的艺术成就,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向他授予了侯爵头衔。 塔皮埃斯在二十世纪先锋艺术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他并没有摒弃传统,却又勇于创新抽象艺术,结合符号象征主义,赋予作品中材料大量含义。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精神意义,通过材料传达了艺术家的所思所想,升华为对人性的深入分析。 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 “绘画所是的,就是你所看到的:瓦楞纸上的笔触,瓦楞纸上的颜色以及创作它和感受它的方式。这就是它(绘画)拥有的一切。” ——格哈德·里希特 大型艺博会怎能少得了里希特? 2017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现场,最多人围观的,最受欢迎的,画前一直人山人海的,是里希特的抽象作品:(下图)。 2015年,他的 《抽象画作》在苏富比拍出3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9亿元)的高价,一众抽象大师只能望其项背而兴叹。(下图) 2018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他的参展作品: ∧Seestück (Oliv bewölkt) (Seascape (with Olive Clouds)), 1969 Van de Weghe Fine Art Painting oil on canvas 80.0cm × 100.0cm 2016年香港巴塞尔参展作品: ∧Untitled (18.2.89), 1989 Galerie Thomas Painting oil on cardboard 30.0 × 42.0 尺寸 《南德意志报》称里希特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当代画家”,德国日发行量最高的《德国图片报》也认为里希特是“一位用最高级形容词来形容的艺术家:最昂贵、最伟大、最著名”。 《卫报》的一位评论家曾将里希特称为“21世纪的毕加索”,他敢于在浪漫主义、照相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构成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跳跃,不断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将惊奇带给这个既丰富又单调的艺术世界。 他的风格太多,而我们今天只看他这一类的抽象。 ∧Abstract Painting 1992 200 cm x 180 cm ∧Abstract Painting 1986 300 cm x 250 cm ∧D.Z.1985 82 cm x 67 cm ∧Abstract Painting 1985 100 cm x 95 cm ∧Billiards 1985 250 cm x 250 cm ∧Abstract Painting 1985 50 cm x 55 cm ∧Abstract Painting 1985 55 cm x 50 cm ∧Abstract Painting 1986 100 cm x 140 cm ∧Abstract Painting1986 80 cm x 65 cm 里希特在过去的40年内跳跃式地变换着绘画风格和题材。当60年代德国激烈争论重新扩军备战时,他画了美国飞机的“野马梯队”,他画了穿上德国国防军制服的“鲁迪大叔”,画了患有痴呆症的“玛丽安妮大娘”。当概念艺术和极简抽象艺术宣判绘画死刑时,他就转向抽象画。80年初“新疯狂派”盛行时,他画了静静燃烧的蜡烛。90年代,他展示给善良观众的是色彩鲜艳的风景画和他妻子圣母般怀抱婴儿莫里茨的肖像画。 无论是轮廓不明的速拍式家庭画,或是模糊不清的裸体男婴,无论是严谨的彩色田园风光,或是蒙上一层薄雾似的肖像、草地和云彩,都可以隐约地感到复制的现实社会,表现出艺术家的绘画特征既精确细致又与之保特距离的工作风格。法国报刊评论他的作品是“分毫不差的德国风格”。 视频,看他如何作画: 他说: 关于艺术家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被称为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他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1-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60年代的科隆和杜塞尔多夫正值欧美新潮美术涌进,艺术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格哈德·里希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火热、激进的艺术浪潮之中,并与许多前卫艺术家保持密切的联系。1961-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深造和工作,1971年起被聘任为教授,在那里执教至1994年退休。1963年第一次举办他的画展。他曾有3次婚姻,生有3个子女。为庆贺他70岁生日,美国分别在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举办了他的作品回顾展。 重塑之眼,这个词来自美国当代艺术大师贾思培·琼斯最新的作品全集名字。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