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茶王树 最近有茶友问茶姐一个问题——喝茶有没有优越感? 开始茶姐还疑惑,随着询问才明白,原来他指的是: “有些人喝茶就是抓一把茶叶泡在水里大口喝;有的人很庄重,动作讲究,器具一大堆;还有的人煮茶用的器具特别简单,就是普普通通煮茶分杯。哪一种更好一些?” 这其中有没有优劣之分? 茶姐认为,并没有。 确实存在这种区别甚大的喝茶表现,但如果要说是优劣之分,未免太偏离茶之一道了。 正如人生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喝茶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 喝茶是茶 茶叶,因为蕴含着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从而被智慧的古人所发现,并制作而成。 而随着历史慢慢推移,茶的好处,被越来越多人发现。 慢慢的……茶叶品种也多了起来,从最初的绿茶发展到如今六大茶类,甚至流至海外,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适合品茶的场合也越来越多,朋友聚会、招待客人、商务会谈都离不开茶的身影。 这阶段,我们对于茶的认识,只停留在茶的口感、汤色、年份、类别,还有冲泡手法、使用的泡茶器具等,这些表层的体现。 对于茶的认识便是:可以提神、解渴,而且好喝。 如果说这就是茶,那并没有错。 这正如人生第一个阶段,对世间万物初相识,看到花就是花,看到树就是树,看到天空就是天空,对一切的认识都是纯粹而简单的。 这个阶段,最纯净,也最清晰。 第二重 喝茶不是茶 当茶已经融入人的社会,茶的定义再一次发生变化。 茶艺、茶文化、茶道随之诞生。 在这一层里,茶已经不单单是本质那般只有解渴、提神功能,它还被赋予了诸多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 有些茶友认为这三者很高深莫测,难以摸索,从而产生对茶望而却步的念头,甚至会因此出现茶姐开篇时被问到的问题,即喝茶中有没有优劣之分? 答案在开篇同样也回答了,这三者,或者说不同的喝茶方式并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 茶姐也希望茶友不要因为这三者的“高深莫测”而却步。 因为这三者,是可以用汉字说清楚的。 茶艺、茶文化、茶道这三者,我们用表现形式来进行区分:
在这一重境界里,茶的内涵物质与延伸出来的茶艺、茶文化等相比较 ,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 这个阶段,茶不再是一片树叶,而是某些思想、审美、人生哲理。 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不正是如此吗? 对事物多了一些思考,也多了些不一样的认识,透过事物的外在,思考更“深层”的东西。所谓花非花,雾非雾,便是如此。连庄子在逍遥游篇中都提到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这个阶段,看似很清楚,其实最困惑,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但也更复杂。 第三重 喝茶还是茶 茶,根本上就是一片叶子的故事,从一片树叶采摘下来,经过复杂的工艺制作,再将之投入茶器,与水交融。 好了,一杯可以解渴、提神,让人身心愉悦的茶就这么制作完成。 对茶叶,我们从最初对茶品类的认识,再学习冲泡技法,了解茶的制作工艺、历史,再慢慢的,接触茶艺、茶文化、茶道,一步步提升…… 这是一位茶人的转变过程。 经历了前面两重境界,再去琢磨,就会发现,茶之根本,不过是煮水点茶这般。 抛开华美的茶席、免去复杂的茶技,以最简单、最恰到好处的形式煮水泡茶。茶水交融,只为了解渴、提神、解乏,只为了暖心暖胃。 发现了吗,茶是什么? 一片初生的树叶,经过工艺的'雕琢',成为一片茶叶。再经历滚滚沸水的冲击,方成就这杯玉汤。过程多么不易,这不正是一片叶子的故事吗? 始于鲜叶,落于器皿,终成就玉液。 这便是第三重境界,也如同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经历了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少年时期,也过了雾里看花,不明就里的中年阶段,已是世事洞明,参透人生的阶段。 看尽人生百态,却仍对生活充满热爱。 这阶段看人,正合了那句话,叫:醒眼看醉人。 大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悟,看着过往人的忙碌,心中都会不自觉浮现出司马迁那句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最后,茶姐认为,茶的三重境界,应以平和的心来看待。 君须知:之于茶一道,他人看法如何,与己无关,在第几重境界,也无所谓。茶人关心的,不过是一杯提神、解渴的茶汤。 关心的,只是这一片叶子的故事。 图文部分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