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写字都喜欢学颜真卿

 秋鹄书屋 2019-04-17

那什么才是更好的书法风格呢?当然就是符合“文质彬彬”这个指导思想的了。所以,除了字要写得漂亮,宋代文人还特别重视人品好这一点,而且,字好和人品好应该是圆融一体的。书法始于魏晋。在唐朝,王羲之的书法成为官方认定的经典,王氏书风成了士族阶层文化权力的象征。同时,唐宋时期,文人士大夫掌握了文化权力,他们就需要确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新文化,一套符合儒家观念的文化。

为什么写字都喜欢学颜真卿

于是,他们掀起了一场文化改革,从古文拓展到更多的文化艺术领域,其中就包括书法。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主张,他们选择了颜真卿作为典型。因为颜真卿符合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颜真卿的书法也做到了字形和人格,也就是审美和道德的完美统一。于是,颜真卿的书法成了反对王氏书风的有力武器。

宋代大儒朱熹讲过一个故事,可以说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理。他说自己早年学习曹操的书法,好友刘珙学的是颜真卿的书法,他就对刘珙说,范本当然是越古老越好了。而刘珙反驳说:我学的颜真卿是唐代的忠臣,而你学的人呢,可是汉代篡权的贼子啊。朱熹就无言以对了。他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取法不可不端也。意思就是说,选择书法范本一定要慎重,要从根本上就选对。这个根本,指的就是作者的人品要好。

为什么写字都喜欢学颜真卿

所以,宋代文人提倡的新书法观念,简单来说就是字如其人、少些炫技。为了阐明主张,他们需要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样的书写才是这样的。他们能找到的最好的例子,就是颜真卿。

为什么说颜真卿就是最好的例子呢?因为字好、出身好、人品好这三条标准,他一个人全占了。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条标准。

为什么写字都喜欢学颜真卿

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字写得都好,这一点不用我多说,那是千年以来公认的。出身方面,颜真卿他们家族叫琅琊颜氏,跟王羲之他们家一样都是世家大族。颜真卿曾经在文章中暗示,他们家是儒家八派中的颜氏一脉。那本有名的《颜氏家训》,就是他家在北齐的祖先颜之推写的。颜氏家族在唐代也非常显赫。颜真卿自己就是四朝元老,官做的也很大,官至吏部尚书,还被奉为太子太师。

你看,出身又好字又好,王羲之有的条件颜真卿都具备,而且,他还有人品好这个加成。按我们现在的标准,王羲之的人品也没什么不好,只是,他不是儒家文人欣赏的君子人格。王羲之是魏晋名士,他留给历史的身影是竹林七贤的那种范儿,喝酒纵歌、放浪形骸。

为什么写字都喜欢学颜真卿

王羲之最有名的文章《兰亭序》讲的就是他们一群人开酒会,曲水流觞,特别风雅。北宋的儒家文人或许内心会向往这种生活,但拿他来当人格的榜样,肯定不行。文人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孔子说,君子要持重、庄重。王羲之显然不是这样的。

而颜真卿不仅生活作风符合君子形象,而且他的君子人格是经过考验的。颜真卿经受的考验可是关乎生死的终极考验,也就是要不要“舍生取义”。更重要的是,颜真卿不仅做到了“舍生取义”,他的故事还充分体现了“舍生取义”的崇高和复杂。

为什么写字都喜欢学颜真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一生中,两次面对要不要“舍生取义”的大关节,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这种对比充满了戏剧性,特别能引起宋代文人在道德上的共鸣。

我们来看看这两段故事。颜真卿第一次面对生存和大义的选择,是在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家族的很多人在这场战争中都成了忠勇的表率。他的堂兄颜杲卿在一次战役中被俘,因为慷慨陈词惹怒了安禄山,被残酷折磨致死。同样是带兵平乱,颜真卿也跟堂兄一样深陷困境。不过,他因为战略需要,最终选择了撤军自保。

为什么写字都喜欢学颜真卿

今天看来,颜真卿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为大局而做出的妥协,是为了保住大唐的江山。但是,颜真卿本人却陷入了痛苦中。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没有像堂兄一样以就义来明志而感到很痛苦。换作是你,你是不是也会纠结,别人能不能理解你的选择呢。你可能也会产生自我怀疑,面对同样的情况,堂兄选择誓死抵抗,自己却跑了,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忠义呢?

带着这样的愧疚,颜真卿在晚年第二次面对类似局面的时候,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那时候,安史之乱早已结束,但大唐政局依然动荡,颜真卿被派去劝降当时的一伙儿叛军。他明知自己凶多吉少,却欣然前往,因为他把这个使命,看成了自己注定要面对的选择——当年已经逃避过一次,几乎愧疚半生,所以更不能回避。他把这次机会,当成了实践自己忠义信仰的方式。面对叛军的各种劝说、威胁、恐吓,他都不为所动,不断用儒家大义斥责叛逆,最终被叛军所杀。

为什么写字都喜欢学颜真卿

这个结局当然是一个不幸的悲剧,但这个悲剧反而成全了他,让他在临终之时终于可以说出,自己无愧儒家的信条,继承了堂兄的遗志,证明了自己的忠义。你肯定也会有这种感觉,颜真卿的这两次选择,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体现出了忠义的崇高和复杂,特别值得玩味。所以宋代文人很喜欢讲颜真卿的故事,把他当作了道德的楷模。颜真卿为人中正,就是理想的君子人格,这个判断,也因为宋代文人的推崇,从此深入人心。

这个被理想化了的颜真卿,就成了唯一的颜真卿。而实际上,颜真卿当然不是完人,不是方方面面都能符合君子的标准。比如说他信道教,求长生,在欧阳修看来,这就是一个道德瑕疵。不过,文化就是有这种能力,通过筛选、评论,让流传的说法几乎只剩下我们需要的那些。一个人的复杂性,就这样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为什么写字都喜欢学颜真卿

宋代文人把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和他的人生经历编织成故事,解释了风格和人格、书品和人品怎样高度统一。他的无心可以针对王氏书风的刻意,他的中正可以针对王氏书风的媚态,他中锋用笔可以针对王氏书风的侧锋用笔。

所以说,北宋文人是借颜真卿来表达自己审美主张;又是借审美主张,来申明道德主张和政治主张。这样,颜真卿的书法就成了批评旧文化传统,树立新文化传统的有力武器。这场观念变革带来的结果就是,“道德是审美的条件”成了一种普遍观念。到今天,我们在评判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时候依然会说德艺双馨,就是受到这种传统观念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