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划重点:古代大文人之——杜甫:堪称首首都是经典!

 虚室生白3ud10a 2019-04-17

划重点:古代大文人之——杜甫:堪称首首都是经典!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前两日更新了杜甫的生平事迹,

按照我们以往的路数,

今天就来聊聊老杜的作品吧!

说起老杜的诗作,有名的数不胜数,

每一首都堪称经典。

我们知道的《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甚广的唐诗选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在它的诗集中,

收录最多的诗就是老杜的(38首),

我们熟悉的李白诗也仅有33首,

由此可见,老杜作品的流传程度。

由于老杜的经典诗作篇幅过多,

这里小编就不一一分享了。

只节选了课本中的11首佳作,

希望能唤起那些年,你熟读百遍的诗句!

01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

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可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不过那会游客肯定不多,爬上去的人也不多,所以才能站在最好的角度观看泰山。诗人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一气呵成写成《望岳》。

02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一句“破”让人怵目惊心,国都已经沦陷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啊。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

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

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

头发更为稀疏,

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

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此诗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表露无遗。

所以,任何一个时代,和平是多么的重要。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划重点:古代大文人之——杜甫:堪称首首都是经典!

03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

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老杜只好找严武帮扶。

不久严武病逝,老杜失去依靠,

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但却因病魔缠身,

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由于当地政府的悉心照料,

老杜在这一住就是三年。

但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

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

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

萧瑟的秋江景色,

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

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0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公元760年,经亲友的帮助,

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

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

寻花跳塔,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

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

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

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

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划重点:古代大文人之——杜甫:堪称首首都是经典!

05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也是诗人(764)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是杜诗写景的佳作。

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这足以证明当时的生态只好。

只是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样的场景现在在成都已经不常见了,没办法,温室效应,温度升高,雪堆不起来了。

06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

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

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

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

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

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他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

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

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划重点:古代大文人之——杜甫:堪称首首都是经典!

07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

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

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0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

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

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

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

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划重点:古代大文人之——杜甫:堪称首首都是经典!

09

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五月,

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

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

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

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

这是《羌村三首》的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10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

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

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划重点:古代大文人之——杜甫:堪称首首都是经典!

11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

杜甫在成都所写。

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

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卷四)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十三中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