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是武汉名阁,在诗词里,可媲美“黄鹤楼”,现在却少有人知

 昵称32901809 2019-04-17

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屹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阁楼,红墙绿瓦,朱漆彩绘,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四百多年来,在一次次的风雨中屹立不倒。

明嘉靖年间,晴川阁拔地而起,因唐代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而得名,依山而水,得到“楚国晴川第一楼”的美称。

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兴废几许,并没有让他淹于历史中,反而在一代代诗词文学家的手里被历史铭记,为后人仰望,再现雄奇风貌。

它是武汉名阁,在诗词里,可媲美“黄鹤楼”,现在却少有人知

清朝顺治年间,文人程封的一首《登晴川阁》,将晴川阁,推到了历史最巅峰。

清·程封·《登晴川阁》

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远水乱从巴蜀下,残碑都为宋元留。洲传鹦鹉迷何处?浪起鲸鲵斗未休。罗立众峰皆画本,当年崔颢不应愁。

作为武汉人的程封,一笔一画道进了晴川阁的雄伟壮观,在古碑历经历史的剥蚀,风雨的沧桑里见证着晴川阁的兴盛与衰败。诗人面对大好河山,通过引典崔颢名句,描摹出了大好河山的万千美好。

它是武汉名阁,在诗词里,可媲美“黄鹤楼”,现在却少有人知

晴川,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美景。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表达他的美,清朝诗人何人鹤的一首《晴川阁》,也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清·何人鹤·《晴川阁》

大别山之麓,晴川景最明。潮吞荆江月,楼压武昌城。槛外分江汉,云中辨岳衡。登临窥禹踪,挂席又南征。

诗人站立龟山山麓,晴川阁的景色明艳亮丽,江水淌淌流过楚河地,即使千古传颂的武汉城,在其面前也不足道哉。诗人看着榄分江汉,云辨山岳,不由得想起大禹治水的壮阔场景,在看遍阁中风景后,又扬帆起航,向南而行。

它是武汉名阁,在诗词里,可媲美“黄鹤楼”,现在却少有人知

时代不断流淌,一代又一代的人记着他的雄伟奇观,明代进士傅淑训伫立武昌城头纵目眺望汉阳,也不由得写下了《晴川阁野眺》的名作。

明·傅淑训·《晴川阁野眺》

江上风烟望武昌,临江高阁晓苍苍。涛声八月蛟龙吼,霸气千秋草树荒。几点青山浮大别,一声残笛弄沧浪。自经崔颢题诗后,别是人间翰墨扬。

诗人在城头纵目眺望中,感叹荆楚之地曾经的霸气辉煌,但只剩如今的荒草野树,满句饱含沧桑之意。在崔颢黄鹤楼题诗后,此地又成为文人墨客揽胜,聚会,吟诗赋词之地。

自古文人多情,诗作也多是为情感抒发而坐。无论是仕途失意,还是对朝政愤懑,登上楼阁,都是他们最钟情之地。由此,明朝诗人袁宏道的《登晴川阁望武昌》,便是其中代表作。

它是武汉名阁,在诗词里,可媲美“黄鹤楼”,现在却少有人知

明·袁宏道·《登晴川阁望武昌》

霜崖突出藓纹斑,铁笛临风去不还。百里帆樯千时水,一层城郭几层山。遥知郁郁葱葱地,只在熙熙攘攘间,沙鸟窥鱼鸥觅渚,试看何物是清闲?

诗人抒发光阴流逝之时,又描写出武昌的江景与山景的壮美,在向我们展现出江城的壮美远景时,又嘲讽官场的追逐功名利禄之士,表达了诗人追求洁身洗好,孤芳自赏的美好愿景。

时间是最好的洗涤剂,在面对历史的洪流中,洗涤芳华,保留下最美好的东西,文明传承印证在世间每一处遗迹之上,而我们,又能通过这些古迹来获取最有价值的东西,每一处古迹都造就一个音符,传承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它是武汉名阁,在诗词里,可媲美“黄鹤楼”,现在却少有人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