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辩证的眼光看拳照有益于练拳

 文苑书店66 2019-04-17

不少练书法的人,以名家的碑、帖为师,长期认真地临摹,总会能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同理,欣赏拳书籍杂志的拳照也好,对网络媒体的配文插图品评论说也好,都对研练太极拳有所裨益。如何提高懂拳会看拳照的水平?如何看图品评论说?我认为用辩证的眼光才会看准问题。辩证,形容看问题的眼光全面。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欣赏名家明师的拳照,要懂拳之人才有欣赏的眼力,不懂拳之人也不是欣赏不了,只是情趣迥异罢了。

个人拍摄拳式照片,一般有五个目的,一是旅游或参赛等其他留念;二是自看自查,找出哪里练得较好和哪里还有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练拳进步;三是用于教学给弟子、学生参考;四是作为不同阶段的个人拳照资料;五是出于编著书本和媒体编辑的配文插图要求。

拍摄拳式照片,多数镜头采用摆拍的静态方式,就是架好了拳式再拍摄,这样的图像质量较高,好处是对相机和摄影技术要求不高;不足之处是不够真实,也不够自然,较难展现练拳者平时的最佳状态。少数镜头采用抓拍的动态方式,就是在行拳中抓拍特定拳式,好处是拳照较真实,也较自然;不足之处是对相机和摄影技术的要求较高,抓拍拳照的图像质量低于摆拍拳照。如果拍摄者不懂不会太极拳,则难以捕抓到较为完美的拳式照片。我师爷雅轩公的拳照很好看,气魄雄伟,拳式形神气势俱佳。我认为拍摄者功不可没,拍摄者何其松是照相馆老板,摄影技术较高,又是李雅轩先生的高徒之一,熟悉师父形、神、意的运用特点与习惯,所以掌握拍摄角度和时机都很好。我曾叫是本地摄影家协会的朋友帮拍过拳照,由于擅长摄影的朋友不懂太极拳,不会掌握合适的拍摄角度、时机和人景比例,所以拍出的拳照不大好看。

有些明显的拳病可以从相片看出来,比如:尾闾不中正的身体过于前俯、后仰或者左歪右扭;再比如:弓步前腿膝盖超过脚尖;又比如:拳往正前打去,眼神向侧看,是眼神与动作不符。抬肘、寒肩、驼背拳病等可以看出来,故作神威的横脸怒目也可看出来。利用地面参照物的线条,可以看出弓步两脚相距多少,如站得两脚相距近似一条直线,说明弓步不规范,下盘不够稳。

有些人说从摆拍的拳照看出“断劲”了,这个说法也正常,因为静态镜头本身就是断劲了,只有从连接的拳势中才能看出劲道,只有抓拍才有可能摄到“劲不断”的拳势照片。即使是抓拍拳照的效果也比不上动态视频看得清楚。只要肢体的有关部位既松又节节贯串,就会无劲可断;如果某处有关部分僵紧,才会影响到劲道的运行。问题在于你怎么从静态的拳照透视到僵紧的部位呢?又如何验证你所说的“断劲”?除非拳照的清晰度达到了看清皮肤、肌肉收紧或者筋暴、血管胀状态。

有些人在“身正安舒”的拳照看出了“没劲”,似乎蓄势霸气或故作发劲的拳照才有好劲道,我想这些人忘记了太极拳的技术内涵了吧!

在身法规矩的拳照中,有些人说看出“腰不松”、“胯不松”了,其实这种说法不客观,练者穿着太极服,你能摸到腰胯的肌肉、筋骨、气血僵紧吗?莫非你有CT的透视功能?不大靠谱吧!实话实说,我练拳大约三十年,接触了不少国内的太极名家明师,还没遇过这等高人呢!如是身法不规矩的拳照,则另当别论。如果从动态的视频看看行拳动作是否腰胯松不松还比较客观,值得接受。如果在身法规矩的拳照中可以看出腰胯不松,哪还用言传身教?恩师林墨根传授技艺而示范重要动作时,叫我用手抚摸一下动作时筋骨皮肉的变化,说这样学法心中有数,比较明白,单看肢体外形是不够清楚的。看拳照能比看真人还清楚吗?

有些人说:看你拳照不带微笑,脸紧了其他部位能不僵吗?在户外拍摄拳照时,一般选取光线较好的时段和地理位置,如果不是摄影老手,有时不会利用光线而顾此失彼,比如估计不到影响拳照的阳光刺眼,忽视了这个摄影细节。就是稍微一点点的阳光刺眼,也会本能的造成颈、头姿势不够自然。微笑的脸孔有利于身心放松是不假,但是对于练拳多年的人来说,脸不微笑不至于明显使身体不舒服,无碍于整体功夫和运用技法。别以为脸上不带微笑就就不能松肩坠肘、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松腰塌胯、气沉丹田、松膝松踝的沉到脚底生根了,就不能较好的化劲发劲了。如对于太极拳初学者则另当别论,因为限于心静体松的功夫。

对于拳照的拳意,简单的说,意可以理解为拳的意念想法,具体行拳的意念想法,则一言难尽。有些拳照较易看出,如某名家的“扇通臂”,左手撑掌右开弓,好似箭矢脱弦出,开弓圆满气贴背。有些拳照由于拳意较为隐蔽,外是虚,是诈人之招;内是实,真正的攻防;所以不易看出其准确拳意。如某名家的“斜飞势”,部分人只知道拳意是右手往斜上方掤去或左手採右手挒,殊不知还有个肩打背打势连环,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但得机势,肩背可作连环打。只有实战经验丰富又有太极拳见识的练拳者才能洞察这种隐蔽的拳意。随口说人家的拳照“没拳意”是不大客观的。训练阶段不同,风格就不同,拳意也不同。内家拳界素有“形意狠,八卦滑,太极奸”之说,太极拳的“浑身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境界,让人无从防范,是谓之“奸”。所以说,不是什么人都展示拳意的姿势动作,亦不是什么人都能把人家的拳意看出来。

太极拳毕竟是传武中的拳术而不是或操或舞,不经过推手较技和没打过散手实战的人,是难懂真太极的。老练家说:一搭手便知功夫有没有,此言不虚。有些身上没多少太极拳功夫也没经过以拳证道的人,把人家的拳照看了一下,就说姿势哪里不对或哪里不到位的评语。我认为还是意气松沉不浮躁的品评论说为较好,以或操或舞的外形规矩搬套内家拳是不实际的。

有人在拳书里面说:“其实分内家拳和外家拳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形体,看人体最重要的一个部位,也就是看屁股。打拳时屁股突出的就是外家拳,屁股往里收的就是内家拳。”这个说法要么有失客观,要么表述不准确。比方说杨澄甫宗师的一些拳照,似乎有撅臀的立身不中正之嫌,其实不然,只要尾闾中正了,屁股突出一点没啥问题,那是为了有助于松腰收胯合劲。如有兴趣又有推手功夫的太极拳爱好者不妨试验一下,试站一下杨澄甫宗师的那些尾闾中正的撅臀拳势,松腰收胯合住意气沉劲,让功夫与你差不多的人推按几下,推不动你就心中有数了。

欣赏拳式的气势,也是一种享受。动态视频的效果较好,观看到拳式中稳健饱满的气势,有如泥石流从山上滑落下来的那种自然,磅礴,势不可挡的感觉。再看到拳式中稳健庄重的气势,似猫走路一样轻灵,如虎跨步一样雄健,轻灵而又极沉重,看似动宕而又极安静。静态的拳照限于客观原因,视觉效果比不上动态视频,从拳照还是可以看出姿势舒展大方、气势雄浑磅礴等等。如师爷雅轩公的拳照就是令人有神威不可逼视之感。在气势较好的拳照看出,练拳者功夫自然是好。

我认为另一种情况是这样的:气势自然平常的拳照,不一定体现练拳者功夫不够好。拳照展示的东西和真实功夫不是一回事,因为在拍摄里面有诸多因素的影响。杨竣雄在《郑子太极拳理拳--郑曼青宗师传人的武学秘宝》书中道出了拍摄拳照的实际问题,他说:“我坚持按照自己所学,忠实完整地进行拍摄,但发现出来的照片效果非常差……明明脚步距离只应该打开半步,这样才能经由腰胯跟尾闾的下沉,导入脚底涌泉,但不行!我必须把步伐迈得更开,照片才能明显。明明沉入脚底只需要膝盖微微弯曲,必须满足穿功夫裤时看不出膝盖弯曲,这才是对的,但不行!必须蹲得更低,否则架子不好看。明明不能抬手超过肩膀,因为超过肩膀炁感就很难贯串到末梢,但不行!不超过肩膀,动作不够大,看起来不漂亮……明明必须垂肘,才不会压制到肩膀,夹脊才能顺势发力,但不行!必须稍微架肘,动作必须再大,这样拳照才能有撑开的感觉……拍到此刻,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大师私下打拳架的姿态,跟书里面放的拳照大不相同。”

拍摄用于教学的基本功照片,为了让初学者把动作方向、运动轨迹看得更清楚,有时会演练得夸张一点,把重要部位的练功动作放大一点。练习基本功的动作和练习拳架的动作,即便是反映相同技术的动作,因各自功课的练习目的不一样,在练习要求会有所不同。所以不宜用观看拳架动作的角度去审视基本功动作。比如“马步转胯功”,往右转或往左转的胯根内收动作都是收到最深之处,突出松胯转尽的功夫;然而拳架拳式的转胯动作讲究恰到好处,不会把胯根内收到那么深的,突出使用松胯转动的最佳效果。如果用观看拳架转胯动作的角度去审视“马步转胯功”动作,有可能误评身法不中正,那是不切实际的看法。

修改于2019年4月1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