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为何要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思明居士 2019-04-17

府兵制,是源自于鲜卑部落的一种生产还有战斗结合的军制,和后世明朝卫所制度,还有清朝八旗军制类似,于汉朝屯田军也差别不大!

本质就是生产和战斗为一体的军户制度。

关于府兵制最早的文献记录来自于《魏书》

“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都,各给耕牛,计口授田。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意思也很简单,就是由政府给予军户生产资料还有生产工具和土地,这是给他们的待遇,而相对应的责任则是为国作战!

算是均田制授田的主要方式!

所以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相辅相成存在的一种特殊时期兵制!

而他们的军制规模在唐朝也有明确规定,如唐朝府兵是以折冲府为单位,一个折冲府兵员从800-1200人不等,集合大军按照折冲府军队数量想加在综合之后算出兵力!

可是这样的军制其实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就是养兵基本不费国家什么钱,军队管理更方便,不会产生拥兵自重现象。

坏处也很明显,因为属于半雇佣制度,所以军队训练也好,配合作战也好,都受限于折冲府的关系而联系不够紧密,组织度低下!

因此,协同作战、将领引领士气这两个问题是府兵制下作战胜负的关键难题。

府兵制其实是鲜卑部落化军制从游牧变为农耕方式的时代产物。

而其最流行的时期,就是隋唐时期。

原因也很简单,那时候北方混乱,战局不断,有大片无主土地可以供府兵制的经济基础均田制分配!于是在隋朝和唐朝前期,府兵制组建的军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因为有土地可分,有战功可拿,府兵们觉的有奔头!

唐朝前期,唐帝国不断开疆扩土就是这种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于初唐而言,府兵制应该是最划算的募兵制度,国家不用出钱仅仅将无主的土地给予军户就可以维持庞大的军队,并且这个军队战斗力还杠杠的,因为他们受到国家恩惠感恩戴德,这是其一!

其二吗,跟着战斗有军功,有军功又有新田地,这是现实利益!

于是无数府兵在听闻唐朝要作战或者远征时候无不兴奋无比,目的还是利益驱使!

而这一切在唐王朝经济不断发展强盛之后,却成为了伪命题!

原本的府兵制受益者,最早的府兵成了地主阶级,他们的战斗激情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减少,安逸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武勇!

后进的府兵则因为农田的减少,没有了新的动力。

土地兼并的不断深化将府兵制的基础均田制破坏殆尽!

府兵制就此成了一个伪命题,就如后世明朝军户制,在历史的趋势中由战士,成为了农户!

没有利益驱使,没有新的天地可以均分,府兵制就此成为过眼云烟!

代之而起的就是募兵制的施行,而唐王朝野因为募兵制留下了灭亡的隐患。

那就是节度使制度的盛行,最后尾大不掉,成为帝国顽疾!

可以说,府兵制一路跟随大唐的兴起,最后在大唐王朝最鼎盛时期衰败,又被新兴的募兵制代替。这应该算是经济发展之后的必然结果,绝对的公平均分从不存在。

归根结底还是人性使然吧!

军制变化主要受制度本身演化与军事行动两条线的影响,所以会和军事征伐体系一样,有明显的演化周期。

1.府兵制度

相对于秦汉的全民征兵(服役)制,府兵制是选了一部分人承担军事行动,也就称为军户。对应的就是民户,主要承担粮食生产,提供徭役。

如果抛开名词的细微区别,明朝建国后也是军卫军户,民户。

(军府分布图)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府兵有屯田制的影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动员力强,在短时间内能在不太远的战场投送大量的兵力。

不足就是难以适应远征与长期的戍边。随着唐王朝边疆危机常态化,府兵既要承担远征又要戍边,显然是撑不起的。

到这时候军制就要不自觉调整。

其实背后的更大因素是区域政权成了大帝国,这套机制就不是那么试用。而且随着时间发展,帝国的控制动员力是逐步下降的(一般而言这个周期不可逆)。

2.募兵

募兵最初是临时工,招募有一定武艺基础或者体格健壮的进行训练,然后投入战场作战。战后则予以解散。

一开始能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募兵远征成本与阻碍都低于府兵。(属于对旧体制的突破)。

(唐军)

但边疆危机进入常态化就未必了。长期维持驻屯募兵显然是不合算的,而且募兵缺饷后兵变概率远远高于府兵。加上兵将相识。

这时候要么继续扩大边将权力。要么再次募兵向府兵化过渡。

3.二次府兵

如果在边疆给募兵分地、军户身份,那他们就是渐渐成了这里的人,即守边土著。

明朝就是这么做的,募兵的卫所化。

(明朝九边)

唐朝没这么做,直接藩镇起兵了。

(天宝十节度。唐朝的边镇、宋朝的边镇、明朝的边镇演化规律与路径选择是个很好的课题)

国家治理其实本质上就是应对当下困境,降低当下行政成本,面多了加水,水多了见面,这也是我们能在其中能找到规律的原因。

唐朝从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其实就是王朝政体变化的标志。从原本更强的封建属性,转为了偏向中央集权制的帝国属性。所以府兵制的社会基础被破坏,不改用募兵制的话就会让国家失去绝大部分的武装力量。

府兵制并非唐朝人首创,这个制度其实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至少在北魏王朝时期,当时的朝廷就通过分配固定份地的办法,为自己供养起一批专业的军事队伍。这个传统一直被延续到唐朝建立之后。并且为唐初的武功卓著,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单来说,府兵制就是源自北朝带来的中亚部落兵制度。在此等制度下,府兵是大小封建领主之下的最低级地主,也是非贵族阶层中具有最高地位的一批人。他们有自己的世袭份地和通过服兵役获得的使用权土地。不需要向自耕农或农奴那样大量缴纳赋税,但需要在战争时候担任军队士兵。

除了盔甲和少数国家统一管理的武器外,诸如弓箭、短矛或佩刀之类的普通武器,都是自己准备的。连赶往集结地途中的口粮,甚至代步的驮马,都需要自掏腰包。这就需要府兵们具有比较宽裕的农业收入,并在战争结束后可以分享掠夺来的战利品。平时虽然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但也有家奴帮着干活。在固定的训练周期,还要参与军事训练。

一旦不能满足以上条件,那么府兵不是被没收大部分具有使用权的土地,就是本身名存实亡。可以说是非常吃土地财政的一群人,有点类似低阶贵族,但没有贵族封号而已。

随着唐朝的扩张,原本生活在自己领地内的府兵们,开始逐渐入不敷出。这主要是因为战场距离越来越远,往返周期本身就被拉长,作战时间也会大大高于以往。当然,如果唐朝朝廷认为应该继续维持北朝时代就传下来的政治习惯,就应该将府兵的封地扩充到新征服地区。以便在边区也培养新的府兵部队。

但唐初之后,帝国开始了东方式的集权化进程。这就势必对地方上的封建权力形成巨大的挤压。哪怕是居于上层的关陇军事集团,也开始被有意识的进行了弱化处理。文官集团和外戚,则轮番在朝堂上占据高位。造成的严重后果,便是迅速而强烈的土地兼并。自耕农的数量和地产非常有限,农奴本身就是人身依附关系,能作为吞并大头的自然是府兵土地。

所以,从中唐开始,府兵已经名存实亡。尽管名义上的组织架构还在,却在实际上仅仅是一群忙于耕作而没有时间进行军事训练的普通农民。

这个时期的对外战争,唐朝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募兵。也就是不问阶层出生,用粮饷将壮丁雇佣后进行训练,再派驻到特定区域里驻防。加上大量的匈奴、粟特人加入唐军,享受着类似地方团体的待遇,府兵在唐朝政治生态环境下就更没有存在空间了。

唐朝朝廷自然也不是没看到这个问题。但他们清楚重建府兵制度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样不仅需要触及很多既得利益群体,见效速度也非常缓慢。所以,不如继续使用募兵制度来维持军队规模,再任用一股股小队的番兵番将作为精锐。那些驻防在安西、北庭、范阳的军团,都按照这个模式来组建的。至于没有多少边患威胁的内斗,就更没有必要去搞复古主义改革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样安排在最后就是催生出了地方藩镇。安史之乱的爆发仅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是必然爆发的事情。唐朝最后的府兵,也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就被现实打的粉碎。从此彻底走向了募兵制时代。

最后,这样的进程在历史上不止发生过一次。数百年后,还有一个人企图不花一分钱而养百万兵。于是他将全部的军费支出,都押宝在土地财政方面。但所指定的要求,远比北魏-唐朝时期对府兵的要苛刻。这个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和自己的宝贝儿子朱棣一样,不得不继续向唐朝那样吸纳番兵番将来作为精锐力量。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也就在实际上放弃了类似府兵制的卫所兵制度,全面倒向了募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